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傳——魏徵篇。《網路歷史》

前言: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為君十幾年的唐太宗從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年英雄步入了中年,年紀越大也就越懷念舊事,為了紀念當初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唐太宗便命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這些畫像比例皆真人大小,面北而立。

凌煙閣總共三層,最內一層是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為其他功臣。

按照順序這二十四人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瓊。

今天要說的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的魏徵,成畫時剛剛去世,生前位居太子太師、鄭國公,死後追贈司空、相州都督,享年64歲。

魏徵出生於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字玄成。

自幼孤苦貧寒,但窮困潦倒的生活並沒有擊垮他的志向。

大業末年天下大亂,魏徵終於等來機會一展身手。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給瓦崗寨的李密寫了不少奏疏,李密發現魏徵十分有文才,並召他為元帥府文學參軍,掌記室。

魏徵欣然前往,並獻上了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可惜李密未采納。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攻擊倉城、洛口等地,均被李密擊敗,但魏徵卻從這一場場勝利中看到了瓦崗寨的頹勢,他認為瓦崗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卻得不到賞賜,此時不宜主動出擊,應該深溝高壘,占據險要,與敵軍相持,等到敵軍糧草耗盡退兵時再出兵追擊。

可長史鄭頲卻對魏徵的說法嗤之以鼻,魏徵無奈隻得拂袖離去。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率領瓦崗寨部將歸順唐朝,魏徵也在歸順之列。

此時李密部將李勣還占據著瓦崗原來的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群龍無首的李勣不知該何去何從。

魏徵便毛遂自薦主動要求去安撫山東,經過魏徵寫信勸導,李勣終下決心歸唐,並接濟唐淮安王李神通。

同年九月夏王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退守黎陽,十一月竇建德攻陷黎陽,魏徵、李神通、李勣等人被一並俘虜。

但竇建德也是個惜才之人,魏徵被他起用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擔心唇亡齒寒的竇建德便率軍馳援王世充,李世民來了個圍點打援,在途中埋伏竇建德。

結果竇建德連王世充的面都沒見到就被生擒了,魏徵得以再次入唐。

太子李建成早就聽說魏徵的大名,就請他擔任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魏徵成為太子的人後那是處處為李建成著想,想方設法幫助太子將李世民踩在腳下。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勾結突厥侵犯山東,魏徵建議李建成前去平亂建立戰功,李建成聽從了魏徵的建議,自請出討劉黑闥,將其擒斬,平定山東,魏徵也因此立下大功,成為李建成的心腹。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被誅殺。

李世民早就聽說太子陣營有個叫魏徵的經常勸說李建成對付自己,便派人將魏徵找來,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

』魏徵毫不畏懼,直言答道:『先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的禍事了』其實李世民也早就仰慕魏徵的才能,此時又見魏徵如此直爽,更加歡喜,便赦免了魏徵,授為詹事府主簿,將他吸納為自己的幕僚。

李世民登基後對魏徵禮遇更甚,升魏徵為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

在貞觀一朝,魏徵犯顏直諫二百餘次,每當李世民哪裡做得不對魏徵都能夠當面批評,甚至有時會弄得皇帝下不了臺,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也不責怪魏徵。

若沒有魏徵的輔佐,哪裡會有『貞觀之治』的盛世繁華。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六十四歲的魏徵病重,將不久於人世。

李世民聞訊後親自到魏徵家中探視,與他交談良久才回宮。

沒多久李世民又帶著太子李承乾和嫡女衡山公主再次到魏徵家中,魏徵強撐病體穿戴朝服起身迎接,李世民見狀十分悲傷,當即就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了魏徵的長子魏叔玉,可此時的魏徵身體衰弱得連謝恩的力氣都沒了。

貞觀十七年正月戊辰日《643年2月11日》魏徵病逝,李世民下詔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並輟朝五日,與百官一同參加魏徵的喪禮,痛哭流涕。

次月李世民置凌煙閣,將魏徵列為功臣第四。

望著凌煙閣內魏徵的畫像。

李世民思緒萬千,吟詩道:『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夭良臣。

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