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網路歷史》

魯迅:兩間馀一卒,荷戟獨彷徨

前一陣子,在電視劇《樓外樓》中有個橋段,特務要抓魯迅,出示的拘捕令上寫著『抓捕要犯周樹人』,魯迅輕輕一笑:『抓捕周樹人,跟我魯迅有什麼關系?

』於是,特務們便走了。

無獨有偶,昨天看了一個短視頻,是兩個閨蜜聊天,一位說,有個女同學硬要說魯迅姓周,爭了半天無結果,可把俺氣壞了;於是另一位說,你那同學確實傻B,魯迅怎麼可能姓周呢?

那姓周的叫周迅,是電影明星啊,連這個也不知道,太可笑了。

這其實也就是個調侃,不知道魯迅是周樹人的應該不在少數,有人覺得這是常識,那也就有點太高看如今的教育水平了,魯迅名氣大,就必須要知道他的名字嗎?

冰心,巴金,老舍,又有幾個知道他們的本名叫什麼?

周樹人是他的本名,魯迅是他第一次在《新青年》上寫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至於是什麼意思,一般認為是他母親姓魯,而他的小名叫迅哥兒,所以便弄成了筆名;但他自己卻另有一套說辭,是『愚魯而迅行』的意思,都有道理。

魯迅的名氣夠大,史無前例之時,我家琳瑯滿目的巨大書架上,經過了幾次變遷,先是燒了如劉少奇的《修養》等一批鐵定的『毒草』,後來便是《牡丹亭》《三國演義》《復活》等下架,再後來,連《紅巖》《青春之歌》都不知了蹤影,留下的主要便是父親的專業書籍了。

與其相伴的,是一本本魯迅的書,我家是沒有全集的,但那單行本也是很多的,白白地排了很長的兩層,這肯定也是這一時期能讀到的唯一民國叢書系列了,當然,書架的最高層是毛澤東選集和詩詞。

在我汲取知識的少年時代,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魯迅的著作了,如果說還有的話,應該是毛澤東選集中,每篇文章下面的那些註釋的小字,裡面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

這些小冊子我是全部看完的,最喜歡的是《中國小說史略》,他讓我認識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書籍和大致的情況,以至於八十年代初很多古籍重見天日之時,買了一大堆回來,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鏡花緣》一類。

對於小說,那更是喜歡得緊了,《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等等,許多段落都能背誦,一些名句也時常弄將出來顯擺一下,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你也配姓趙!』『我手持鋼鞭將你打』等等。

但如果說最喜歡哪篇的話,卻並不是一般定論的如《吶喊》一類激烈的文字,我還是覺得《藥》是寫得最好的,華大媽去給兒子上墳的情景和描述,我至今都記憶猶新,最後烏鴉那一聲淒冽的悲號,時常在耳邊縈繞。

魯迅的生平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不用我在此聒噪,但於稱呼上,似乎隻有一個『先生』,不像胡適,什麼尊稱都冠在頭上,一堆堆的,啥都合適,從來也沒有人叫魯迅為魯博士或魯教授,這也是實情,因為,他沒獲得過相應的頭銜。

應該感到很奇怪吧,魯迅在北大的職稱隻是講師,這是因為他當時並不是北大正式員工,他的主職是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的一名科員,即教育部僉事,並兼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教授。

要說魯迅的文憑,可能出乎大家的想象,他也許隻有中專文憑,但他的才能和聲名卻不因此所囿,識人的蔡元培將他請來北大授課,卻礙於教授必須是專職,因為所有在外任職之人最高隻能定為講師之規定,隻能將魯迅定為講師的職稱。

魯迅是紹興人,據說是與周總理同宗,先祖是寫有那膾炙人口的《愛蓮說》,北宋理學大師周敦頤,是否確切,存疑中。

自宋代南渡後,江南文風鼎盛,杏花春雨江南,空氣中都彌漫著濃鬱的書香,而自明清始,紹興又以出師爺著稱,周家在當地也是大戶,隻是很不幸,魯迅的祖父因事下獄,幾經折騰,家道已是一蹶不振地衰落了下來。

年輕時的魯迅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神童一樣的聰明,他的學習成績很一般,屬於中不溜的水平,在日本留學期間甚至還有掛科的現象,因他是官費留學生,但他在日本卻沒有獲得任何文憑,卻有個重大的收獲,那便是拜了民國元老章太炎為師。

但這隻是有此一說而已,依據是章太炎逝世時,已臥病在床的魯迅接連寫了兩篇紀念文章,贊揚章太炎先生的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稱其為『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范』

魯迅先生隻是聽過章太炎的課,而且是那種專門為幾個人開設的特殊的『小班』,除周氏兄弟外,還有許壽裳、錢玄同等八人,主要是講《說文解字註》和《爾雅義疏》。

所以,盡管魯迅不是如黃侃那樣正經的入室弟子,因為章太炎晚年編弟子名錄時,甚至未將他列入,他魯迅是始終是尊太炎為師的。

所以,說他師承章太炎也不為過,而且,也正是魯迅得到了真傳,他是真正學到了太炎先生那一腔正氣和犀利的文風,是最佳的傳承。

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所起的作用那是不用多說的,他發表的一系列白話文小說,如驚天霹靂般地震動了華夏大地,『以筆做刀槍』,魯迅一直是沖在鬥爭的最前沿,他的如椽巨筆將舊道德的虛偽和罪惡,挑在了陽光下,今天看來,依舊是這般地犀利。

因支持學生運動,魯迅被當局迫害,遂南下廈門大學任文學院教授,不久又去了廣州的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最後是在上海度過了他人生最後的時光。

他是於1936年因肺結核逝世的,時年55歲,出殯時,大佬雲集,棺廓的旗子上印有三個大字,『民族魂』,這肯定是對魯迅先生最好、最準確地定位了。

魯迅的原配夫人叫朱安,是典型的包辦婚姻,也是魯迅不認可、有名無實的婚姻,朱安能燒一手地道的家鄉菜,對魯迅也是照顧多多,但魯迅始終對她沒感情,二人保持了21年有名無實的婚姻關系,她一直叫魯迅為大先生,主要任務是照顧魯迅的母親。

魯迅真正的夫人是許廣平,家世顯赫,祖父曾為浙江巡撫,妥妥的封疆大吏,堂兄更不得了,乃民國大佬,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她是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學生,魯迅因在該學校授課,所以日久生情地在一起,但文革中受迫害,1968年離世。

在中國中小學教科書中,所選魯迅的文章是很多的,最多時達到31篇,而且老師在佈置作業時,往往後面還有加上幾個字,『背誦並默寫』,弄得學生們是苦不堪言;不過,現在好像大幅度縮減了,對此,我是支持的,因為我覺得,對中小學生來說,魯迅的文章並不合適學生,理解起來是很困難的。

閱讀魯迅的文章是需要一些功底的,不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難真正理解文章之精妙的,現在很多人貌似看過一些魯迅的作品,其實隻是將其作為一個圖騰或象征,高高掛起來膜拜,僅此而已。

因受到以前畫作的影響,一直以為魯迅的形象是清樸高挑,其實是誤解,魯迅的個子不高,僅一米六,我們從他同蕭伯納和蔡元培的合影中可以看出。

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

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年少不懂魯迅真,讀懂魯迅已白頭,魯迅的作品,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品味,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孤獨的人,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還是生活、婚姻上都是如此,隻是他自己從來不說而已,人們將他捧上神壇,但他的心的孤獨,幾人懂。

我對魯迅先生是充滿了崇敬之感的,在眾多贊美詞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臧克家最著名的那幾句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