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謀杜斷』原意為:房玄齡的策略,杜如晦的決斷。
比喻互相配合,取長補短。
典出五代·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
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
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也』
꧁꧂溯 源꧁꧂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唐太宗時期的名臣,曾為唐太宗制定了很多有益的政策。
他們二人互相合作,深為太宗所欣賞。
房玄齡和杜如晦初次見面
房玄齡本名喬,玄齡是他的字,為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他少年就飽讀經史,工書善文。
隋末大亂時,他投靠李世民,為他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最得力的謀士之一。
他也參與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策劃,李世民登基後,非常信任他、曾封他為『尚書左仆射』,後又封為梁國公。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杜如酶出身官宦之家,後來成為李世民的屬官、滿腹才華,是文學館十八學士之首。
在玄武門之變的謀劃中,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後官至『尚書右仆射』,進封蔡國公。
房玄齡、杜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朝開國未久,他們二人共掌朝政,其典章制度皆由兩人所定,當時人們把他們並稱為『房、杜』。
據史料記載,唐太宗和房玄齡一起研究國事時,房玄齡總能提出正確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往往不能做決定。
這時,唐太宗就請杜如晦來。
杜如晦來後,再將問題略加分析,就能馬上肯定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
房玄齡、杜如晦二人一個長於計謀,一個長於做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
這一成語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二人同心輔政,合作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