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修己安人
三國事件中,官渡之戰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有一個很值得研究一下的關鍵人物,不是曹操,也不是袁紹,是誰呢?
許攸。
就是那個從袁紹軍中憤然離開投奔曹營,曹操聽說他來了連鞋子都來不及穿而沖出門外迎接的人!這個人幫助曹操打敗了袁紹,取得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關鍵戰役的勝利。
曹操夜會許攸,光著腳迎接許攸,雙手握住許攸的手說,『子遠,卿來,吾事濟矣!』被傳為佳話。
按道理說,兩個人應該配合的很好,又加上許攸與曹操是發小,關系應該更近一步;可是,自從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是一天比一天的討厭許攸;以致於麾下大將許褚一劍結果了許攸的性命,也並沒有受到責罰,而曹操隻是對許褚僅僅口頭批評了一下。
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是因為曹操這個人卸磨殺驢,許攸幫他滅了袁紹之後就沒什麼用處了;當然,這也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曹操門下吃閑飯的人多了去了。
其根本原因在於,他有功,又是曹操年少時的玩伴。
於是,不知好歹,狂妄的許攸恃功自大,經常在公共場合大呼曹操小名『阿瞞』,輕視曹操;還向曹操當面自誇自擂『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出鄴城東門時,還向左右人炫耀『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吹噓自己功勞,貶低曹操。
曹操耳目眾多,豈有不知之理,隻不過礙於輿論,不能落得個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惡名而已,於是,隻能等待時機除之而後快。
正如曾仕強教授所言,人只要有一點點成功的感覺,他就開始亂說話;很容易得罪人,最後,隻能是自作自受。
尤其對曹操這種人,你只要說了不中聽的話,官渡之戰時,情況危急,許攸那個樣子曹操還可以接受,現在他還來搞怪,曹操對許攸當然也無需再容忍了。
一個人要時刻記住: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不要以為以前是這樣成功的,現在這樣也一定會成功。
此時的許攸最好乖乖地站在一旁,除非曹操問他,否則少開口為妙,這樣或許還可以保住一條命。
如果他跟曹操見面以後嚴守本分,那他還是有應變力的。
問題是當他跟曹操見面以後,還繼續嬉皮笑臉,就大錯特錯了。
他是在開自己的玩笑。
所以,一個人有常也要有變,該變的時候就變,該守常的時候一定還得守常,這才是合理的兼顧。
許攸沒有這樣的素養,所以他將來死得很難看。
於是,就出現了下面的情景。
冀州袁尚出兵平原,想先滅袁譚,再破曹操。
曹操得知後,正欲調兵遣將以趁機攻占冀州之時,許攸來見,問曹操此時按兵不動,莫非是等著天上的雷電消滅袁氏兄弟。
曹操戲說已料定如此,在場眾將哄堂大笑,許攸灰頭土臉而去。
這個時候,他就應該好好反省一下了。
如果再不知深淺,性命可就真的不保了。
因為,即使曹操礙於面子,不會對許攸痛下殺手,他下面的部將可是個個都是殺人無數的狠角色,隨時可以要了許攸的命。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不必什麼話都要親口講出來,曹操對待許攸的嘲弄態度,等於給部將傳達了一個信息:丞相現在不再需要許攸了,也根本看不上他了。
這正是造成許攸後來遭遇殺身之禍的重要原因,因為沒有曹操的這種態度,部將也不敢殺死許攸。
果不其然,許攸的悲劇就發生了。
一天,他與許褚偶遇,兩人言語失和。
許攸誇耀說如果沒有自己,曹軍根本進不了冀州,又說許褚隻是匹夫,根本不足道。
許褚大怒,一劍將許攸刺死。
曹操輕描淡寫地說了許褚幾句,便命人厚葬許攸了事。
可見,曹操是有殺許攸之心的,就算不殺他,也已經不在乎他的死活了。
這也給我們現代人提了一個醒兒,當你的領導在公眾場合給你下不來臺的時候,你要好好想想了。
也不要以為是曾經的功臣,大家一起打拼的日子,關系怎麼好,稱兄道弟,不分彼此。
永遠別忘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時一變,一切都變了。
以功臣自居,更是要不得;誇耀自己的功勞無異於向老板討要人情。
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你記住一句話就好了:人情不討,人情永遠在;人情一討,什麼都沒了,連本帶利都討回去了,最後隻能落得一場空。
記住老子的話: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我們平時也是一樣,『施恩勿念』,不要一天到晚討人情。
我們幫助別人,要看做是自己應該做、樂意做的,而不是為了讓別人感謝。
對方會不會『受惠勿忘』,那是對方的事情,自己不要給予對方任何恩情的壓力。
會感謝當然好,不感謝也無所謂。
多愉快!
傳播中國式管理智慧,分享中國式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