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西:『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遠?《網路歷史》

退避三舍,現今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或許你聽說過『退避三舍』的故事,但是你知道『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遠嗎?

晉文公,姬姓,名重(chóng)耳,晉獻公之子,為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重耳流亡

『退避三舍』起源於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國發生的一則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難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了他,並問他將來返回晉國為君的話,將作何報答?

重耳說,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後來,重耳果真回到了晉國,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

城濮(pú)之戰

城濮之戰,是晉、楚兩國在衛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

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

楚國大將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城濮之戰奠定了晉文公霸業的根基。

『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遠?

那麼,在城濮之戰中晉軍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遠呢?

在中國古代,行軍三十裡稱為一舍。

退避三舍,即將軍隊撤退九十裡。

據考證,周代一裡為415.8米,而我們現今所說的一裡為500米。

由此可以推算出,在兩千六百多年的城濮之戰中,晉軍『退避三舍』實際退了37422米,即37.422公裡。

編輯:胡娜

來源:山西之窗——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