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開發史,半部辛酸淚:東北是如何成為中國大後方的?《網路歷史》

要說東北是中國的大後方,可能好多人還沒能反應過來。

東北是大後方?

東北不是前沿陣地嗎?

大後方不應該是大西南嗎?

沒錯,曾經的東北就是前沿陣地,曾經的東北也是蠻荒之地。

但是,如今的東北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大後方了,此話怎講?

一,中國大後方的轉移

從西周到隋唐,中國的大後方是以關中為核心的關隴地區,或者西北地區。

那時候的降雨較多,西北沃野千裡,水草豐美。

關中平原、四川盆地可以提供糧食,河西牧場可以提供優質的戰馬。

地勢上,西北居高臨下,有秦嶺、黃河大峽谷作為屏障,可謂四塞之國,可以對關東地區形成『獨以一面制諸侯』的態勢。

因此,西周到隋唐的統一戰爭,大多是從西北開始的。

秦國:擁雍州之地

從北宋到20世紀早期,中國的大後方逐漸轉移到了大西南。

由於降雨減少,氣溫降低,加上人類的破壞,西北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關中已經承載一個國家,於是中國政治重心開始東移到華北平原。

然而,華北平原阡陌縱橫,無險可守。

於是,有了天下之亡的危機時,人們就轉移到大西南,避其鋒芒,保存力量。

在抗戰時期,大西南最終成為了中國的大後方。

然而,這個大後方僅僅也就在抗戰時期發揮了作用。

與此同時,北方抗日根據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戰期間的企業內遷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時期,東北也就真正成為了中國的大後方了。

東北的工業基礎,糧食產量和石油、鐵礦石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以及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好了保障。

中國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東北地區是功不可沒的,這點我們不能夠忘記。

即使在東北經濟地位相對下降的今天,東北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視。

東北成為中國大後方,也就是一百年以來的事情。

在百年之前,東北還被人們視為蠻荒之地,人們隻有走投無路才會流浪東北。

那麼,東北是如何成為中國的大後方的呢?

二,從入關到『闖關東』:東北的人口遷徙變化

在學歷史的時候,我們總會講到南方的開發,但是卻很少提到東北的開發。

實際上,東北的開發至關重要。

早在新石器時代,東北就出現了紅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等,有學者甚至認為東北是中國龍文化的發源地。

東北地區地域廣闊,南北自然條件差異很大。

遼河平原屬於溫暖帶,地形平坦,適合農業開發;遼河上遊氣候幹旱,歷來是遊牧民族發祥地。

黑龍江流域,氣候寒冷,降雨豐富,森林密佈,這裡的民族長期停留在漁獵階段。

東北地形

從戰國到清朝,東北的開發基本也就局限在遼東地區。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遼東成為了中原王朝經營東北的依托,是邊防重地,歷來軍事建設重於經濟建設,這個特征一直延續到了新中國初期。

但是,遼東並未能防住東北民族的一次次南下。

3500年前,商人祖先可能是從遼河一帶南下,最終在華北建立了商朝。

魏晉時期,鮮卑族從大興安嶺出發,他們最終統一中原,建立了北魏,影響深遠。

宋元時期,發源於東北的契丹、女真、蒙古三大民族先後崛起。

17世紀,女真族又建立了清朝,並統一了全國。

原來能夠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基本都來自於東北。

這些少數民族將整個東北納入到了中國版圖,同時也是開發東北的先鋒。

東北有第一次明顯的開發出現於唐朝,當時氣候溫暖濕潤,農業帶北移,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國也就成為了一個以農立國,全面學習唐朝文化的地區政權。

在當時,渤海國被稱為『海東盛國』,可以和新羅、日本並列為東北亞的三大強國。

渤海國遺址

進入10世紀,中國的氣溫開始下降,東北的農業出現了退化的現象。

隨之而來的是渤海滅亡,東北民族不斷南遷,他們不斷沖擊著中原王朝的統治。

例如建州女真最開始生活在五國城一帶《牡丹江下遊》,到了明朝南遷到了遼河流域,並最終實現入關。

由於氣候寒冷,民族南遷,東北的開發滯後了。

在清朝,東北的開發長期停滯,但是內地的開發卻達到了新的高潮,人口突破了4億。

人口劇增,人地矛盾加大,人們於是開始向東北移民,試圖開發東北的林海雪原。

不過,由於清朝采取了封禁政策,使得這種移民長期是非法的,規模也就較少。

北大荒的濕地

轉折點出現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當時俄國趁火打劫,出兵占領東北。

而東北地廣人稀,加上大量的八旗軍隊被調到南方鎮壓太平軍,於是東北空虛,無力抵禦俄軍。

外東北淪陷後,清朝痛定思痛,決定廢除封禁政策。

隨後,興起了『闖關東』的浪潮。

闖關東

大量的人口湧入東北,他們忍耐著饑餓、寒冷,向林海雪原進軍。

在鴉片戰爭之前,東北的總人口為300多萬,到清朝末年已經發展到了2000萬左右。

所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東北的人口迅速增加,使得東北的邊防得到了充實。

1900年,俄國再次入侵東北,東北義軍蜂起反抗,最終讓俄國的『黃俄羅斯計劃』失敗。

這就是人民群眾的力量。

三,工業時代,東北一馬當先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首抗戰時期的歌謠,簡單描繪出了東北的寶藏,民國時期的東北已經在積蓄能量。

民國時期,內地的百姓繼續大量遷徙東北。

因為民國前期軍閥混戰,中原百姓流離失所,『十室九空,其茍全性命者,亦無法生活,紛紛拋棄田地家宅,而赴東三省求生』,這種非正常的現象導致『闖關東』浪潮達到了高峰。

根據統計,從1921年到1930年,大約有600萬人移民東北。

闖關東線路圖

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加速東北農業的開發。

因此,到民國時期,東北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大豆、高粱、玉米產地,甚至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農業開發的同時,工業也正在起步。

和其他地區相比,東北的工業發展有巨大的優勢。

首先,東北礦產煤鐵等資源豐富,適合建立煤鋼聯合的工業體系;第二,東北地形較為平坦;第三,東北交通較為發達,這裡有俄國建設的鐵路,到1930年,東北的鐵路裡程已經達到了6000公裡,是中國鐵路最密集的地方;第四,東北遠離華北軍閥割據的戰場,在民國前期保持穩定的發展。

早在1883年,清朝就在東北創辦的吉林機械制造局,是東北工業化的起步。

甲午戰爭後,日俄在東北爭霸,大量的外資也湧入東北,東北的民族企業也迅速增加。

在清末,東北的榨油廠達到了3000多家,約占全國一半。

此外,面粉廠、紡織廠、染佈廠、玻璃廠、磚瓦廠、電燈廠、火柴廠等輕工業企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民國初期,中國在重工業方面沒有取得什麼突破,但是東北的重工業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經營下,東北建立起了東北航空工廠、海軍工廠、東北大學鐵廠等,其技術和規模都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東三省兵工廠: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

可惜的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被日軍占領,淪陷了十四年。

在淪陷的十四年,東北的資源被日本掠奪,經濟被日本控制,成為了日本『以戰養戰』政策的有力支撐。

當然,日本為了掠奪東北的資源,也建設了大量的工廠以及基礎設施,而這些工廠和設施,最終在東北回歸後成為了東北工業資產的一部分。

因此,到了解放戰爭的時候,東北已經成為了大後方。

從地緣政治上來說,當時的東北被蘇聯包圍,在當時來說是最安全的地方,這就出現了2000年前秦國『獨以一面制諸侯』的局面。

東北的農業、工業生產為解放戰爭提供了後勤保障,東北的武器、軍隊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新中國建立後,需要快速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於是東北依靠自身的優勢一馬當先,成為了中國的重工業基地。

尤其是石油大量發現後,中國打破了『貧油論』,東北又成為了中國的能源基地。

在農業方面,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東北也從『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

不過近年來,東北出現了人口外流的現象,東北的經濟地位也出現了嚴重的下降。

不過,這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

在全國工業發展落後的年代,東北依靠自己的優勢成為了大後方,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和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全國經濟都發展起來後,東北的地位自然也會相對下降。

不過,東北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國防科技等方面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依然是中國的大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