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陜西靖邊的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在即,這是文化界、文物界、旅遊與城市發展領域的大事件,我們梳理極盡所見資料,從人、城、事以及對當下之影響,撰寫4篇深度文章,本文為第一篇。
特別感謝陜西師范大學侯甬堅教授邢福來、陜西省考古院邢福來兄、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鄧輝,諸位編輯的《統萬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為「上郡」提供了極為珍稀的事實資料和獨特見解。
◎ 作者 l宇文愷編輯 l拓跋睿
本文6562字,精讀約需要13分鐘
赫連勃勃,最後一個匈奴族王朝——大夏國的開國君主、『匈奴唯一遺留城址』統萬城的締造者、唯一靖邊籍皇帝,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雄才大略,見識高絕的一代霸主?
手持大夏龍雀刀,嗜血嗜殺的雄主?
還是機警狡黠、奸詐的史上最具狼性的皇帝?
或許他都是。
那一年,赫連勃勃攻取了長安,稱帝灞上,為展示他的殘暴嗜殺、狂妄自慢,他把敵軍東晉將士的萬千人頭堆成小山。
長安人久聞赫連勃勃,但沒見識過,這次在成千上萬的骷髏面前見識了。
他讓長安隱士韋祖思來見他。
赫連勃勃的手段,韋祖思早有耳聞,一見到他,韋祖思因懼怕而過於恭敬,結果赫連勃勃竟然大怒:『我征召你為國士,你當我異類,你當年不拜姚興,為什麼今天單單拜我?
我還沒死你就不把我當帝王,我死了你還不搖弄筆桿收拾我!』
然後,他竟然殺了韋祖思。
他靠狼性起家創業,最終卻落得聲名狼藉。
《晉書》評價赫連勃勃『雖雄略過人,而兇殘未革』。
五胡十六國中,有5個涼國、4個燕國、3個秦國、2個趙國或者2個漢國,偏偏冒出了一個最獨特也最引人註目的大夏國。
說赫連勃勃暴虐,這些制造了華夏歷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亂華』的主,可能除了前秦的苻堅,其兇殘暴虐程度都差不了多少。
赫連勃勃曇花一現,卻成為匈奴最後的榮光。
他以衰微至極的鐵弗部落起家,以弱克強,最終滅了龐大的後秦帝國,甚至擊敗了劉裕,稱雄朔方。
赫連勃勃原名劉勃勃,字敖雲。
漢朝時,匈奴與漢和親,大單於迎娶了漢宗室女為妻,後來世代匈奴大王便以大漢天子外甥自居,許多匈奴王公大臣也以『劉姓』為貴。
《晉書》誤作赫連勃勃表字『屈孑』,其實『屈孑』是卑下之意,他當然不會給自己取這樣的字,隻不過是北魏皇帝拓跋嗣給他取的侮辱性名字。
他『身長八尺五寸,腰帶十圍,性辯慧,美鳳儀』魏晉以及十六國是奇怪的朝代,有很多人憑借長得好看最後成為皇帝,很多名士也因相貌出眾名留青史。
太爺爺是漢趙政權的樓煩公,母親是前秦王族苻氏後裔,籍貫朔方郡朔方縣,正是今天的陜西靖邊——赫連勃勃後來的建都之地。
很長時間,他家族都是地方豪紳。
依照今天的標準,赫連勃勃是名副其實的高富帥,但小年開始,他就命途多舛。
赫連勃勃還小的時候,前秦苻堅要南下討伐東晉,結果淝水之戰,原本統一北方的前秦一敗塗地,霎時間土崩瓦解,並在紛亂的十六國時淪為最大的笑談。
此舉帶來的結果是姚萇、慕容垂等人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而北方北魏也要南下分一杯羹,結果劉勃勃的父親劉衛辰——當時的鐵弗部首領,在阻擋北魏大軍中被斬殺,家產也被北魏搶光了。
年僅10歲的赫連勃勃逃到了鮮卑叱幹部,寄人籬下。
北魏發現後,想趕盡殺絕,威逼之下,鮮卑叱幹部首領叱幹他鬥伏打算出賣了劉勃勃,都談好了,結果叱幹他鬥伏的侄子叱幹阿利——就是後來修築統萬城的那個大匠——卻覺得這個少年前途不可限量,就把他偷出來,一起逃到了後秦。
叱幹阿利
叱幹阿利幫助下,劉勃勃投靠了後秦的高平公沒奕於,當時劉勃勃隻是個小角色,可在一次查崗中,沒奕於一眼就看出了劉勃勃絕非平庸之輩,果斷把女兒嫁給他。
赫連勃勃平步青雲,先被提拔為參將,後來又見到了後秦國君姚興。
他雄發英姿,口若懸河,姚興瞬間就喜歡上了他。
姚興看到了狼的迅猛,沒看到狼的殘暴,但姚興的弟弟姚邕看人很準,他對哥哥說:『勃勃天性殘暴不仁,難以成為親近之人,陛下對他恩寵過甚,恐怕將來會出問題!』
姚興卻不以為然:『勃勃確實有濟世之才,寡人收為己用,就算與他平分天下,也沒有什麼不可的!』於是又晉升劉勃勃為安遠將軍,封陽川侯,命他襄助老丈人沒奕於鎮守高平,並將三城《山西忻州代縣西南一帶》、朔方各族的部眾以及劉衛辰舊部共計3萬人全交由他統屬,不久又派他作為伐魏的斥候先鋒。
姚邕極為擔心,在哥哥姚興面前百般勸諫不要重用劉勃勃。
姚興問:『你如何知曉勃勃的脾氣秉性呢?
』
姚邕道:『勃勃作為一個外來投效之客,跟皇上坐在一起時,毫無賓主君臣之禮,他統禦下屬十分殘忍,又貪財,他部屬中居然沒一個親信,行事也非常輕浮,如果對這樣的人過分寵溺,如今讓他帶兵在外,終究會成為邊關大患的!』
姚興這才有所警惕,沒有讓劉勃勃出兵。
果不然,越往後赫連勃勃作為一代雄主的野心就逐漸顯現出來。
有一天,他發現主人姚興居然和滅他一族的世仇北魏交好,便與跟隨他的叱幹阿利心生反叛後秦的想法。
赫連勃勃首先一招出其不意——殺了他丈人沒奕於:他假借請老丈人喝酒,抽出了刀子,順便兼並了沒奕於數萬大軍。
誅殺自己嶽父——這也是後來赫連勃詬病為殘忍暴虐秉性的開端。
隨後,姚興成了他的目標,他用姚興給他的3萬大軍收拾了姚興。
他天生是遊擊戰的高手,數次征戰之後,嶺北各處的胡漢百姓全都選擇歸順於他。
一系列勝利以後,劉勃勃終於改元建國,取名『大夏』。
自己也棄劉姓,改為赫連,寓意美好顯赫與上天連在一起,自此大家都稱呼他赫連勃勃。
就在這時候,赫連勃勃很巧妙地從劉裕手中拿下了世代國君夢寐以求的長安。
他既已在長安稱帝,群臣很自然就讓他把周、秦、漢等歷代最強盛朝代的都城長安作為大夏國都,但赫連勃勃基於軍事和國家安全考慮,一番雄辭,群臣信服,他們回到了朔方——今天的靖邊,赫連勃勃的故鄉。
這一年,公元418年,號稱聚集10萬眾、耗時6年的都城也建好了。
在此之前,中國少數民族君主幾乎沒有建立過一座像樣的都城。
赫連勃勃說:『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
統萬城,這就是今天看來,匈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
赫連勃勃授意甘肅鎮元才子胡義周父子撰寫《統萬城銘》,石碑早已不復存在,好在內容留存了下來。
《統萬城銘》是典型的帝王文學,樹碑立傳,歌功頌德,氣勢磅礴,華麗鋪陳,極盡奢繁之能事。
但開頭一個表述至為重要——『我皇祖大禹』。
你赫連勃勃不是胡人嗎?
怎麼是大禹皇族的後裔?
其實在整個華夏漢人自詡為正統的歷史中,匈奴等民族一直被邊緣化,被污名化。
尤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抵禦匈奴修長城,漢武帝抗擊匈奴為漢民族後世2000年都爭得了臉面之後,匈奴就徹底被執筆史家歪化。
赫連勃勃要在這裡明示:『我皇祖大禹』。
我也是華夏正宗,而且是王室後裔。
因為早赫連勃勃500年的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開頭就說,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王族的後人,叫淳維。
不光是夏朝人,還是夏朝王族後裔,有名有姓,叫淳維。
今天,鐵弗匈奴的首領赫連勃勃除了登上皇位,還要按自己的意願,為自己民族族源歷史做了詮釋。
這當然不是真實的歷史記憶,匈奴與大禹是否真有千絲萬縷聯系也無關緊要。
但赫連勃勃很清楚,他要賦予他皇位根基的正統,要給鐵弗匈奴之外的少數民族看的:我是正統。
赫連勃勃文化上自卑,軍事上自豪,在自卑自豪的交織中,他變得尤為復雜。
他必須這麼做,以這樣的方式構建祖先歷史,兼顧了民族和政權兩個主體:既在鐵弗匈奴內部強化民族意識,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又想要在更大的范圍內隱藏這種民族意識。
他對華夏正統的迷戀,還體現在那把引以為傳奇的古代神兵——大夏龍雀刀。
這不是一把傳說中的武器,是真實存在的。
酈道元《水經註》中說『並造五兵,器銳精利,乃咸百煉為龍雀大環,號大夏龍雀』龍雀,鳥身鹿頭,上古四神獸之一,正是赫連勃勃認祖的夏朝的圖騰。
《全晉文》說這把『大夏龍雀刀』鍛造得登峰造極,刀背刻著『古之利器,吳楚湛廬。
大夏龍雀,名冠神都。
可以懷遠,可以柔逋。
如風靡草,威服九區』等篆字。
赫連勃勃把這把神兵比作湛盧劍,湛盧劍是中國古代五大名劍之首,『鑄劍鼻祖』歐冶子生平最得意之作。
赫連勃勃把大夏龍雀刀與湛盧劍並論,足見他對武力和殺伐的迷戀。
像很多少數民族君主一樣,赫連勃勃看中漢人的謀略智慧,也會選一位漢人作謀臣。
這個謀臣就是被稱為『魔王的幫兇』、神秘的王買德。
王買德,生年不詳,卒年不詳。
原是後秦一個小小的參軍,但他有野心,善於投機,在赫連勃勃還沒有稱王時,王買德就以漢人謀臣極具洞察的眼光,投靠了他,並成了他最為倚重的謀士。
同樣野心十足的赫連勃勃對王買德的眼光格局極其贊賞,直接封他為軍師中郎將,對他言聽計從,大夏國一系列極具前瞻性的謀策都出自王買德。
赫連問:『你從後秦來,怎麼才能滅後秦?
』
王買德說:『後秦雖敗,但地方勢力很穩固,您應積蓄力量等待機會』
412年,赫連打算進攻乞伏熾磐,王買德勸阻:『乞伏熾磐是鄰邦,正遭受喪亂,不體恤反討伐,普通百姓都可恥不做,何況您萬乘之尊!』赫連勃勃停止。
他聽從王買德建議,停止打仗,致力國內建設。
417年,赫連聽說東晉太尉劉裕返回江南,大喜,問王買德:『我打算奪取關中,說說你的策略』
王買德說:『關中如此重要,劉裕卻叫幼子鎮守,上天把關中賞賜給我們。
青泥、上洛是南北險要重鎮,應先派出遊擊部,切斷他們補給和退路,然後在東部阻住潼關,切斷他們與本國水陸通道,後向三輔發佈檄文,恩威並施,這樣不費勁就可得長安』
赫連勃勃果然取得了長安。
立下大功的王買德被封為河陽侯、冠軍將軍。
赫連勃勃特地向王買德滿斟一杯酒:『先生往日的預言竟全部實現,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能得到皇帝的敬酒,除了先生又有誰呢?
』
眼看要走上人生巔峰,史書上突然失去了王買德的記載——他莫名其妙地消失無蹤了。
在之後的赫連勃勃病逝,胡夏被北魏攻滅過程中,身負要職的王買德始終再未露面。
直到30年後,劉宋元嘉北伐時,曾提到過一位棄城而逃的北魏濟州刺史,他也叫王買德。
是同一個人嗎?
如果正是這個神秘的王買德,那他真是太有眼光,早已看穿了赫連勃勃得勢膨脹,能打天下不能守天下之性,早早暗中轉投了別國北魏。
建立大夏國後,不可一世的赫連勃勃曾向禿發國君傉檀求婚,結果遭到拒絕。
畢竟赫連勃勃誅殺了上一任嶽父,誰還敢當他下一任嶽父。
赫連勃勃盛怒之下,狼性大發,『率騎二萬伐之……殺傷萬餘人,驅掠二萬七千口、牛馬羊數十萬』。
禿發傉檀麾下一名弓手射中赫連勃勃勃勃左臂。
赫連勃勃身受重傷卻愈加兇狠、恐怖,他讓大夏國的大軍掉頭反擊,南涼軍隊立即潰散,夏軍追擊80餘裡,殺傷近萬,斬殺了南涼大將十多人。
五胡十六國第一猛將,非赫連勃勃莫屬。
作為大夏國開國君主,赫連勃勃殘暴至極,『性情驕虐,視民如草芥;割舌斷臂,如同兒戲』但他卻絕非莽漢屠夫,機警如狼,他喜歡搞遊擊戰術,即他講的『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於奔命』。
殘暴歸殘暴,但漢人那套馭人之術、帝王之術,他還學的有模有樣。
當時群臣勸赫連勃勃稱帝,赫連勃勃假意推辭:『朕沒有治理亂世的才能,不能救助千萬百姓,自從枕戈寢甲以來,已經十二年,但是四海還沒有統一,遺留的敵人氣焰還很囂張,不知該怎樣謝罪於當前,流傳將來!朕準備選拔出身卑微但有才幹的人才,把王位讓給他,然後朕就歸老朔方,以彈琴讀書打發時光。
皇帝的稱號,豈是我這個寡德的人所能承受的!』
群臣堅決請求,赫連勃勃才答應。
在當時十六國混亂的戰局中,他的雄才大略,處處顯露無遺。
一個例子後世經常提及:417年,劉裕殺入長安滅掉後秦,派人給赫連勃勃送去一封信,要與他『請通和好,約為兄弟』。
赫連勃勃想讓劉裕知道他的能耐,接見劉裕的使者之前,命中書侍郎皇甫徽寫好一篇引經據典的奇文,自己事先背熟,面對使者,他侃侃而言,出口成章。
他還讓使者寫好他背的內容,加蓋上大夏天王大單於國璽,而後密封送達劉裕。
劉裕不明內情,看到這封回信言辭優美的,對赫連勃勃頓生敬意,使者又形容赫連勃勃容儀瑰偉,英武絕人。
劉裕感嘆:『本以為平生無人能及,如今見勃勃文武之才,吾所不如也!』
不久之後,劉裕便留12歲的次子劉義真鎮守長安,自己則迅速返回南方,去穩定東晉朝局。
後來,赫連勃勃拿下了長安。
赫連勃勃是一個復雜殘忍、難以捉摸的人。
按理來講,他的第一桶金——數萬人馬不是自己賺的,是嶽父和後秦國君姚興給的,然而他壯大之後,首先動手的對象就是嶽父和姚興,恩將仇報似乎並非他要忌諱的。
昔日北魏殘害赫連勃勃的家人,誅殺他的一族,這種血海深仇,肯定是要報的。
可實力越來越強大的赫連勃勃,居然從未跟北魏叫過板,基本沒跟北魏交鋒過。
當然也可能是這個一代梟雄已經超脫了作為一個人的情感和人性,他理智到了家,在宏圖大業面前,國仇家恨都可以放在籌碼盒子裡。
或許它不具備後來蒙古頭領成吉思汗那種實力,所以一直伺機,而沒有直接向北魏動手。
赫連勃勃非英雄,而是梟雄,英雄講究光明正大,程序正義,而梟雄殺伐果斷、兇狠狡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他嗜血無情,給兒子樹立了一個效仿的榜樣,子嗣學得有模有樣,他還沒死,就覬覦王位,兄弟鬩墻,手足相殘似乎是預料中的事。
在立儲上也犯了重大錯誤,赫連勃勃想廢太子赫連璝為秦王,立酒泉公赫連倫為太子,結果兩人一聽到消息就帶著軍隊打了起來,赫連璝殺了赫連倫。
另一個兒子太原公赫連昌一聽是爭太子,怎麼能少了我,於是動手殺了兄弟赫連璝。
父親赫連勃勃見到殺了兩個兄弟的赫連昌,竟然很高興,不錯,史料記載,他很高興!就立赫連昌為新太子。
這三人的戰爭對大夏國的影響甚巨,國力已受損嚴重。
赫連勃勃死後,其他兄弟再互相征伐,瞬間就把大夏政權從巔峰給拽入到了谷底。
北魏看準時機,沒給大夏一絲喘息的機會,揮軍西進,吞並了大夏。
大夏國祚25年,赫連一族再也沒有報仇雪恨的機會了。
赫連氏被北魏滅了,第二次。
史料沒有記載赫連勃勃這個匈奴開國者的埋葬地,隻有世傳。
清嘉慶年間《延安府志》記載:『赫連勃勃疑塚,在延川縣東南六十裡白浮圖寺前。
有七塚,相傳為夏王疑塚雲』
《延川縣志》記載:『白浮圖寺,在縣城南六十裡,寺前有七塚,前人以為夏王疑塚』。
《延綏欖勝》記載描述也類似。
描述地現僅存二塚,在延安市延川縣稍道河鄉古裡村東1.5公裡處。
塚北200米處為白浮圖寺遺址,近些年來村民建起一座簡易廟宇,內塑赫連勃勃像。
赫連勃勃以衰微至極的鐵弗部落起家,在家族毀滅性打擊之後,身單影隻,絕地反擊,在亂世中以少見的雄才霸略,以弱克強,建立大夏,成為開國君主。
然而,大夏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縱觀赫連勃勃與大夏國短暫的輝煌,確有點可惜,史家評價赫連氏:『他能率領控弦鳴鏑之眾,雄踞朔方,打破神京長安,稱帝立國,竊取華夏天子的尊號,驅策眾多英豪賢士為他效力,差點形成了一統天下的氣象』
其絕倫的容貌和氣度,甚至讓他的伯樂恩人——後秦皇帝姚興都為之心醉,他無雙的智謀和威儀,也讓南朝第一帝劉裕為之駭然變色。
雄略過人,英武超群,在戰場上鮮有敵手,實為天生異才!
然而,兇殘之性不改,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使得忠良卷舌,朝臣緘口。
他死後終於禍及子嗣,亡國滅族。
赫連勃勃一直在漢民族面前自大又自卑,但始終沒有學到漢人統治的精髓。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史筆握在漢人手裡。
赫連勃勃很多正面的歷史功績被掩蓋,或者不被承認或重視。
後來研究認為,赫連勃勃可能是最早主動在長城一帶傳播漢文化的少數民族貴族,這一點對民族融合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赫連勃勃提倡民族同源,並付諸積極實踐,客觀上我們不能忽視他在積極尋求『中華一體』過程中所作出努力。
赫連勃勃匈漢同源的觀念至少證明匈漢之間存在著精神紐帶,反映了赫連勃勃對華夏民族的認同,無論是中原華夏民族還是荒服少數民族都是同源異流這無疑是赫連勃勃民族思想中積極的一面。
我注意到一個研究結論說:『無論赫連勃勃當初的動機是受漢文化影響後自身思想的深化,抑或是為政治服務的輿論需要,或者是自卑感使然,但從政權建設到思想文化傾向的有意標榜,客觀上都推動了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這個結論還強調,赫連勃勃此舉對隋唐以來『四夷一家』思想觀念的產生和延伸產生了重要影響,已經對歷史產生了實際影響。
赫連勃勃公元407年稱王,418 年攻占長安稱帝,隨著首都統萬城宮殿群落成,大夏臻於極盛。
425年,年僅45歲的勃勃死後,不過六七年,夏國即告滅亡。
勃勃自我作古,而國姓赫連氏此後很少見於史籍,也顯見於出土碑志,逐漸隱沒在歷史塵埃中,一如漸被歲月和風沙淹沒的統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