歡迎來到『說今談古』 的歷史人文研究所。
有這樣一位女子: 她刺殺袁世凱,她阻止喪權辱國的巴黎和會簽字,她還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博士!
她反對封建禮教,不裹小腳;女殺手、女革命家、女博士、女律師、女大學校長、女法官、女廳長、女特使…… 是不是感覺腦子有點不夠用了?
這麼多判若雲泥、水火不容、很不搭界的頭銜,怎麼會『戴』在同一個女人的身上呢?
真有這樣堪稱神一般存在的奇女子嗎?
民國時期,中國經歷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傳統『家國天下』的秩序面臨著全球工業革命的洗禮,在政治經濟文化全面落後的背景下,民族與國家面臨著空前的生存危機,在中國這樣一個獨特的國度,在曾經那樣一個特定的年代,中華大地一時湧現無數豪傑,這樣的傳奇人物也就真實地出現了。
她身上的『中國第一』可多了:中國近代史上女子參政第一人、中國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省級政務官、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女地方法院院長、第一位女審檢兩廳廳長、第一位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民法典草案》的女性、第一位加入法國法律協會的中國人、第一位女非官方外交特使……當然,她還是民國第一女殺手。
她與秋瑾、宋慶齡、陳擷芬、何香凝、鄧穎超等人一樣,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少數破封建風氣的女中翹楚、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權運動的倡導者。
她叫鄭毓秀,別名蘇梅,1891年出生在廣東寶安《今深圳》一個『貴族式家庭”,祖父~鄭姚,窮苦出身,後在香港發跡,成為大商人,曾賑濟黃河水災,受到慈禧太後的封賜;父親~鄭文治,清末戶部一官吏,家境富裕。
鄭毓秀幼年學習儒學,研讀四書五經,然而她天性反叛,對所謂婦道等儒家規訓嗤之以鼻。
當時社會還普遍存在裹腳之風氣,家人在她六七歲之時便要給她裹腳,可家人軟磨硬泡、恩威並施,想盡辦法,鄭毓秀就是誓死不從。
13歲時,鄭毓秀得知祖母在她年幼時,就把自己許配給了兩廣總督之子,頗為不滿,親自給男方寫了一封退婚信,惹上她人生第一場風波,隻好離家出走,次年她進入天津一所教會學校開始正式接受西方教育。
1907年,年僅17歲的鄭毓秀東渡日本,在日本期間接受了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熏陶,認識到要救國就隻有反清。
當時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暴力推翻滿清王朝的革命目標,聯合海內外各派革命黨組織成立了同盟會。
次年,經廖仲愷介紹她加入了同盟會。
鄭毓秀在1911年歸國,開始從事革命活動,擔任了革命黨暗殺清庭要員任務的聯絡員等職務,鄭毓秀的刺殺生涯就此拉開序幕:
為挽回革命黨形象,鞏固內部人心,汪精衛主動提出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領袖並非貪生怕死之輩。
汪精衛抵達天津後,由鄭毓秀負責接頭。
當時的汪精衛還是壯志青年,可謂風華正茂時。
這段期間,倆人日夜共處,鄭毓秀對汪精衛頓生愛慕之情,但因近代美女~陳壁君的出現,讓這段曖昧的關系也戛然而止了。
廖仲愷寫信給鄭毓秀,希望她利用富家小姐的身份掩護運輸炸彈,全力配合汪精衛等人的暗殺行動。
當時的炸彈是用簡陋工藝制作而成,極有可能在運輸中意外爆炸,鄭毓秀憑借自己的機智勇敢和社交界的名氣,在幾位西歐外交官和外國朋友的掩護幫助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此後,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的一兩個月裡,鄭毓秀還曾多次為革命黨人秘密運送軍火、傳遞情報,也做得很成功。
鄭毓秀曾兩次參與暗殺清廷要員,故被稱為『民國第一女殺手』。
最著名的一次刺殺,就是刺殺當時的晚清內閣總理~袁世凱,在1912年1月9日,革命黨人張先培等得知袁世凱將於翌日早上上朝,於是,鄭毓秀、錢鐵如、傅思訓等十餘人聚集商量,決定先暗殺袁世凱,以除革命的真正障礙。
根據行動計劃,將參與成員分成4組,各組準備在預定地點同時向袁投擲炸彈。
就在各組已奔赴戰鬥崗位,準備進行刺殺的時候,鄭毓秀突然接到同盟會的緊急命令——放棄刺殺袁世凱的行動。
因最新情況表明,南北議和的真正阻力是來自良弼,而不是袁世凱。
鄭毓秀連夜行動,緊急通知了八位戰友,但未及時接到通知的其他戰友還是按計劃,實施了刺殺袁世凱的行動,鄭毓秀也隨即參與戰鬥。
但因多數成員已接通知撤退了,以致爆炸威力減小,袁得以撿回一命,僅炸死其衛隊長及衛兵數名、坐駕一匹,大批軍警隨即趕到,當場捕獲十餘人。
鄭毓秀當時在現場,還開槍還擊,由於她機智勇敢,最終得以脫離險境。
後來,其中7人由鄭毓秀去找外國記者出面保釋、1人逃脫,但另3人卻因罪證確鑿,被立即槍決。
刺殺袁世凱雖失敗,但為鄭毓秀之後刺殺良弼積累了充分的經驗,良弼當時掌握著一定數量的軍隊,作為宗社黨的核心人物,是頑固的守舊派,堅決反對清帝退位,是革命黨的死對頭。
吸取教訓之後的鄭毓秀為了不打草驚蛇,決定僅派一人對良弼進行自殺式的人肉炸彈襲擊。
而擔當此次任務的殺手正是鄭毓秀姐姐的戀人——彭家珍。
此次暗殺行動的結果是彭家珍被當場炸死,良弼被炸成重傷,幾天後不治身亡,刺殺雖然付出了一定代價,但這次成功刺殺,對時局影響巨大,良弼一死,清廷無人再敢力挺皇帝,所以稱鄭毓秀為『民國第一女殺手』 絲毫不為過。
袁世凱對其發出了追殺令。
1914年,鄭毓秀被迫選擇去法國留學避難,取了個別名叫蘇梅。
在巴黎期間,因鄭毓秀在國內的兩次刺殺義舉,使她迅速成為留學生中的風雲人物,在《巴黎繽紛錄》中介紹:『同盟會中一班人物,皆為男性,獨鄭為巾幗英雄,放言高論,旁若無人』 包括像章士釗、王寵惠以及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陳菉等均為鄭的座上賓。
但鄭毓秀並不安於現狀,隨後她憑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獲得了巴黎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成為民國第一位女博士,並加入了法國法律協會,是該協會的第一位中國成員。
但真正讓其在巴黎名聲大噪的卻是傳說中的『玫瑰枝事件』。
1919年1月,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參加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的『巴黎和會』,因該會涉及中國山東的歸屬問題,國內輿論局勢緊張,來自人民的壓力很大,北京政府便把責任推給外交總長、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
而此時陸征祥已接到北京政府示意,準備在和約上簽字,這使他左右為難,提出辭職又不準,便裝病躲進巴黎近郊聖克盧德醫院。
與此同時,鄭毓秀因精通英法雙語,剛好被任命為代表團成員擔任聯絡和翻譯工作。
就在簽字的前一天晚上,鄭毓秀組織300多名留學生和華工包圍陸征祥的下榻地,進行遊行請願,要求以陸為首的代表團不能在和約上簽字,但雙方對峙許久,未見勝負,而簽約的時間即將到來!時間不等人,鄭毓秀急中生智,在花園裡折了一根玫瑰枝藏在衣袖裡,頂住陸征祥,聲色俱厲地說:『你要簽字,我這支槍可不會放過你!』。
陸征祥也是貪生怕死之人,當時嚇得滿身大汗,以為鄭毓秀拿著真槍,想著保命要緊!竟不敢去凡爾賽宮簽字,並辭去了代表團長職務,也算保留了中國政府後期收回山東的權利。
鄭毓秀的『玫瑰為槍』 義舉,也成為當時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
之後,鄭毓秀還將這根玫瑰枝帶回祖國,在客廳裡懸掛多年。
此事件後,廣州軍政府外交部任命鄭毓秀為外交調查名譽會員,在當時那種封建女權卑微觀念下,這可謂是奇聞,被稱為『中國女子參政之先例』。
次年鄭毓秀應吳玉章邀請,從法國回國,赴四川宣傳男女平權,鼓勵女生出國留學; 還親自陪同學生赴法國,為她們籌措旅費,到法勤工儉學。
次年回國,被聘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並撰寫了大量重要學術著作。
1926年鄭毓秀與同學魏道明博士在上海法租界開設一間律師事務所,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律師。
同年兩人結為伉儷。
之後,鄭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人際關系,積極參與一些重大的社會事務活動,開始揚名上海灘。
1927年後鄭毓秀歷任江蘇地方檢察廳廳長、上海審判廳廳長、上海臨時法院院長兼上海發行院院長,成為第一位女地方法院院長、第一位女審檢兩廳廳長、中國第一位女省級政務官,在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裡擔任過多項重要職務,並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民法典草案》,她第一次把婦女權益寫進法律條文之中,規定女性與男性同享平等權利,是五人起草委員會中唯一的女性。
可以說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一夫一妻制。
抗日戰爭期間,鄭毓秀曾任教育部次長。
1942年,鄭毓秀丈夫魏道明接替胡適任駐美大使,成為大使夫人,協助開展外交工作,是中國第一位女性非官方外交特使。
第二年,鄭毓秀陪同宋美齡訪美,深諳政治的羅斯福總統夫人稱贊她『具有政治頭腦,不同於歷任中國大使夫人』。
杜魯門總統夫人與她結為知己。
1947年魏道明改任臺灣省主席,鄭毓秀隨夫赴臺北。
1948年陳誠取代魏任臺灣省主席,由於政治排擠,不久魏、鄭夫婦移居美國,從此淡出政治舞臺。
晩年,鄭毓秀患癌症。
1959年12月,鄭毓秀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去世,享年69歲。
這位民國文武雙全的女中豪傑,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色彩,可謂是集遠見、膽識、智慧、學識、外交和政治才華於一身。
你之前聽說過這位女中豪傑嗎?
你覺得這位傳奇女子值得宣揚和點贊嗎?
尤其是女同胞們,應該記住和感謝這位女權倡導先驅嗎?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說今談古,
用冷思維看世界,做有態度的歷史人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