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族史管見龔自珍的成長。《網路歷史》

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七月初五《8月22日》午時,在浙江省仁和縣《今杭州》城東的馬坡巷,一位嬰兒在小巷的一座宅第裡出生。

孩子的父親龔麗正將孩子取乳名阿珍,名自邏。

後來,這個孩子改名自珍,字愛吾,又字爾玉,並成長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傑出的文學家和詩人。

△龔自珍

龔自珍所出生的城市,是這個帝國南方曾經最為繁華的城市。

在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來過這個城市,在他的遊記裡,對這個城市做了非常誇張的描述:行在城《杭州乃南宋時期的『行在』,因此被稱為行在城》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

馬可·波羅表示杭州有上萬的橋梁,還有一個大湖,橋梁下都能允許船隻通過,樓閣壯麗,建築繁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

他用了一個歐洲人可以想象的例子來說明:『行在城每日所食胡椒四十四擔,而每擔合二百二十三磅也』如此巨大的香料消耗量,足以讓同時期的歐洲人驚嘆於這個城市的富庶。

在龔自珍出生的年代,杭州城仍然是一個令歐洲人艷羨的富庶城市。

在龔自珍出生後的第二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為正使、斯當東為副使的使節團來到中國,希望通過談判打開中國的大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但被清政府拒絕。

回程中,馬戛爾尼使團在杭州停留了數日,馬戛爾尼在城外遙望,『即知此城必為南省名城之一』。

在馬可·波羅以後,無數的歐洲人制作的地圖上都有『 Quinsay』《行在》這個地名,使得西方人對杭州充滿了美好的幻想,而在馬戛爾尼眼中,他看到的杭州『大過於吾前此之理想』。

但是,馬戛爾尼在中國,仍然看到了這個老大帝國的隱憂。

他眼中的中國,官員顢頇,兵備廢弛,在『乾隆盛世』的光環中,帝國隱藏著崩潰的危險。

在龔自珍出生的這一年,大清帝國統治的核心區域直隸、山東、河南、陜西等省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而在嘉慶二年(1797),龔自珍時年六歲時,帝國首都北京附近的永定河決口,在一個王朝處於巔峰時期的時候,即便發生天災,也能有相對好的善後辦法,但是此時的大清王朝正在走著下坡路,對於天災的『抵抗力』大不如前,從中央到地方,大清國的官僚系統就像一臺生銹的機器,無法很好地應對災後重建和建立新的防災措施。

在嘉慶皇帝統治的25年中,永定河除了這一次,又在嘉慶六年《1801》、十一年《1806》、二十年《1815》、二十四年《1819》四度決口,京畿一帶經常成為一片澤國。

近在咫尺的永定河如此,而那條經常『發威』的黃河就更麻煩了。

在嘉慶在位的25年時間裡,黃河決口了12次,屢次的天災讓朝廷疲於應付。

除了天災,『人禍』亦復不少。

乾隆六十年《1795》,在乾隆皇帝正在籌備傳位大典的時候,在西南的貴州爆發了苗民起義,康雍以來,清政府在邊陲區域推行『改土歸流』,將西南的各自為政的土司由朝廷派遣的『流官』取而代之。

隨著清廷的日益腐敗,朝廷的西南政策也走向了失敗,苗民為反抗清廷的暴政揭竿而起,很快擴大到湖南、四川諸省,迫使清廷出動七省的兵力鎮壓。

繼而在嘉慶元年《1796》,更大規模的反抗爆發了,白蓮教首領聶人傑、姚之富等在湖北起義,揭開了歷時九年半的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的序幕。

起義到嘉慶十年《1805》才被鎮壓下去,起義參與者多達百萬之眾,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

而在嘉慶十八年《1813》,天理教首領林清潛入北京,發動起義攻入了紫禁城,起義軍殺入了西華門,聚攻隆宗門,對清廷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嘉慶皇帝哀嘆:『此漢、唐、宋、明之所未有』

內憂未平,外患又起。

19世紀初,歐洲殖民者紛紛東來。

在北方,自康熙年間就開始成為清廷北面邊患的沙皇俄國蠢蠢欲動,試圖侵占黑龍江流域和庫頁島。

在南方,自清廷拒絕了馬戛爾尼使團以後,英國人就頻繁地到東南沿海地區滋擾,澳門、舟山、廣州等地都能見到列強的船隻在頻繁出沒。

而在其後,鴉片走私又成為清廷最頭疼的問題之一,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內地,毒品的泛濫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根基,迫使清廷不得不更正視查禁鴉片的問題。

清廷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鴉片對於中國經濟的危害,提出妥善的解決途徑。

龔自珍出生的時代,中國就處在這樣的命運的十字路口。

當然,對於一個出生在杭州傳統家族的嬰兒來說,最初他和他的家族是不會意識到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的。

龔自珍出生的馬坡巷位於杭州金衙莊一帶,靠近貼沙河。

根據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卷十四的記錄:馬坡巷在宋代名為『馬婆巷』,因為地理位置靠近宋代時期的馬院,『教駒遊牝,皆於此地』,居住了不少馴養馬匹的人,所以就得了一個『馬婆』的名字,訛傳為『馬坡』。

自東園以南為上馬坡,北到清泰門大街為下馬坡。

近代的鐘毓龍在《說杭州》中更正說,明代所謂馬坡巷和宋代的馬婆巷並非同一條。

龔自珍所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明清的馬坡巷。

龔自珍出生的宅第,是他的祖父龔敬身辭官歸裡後,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所購買的,在龔自珍成年以後,宅院就已經易手。

△龔自珍故居

龔自珍家族的先世為河北涿州人,南宋初年隨宋室南遷,居住在浙江山陰。

到明朝永樂年間,家族的一支遷餘姚,居新城內。

到明代正德、嘉靖年間,龔潮中式舉人,任錢塘縣學,據說他因為『樂西湖山水』,所以在湧金門內三橋址局前居住了下來,成為龔氏家族從餘姚遷杭的始祖。

從龔自珍的高祖龔茂城一代開始,龔氏家族就保留著一個獨特的習俗——一家兄弟中會有一人從事經商,龔茂城兄弟三人,長兄龔茂垓繼承先人事業為人作幕僚,而二哥龔茂增和龔茂城皆棄儒從商,從家族的記載看,他們從事商業的原因,是在家族需要錢財救濟的時候有個依靠。

根據龔氏家族的記載,龔茂垓『馳驅四方而內資日匱,積債二百餘金』,都是依靠弟弟經商所得償還,而龔氏家族姐妹的婚嫁費用,也是靠經商的收入來貼補的,這種因經商而來的『同心協力、勤儉治事、誠信交人』的家風對龔氏家族影響非常深刻。

龔自珍的曾祖龔斌也曾棄儒經商,而龔斌的兄長龔鑒為雍正七年《1729》拔貢,曾官至江蘇甘泉知縣。

祖父龔敬身自商籍撥入仁和縣學附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考中進士,任內閣中書,轉宗人府主事,兼撰修玉牒官。

再遷吏部稽勛司員外郎,兼考功司事;禮部精膳司郎中,兼祠祭司事,乾隆四十八年《1783》累遷至雲南楚雄知府,還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可以說也是一位仕途順利的官員。

龔敬身在其後升迤南兵備道,因父喪而未赴任,因此回杭購馬坡巷宅第居住。

龔敬身並非龔自珍的親生祖父,龔自珍之父龔麗正為龔敬身之弟龔禔身之子,過繼給長兄敬身為子。

龔禔身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官至內閣中書。

其子龔麗正在科舉場上比他的父輩都要順利,乾隆六十年《1795》,30歲的龔麗正考中舉人,第二年,就在會試中一舉中式,歷任禮部祠祭司主事、員外郎、郎中,外放任徽州、安慶知府,蘇松太兵備道,後累遷至江蘇按察使,而在晚年,曾經主持杭州的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位於杭州鳳山門內,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兩浙都轉運使高熊征和鹽商汪鳴瑞等人捐資修建,因書院地處紫陽山下,故名『紫陽別墅』。

到乾隆年間,學生多達三百餘人,和敷文書院、崇文書院並為杭州最有名的書院。

龔麗正主政書院期間,當時人記載說他『每以先器識後文藝勖諸生,然斟課作則又極嚴』,他主張作為士子必須先有器度和見識,然後再談學問和技藝,因此,他在主政書院期間對學生十分嚴格,紫陽書院也因龔麗正的主持而進一步聲名在外。

從龔氏家族的歷史看,龔自珍所生長的家族有著深厚的舊學功底,他的祖輩都以治學為業,同時,家族中經商的經歷也使得這個家族有了進一步開拓眼界的機會。

在時代變革的前夜,龔自珍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家族中。

編輯 | 衛留行

責編 | 劉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