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夏記
漫說歷史,閑講創業,論大千世界
春秋的戰爭,沒有什麼謀略與可講之處。
但是作為楚莊王稱霸的一戰,我想嘗試著把這段歷史寫的精彩一些,若是一板一眼的純翻譯沒有什麼可讀性。
在楚莊王稱霸的邲之戰,楚國獲勝最關鍵的是什麼,是勇氣,這是個人成長而言。
為什麼說楚莊王明白了霸主的真諦呢?
今天這篇文章帶大家了解這個關於王的勇氣和霸主的真諦的故事。
1
楚莊王的陰影
夜色下的楚王寢宮裡,燈火下的楚莊王正翻閱著記載有城濮之戰的竹簡,借著竹簡內容,楚莊王的思緒回到了當年城濮之戰。
楚軍大將子玉貪功冒進,楚國左軍和右軍在晉秦齊宋聯軍氣勢如虹的攻擊下,潰不成軍,一路丟盔棄甲,大敗而歸。
夕陽西下,落日照著滿是鮮血的戰場,也包括那片耷拉下來的楚軍大旗 。
子玉率領著殘兵敗將正渡過長江,他回頭向中原望去,眼中是楚人對於稱霸中原失敗而不甘的眼神。
楚軍折戟於城濮之地,最大原因在於中原又出霸主晉文公。
楚莊王的思緒又拉回到了現實之中,他開始思索。
自平王東遷,中原先有鄭莊公小霸華夏,然後是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
齊桓公率領諸侯陳兵楚國境內, 實力強大毋庸置疑,當時楚國隻得避其鋒芒,暫緩進軍中原的計劃。
而後齊國霸業衰落,宋襄公又跳了出來欲當中原霸主,祖父楚平王泓水之戰一舉擊敗宋國,形勢一片大好,我楚國正欲開始挺進中原,誰知道公子重耳歸國,在他的治理下晉國又開始崛起,於城濮之戰擊敗我大楚,一舉確立晉國的霸主地位,之後秦穆公西伐諸戎也是一代霸主,而後秦國一直與楚國交好一起對抗晉國霸主地位。
隨後我晉國與楚國爭霸的方城之役 、北林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四次交戰,我楚國隻北林之戰獲勝,其餘都是晉國獲勝。
晉國本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封國,與周王室的關系密切,建國之時本是幾百裡的小國,如今卻已是地跨千裡的大國,強盛如此。
晉國數次擊敗我楚國,北林之戰根本不算真正打敗晉國,要想稱霸中原必須真正意義打敗一次晉國。
但晉國又是如此的強大,就像一個高大的中原巨人,是楚莊王內心的陰影與恐懼,是驕傲的楚人所要戰勝的目標 。
晉國是華夏的霸主,相當於今天的美國,而楚國欲打敗楚國,就是以華夏老二挑戰華夏老大,其難度之大可以想象。
困難如此,稱霸中原志向不改,稱霸的第一步在於晉楚之間的鄭國,此時不敢直接與晉國大戰,但只要鄭國臣服則霸業可圖。
2
鄭國的無奈
城濮之戰以前,鄭國是楚國的盟國,城濮之戰以後楚國戰敗,晉國成為了鄭國的保護國。
晉文公重耳扶持鄭國的公子蘭為太子,後即位為鄭穆公,在鄭穆公很長一段時間裡,鄭國一直唯晉國馬首是瞻。
但根據《史記》的記載, 鄭穆公即位的二十一年,這個時候楚穆王即位,鄭國居然一反常態聽命於楚國的命令,去攻打晉國的盟友宋國,宋國大敗,主將華元被俘。
晉國大怒,反了,反了,一直聽話的小弟鄭國居然聽老對手楚國的命令打另外一個小弟宋國。
公子蘭,你小子忘恩負義,當年是晉候把你扶持到君位的。
晉國的主政者趙盾馬上派遣自己弟弟趙穿來討伐鄭國,鄭國有新老大自然也就不怕了,這個時候鄭國已經倒向楚國了。
鄭穆公二十二年,鄭穆公卒,子夷立,是為靈公。
在鄭靈公正式即位的第一年,楚國還熱情的送來了楚國的特產,甲魚。
楚國地處江澤之地,盛產河鮮,雖然禮輕卻情意重,可見楚王對於鄭國新君的友好之情。
可就是這隻甲魚導致了靈公而後被殺,鄭國有一個吃貨子公,這天他和子家要去朝見鄭靈公,走之前他對子家說自己的食指今天動了,看來今天是要吃頓好的。
兩人見到鄭靈公的時候,鄭靈公還正準備享用那隻楚國甲魚做的甲魚湯。
子公見此哈哈大笑說到:果然如此,你看我就說嘛,今天要吃頓好的
鄭靈公覺得好奇,這家夥精神不正常吧,我吃飯,關他屁事
於是問了子公原因,子公把原委告訴了鄭靈公。
子公本想著國君聽完會大方的邀請他一起享用這鍋甲魚湯。
誰知道,鄭靈公也不是一般人,把甲魚湯分給在做的所有人,唯獨沒有給子公一碗甲魚湯,一夥人吃吃喝喝,邊喝還邊發出吧唧聲 。
大聲說道:這甲魚湯啊,味道十分的鮮美
這種羞辱,對作為吃貨的子公來說這是莫大的恥辱,今天這甲魚湯,他是吃定了。
隻見他忽然起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到鄭靈公案前,手指伸到甲魚湯裡蘸上湯汁拿起了放在嘴裡一抿,就揚長而去。
隻剩一眾人在殿中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鄭靈公緩過神來大怒。
我還沒有吃完呢,你這樣我還怎麼吃。
因為一隻甲魚鄭靈公大怒,想殺掉子公,就是一直找不到借口,這邊子公和子家也早已看不慣鄭靈公,在這年夏天搶先幹掉了鄭靈公。
於是鄭國人又立了鄭靈公的弟弟公子堅,是為鄭襄公。
而這鄭襄公卻是一改之前的外交政策,再次選擇與晉國盟好。
這下楚國可不幹了,我楚國隻認晉靈公,想著辦法想著借口要教訓鄭國。
但是苦於找不到借口,於是翻出鄭穆公時候因為收了賄賂鄭國私自放了宋國大將華元歸國的事找鄭國的麻煩以此進而攻打鄭國。
鄭國這邊早就與晉國搞好了關系,自然腰桿子就硬了,鄭襄公五年的楚國攻打鄭國,老大哥晉國就積極來馳援鄭國,這一舉動更加堅定了鄭國與晉國的關系,兩國在鄭襄公七年的時候在鄢陵締結盟約,並且昭告天下。
楚國本來經營鄭國多年,誰知道鄭國新君一上位,轉而就和晉國打的火熱,這怎麼能忍。
於是在鄭國與晉國結盟的第二年,楚莊王率軍攻伐鄭國,這次楚莊王是準備一舉降服鄭國,所以楚國也是精銳全出。
這場仗雙方都打的很艱苦,鄭國的抵抗很頑強,楚軍足足圍了鄭國都城足足三個月,可見鄭國的君臣依舊傾向於中原文明,不願臣服於楚國。
不過這次就是晉國這邊就有點拉跨了,援軍一直沒到,鄭國這邊派出的使者來請援軍,得到晉國的回復是:好,兄弟,再堅持一下,大哥馬上到
這一等就是三個月,始終沒有看到晉國的援軍,鄭國這邊一片熱情的心向晉國,可是晉國的舉動是傷透了鄭國的心,眼見楚軍已經圍城三個月,城內的糧食早已吃完了,什麼皮甲,皮靴,那些也煮來吃了。
庶民無罪,不該如此,鄭襄公最終選擇開城投降,拯救鄭國百姓。
老實來說,鄭國投降真的不怨鄭國了,雖然晉國離鄭國遠,但三個月時間,晉軍就是不來,晉國用自己的行為傷透了鄭國人民的心。
於是鄭國正式舉行投降儀式,鄭襄公赤裸上身牽著羊走出城門迎接楚莊王,看著城外戎車那個自帶帝王之氣的男子,鄭襄公心裡是五味雜陳,感慨到:楚國當興也。
鄭襄公走到楚莊王面前說了這麼一番話。
『孤不能事邊邑,使君王懷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聽。
君王遷之江南,及以賜諸侯,亦惟命是聽。
若君王不忘厲、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絕其社稷,錫不毛之地,使復得改事君王,孤之原也,然非所敢望也。
敢佈腹心,惟命是聽。
—《左傳》
就是說:大哥您別打了,我是真心服你了,以前都是我的錯,這樣您給我一個機會,以後我死心塌地跟您混了,隻求您保存鄭國吧。
鄭襄公其實也知道楚莊王不太可能答應自己的請求,畢竟耗費無數軍費的楚國跑來肯定要來實際的,而不是為了一個承諾。
再說之前以蠻夷自居的楚人會這麼寬宏大量嗎?
楚莊王跳下車一把扶起鄭襄公說到:好,從此鄭國楚國就是兄弟之國
鄭襄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時的楚莊王在鄭襄公眼中的形象是如此的高大與偉岸,他下定決心要和楚國盟好
楚莊王隨即退兵三十裡
隨行的楚國群臣開始嚷嚷:啥,從這麼大老遠,花了這麼軍費,耗費了這麼多時間,勞累了這麼多楚國百姓作後勤,現在馬上就要占領鄭國了,就因為鄭伯一句話就這樣回楚國了,大王你咋想的?
楚莊王大手一擺:誒,話怎麼這麼說呢?
本王伐鄭國,是因為鄭國不臣服我楚國,現在鄭伯已經表示臣服,本王還求什麼呢?
本王伐鄭並不是為了吞並鄭國的土地,而是為了正義與和平
諸位愛卿再勿多言,本王決心已定,再飲馬黃河以後,班師回國
楚莊王寬宏大量的美名傳播華夏大地,楚國贏得輿論的優勢。
鄭國已經臣服了楚國,晉國這邊才終於準備好出軍救援鄭國,於是邲之戰就在這種奇怪的條件下緩緩拉開大幕。
3
混亂的晉軍
晉國此次是上中下三軍救援鄭國是荀林父擔任主將,具體陣容是:
中軍將:荀林父 中軍佐:先縠 中軍大夫:趙括、趙嬰齊
上軍將:士會 上軍佐:郤克 上軍大夫:鞏朔、韓穿
下軍將:趙朔 下軍佐:欒書 下軍大夫:荀首、趙同
司馬:韓厥
老實說荀林父接受這次出征救援鄭國的任務,他是非常的鬱悶,別人鄭國早來請救兵的時候不發救兵,現在又叫我去了,但是沒法啊,自己就是一個打工的,領導叫你去,還是得去。
晉軍走到黃河,準備渡河的時候才聽到消息,來晚了,別人鄭國已經投降了 ,還和楚國簽訂了盟約。
哦,這下好了,別人已經和楚國簽訂盟約了,別人不要你救了,那晉國還過去幹嘛呢?
荀林父心裡有了班師回國的想法。
荀林父早在晉文公時期就跟著就開始打拼了,混到現在已然身居高位,而且已經家財萬貫了,人到了這個地步,就開始油了,不思進取了,開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
對他那說,不打仗最好,就這樣帶著大軍回國,自己還是地位崇高,自己照樣鐘鳴鼎食,吃香喝辣,對自己沒啥影響。
所以他召集大會來中軍大帳開會,會議內容就是討論班師回國,因為這事還得大家夥拿主意。
不一會兒,將軍們進入大帳中落座。
荀林父摸摸了白胡子,清清嗓子,一本正經的告訴大家:
現在鄭國已經投降楚國了,看吧,不是老夫不想打,是沒有早點到鄭國,現在又勞累百姓為我們作後勤,先回國,等楚國走了以後,再收拾鄭國也不晚。
無及於鄭而剿民,焉用之?
楚歸而動,不後。
—《左傳》
說完上軍主帥士會雙手舉手表示贊同,並且說了一大堆話。
善。
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
楚軍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
伐叛,刑也;柔服,德也。
二者立矣。
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
荊屍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
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
其君之舉也,內娃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
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
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
兼弱也。
《汋》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耆昧也。
《武》曰:無競惟烈。
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
—《左傳》
這段話意思很晦澀難懂,大家不用去研究,只要知道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楚國打鄭國名正言順,而且楚國很牛逼,打不贏,就是了。
士會並不像老油條荀林父一樣狡猾,他也不想打,但他出發點不是因為明哲保身而是確實看到楚軍的實力和晉軍弱勢,知道打不贏。
之前一直沒發言的年青先縠開始發言了,他說:搞什麼,花那麼晉國百姓的錢,跑這麼遠是來公費旅遊的嗎?
晉國之所以是霸主就是因為敢打敢戰,看到強敵而退卻不是大丈夫的行為,你們不敢打,我自己去打。
隨即出賬準備帶領自己所屬的部隊渡過黃河。
對於身為副帥先縠來說,他對戰爭是積極的,你荀林父身居高位了,但我還想建功立業,好封侯拜相呢。
會到這裡,氣氛尷尬極了,這是一點也不給主帥面子,也可見晉軍這邊人心不齊,軍隊組織混亂。
見如此,荀林父隻好說到:再議再議,散會
然後就一人回到大帳中睡覺。
晚些時候,下軍大夫荀首和司馬韓厥來到了中軍大帳,可以看出他和荀林父的關系不錯,他們是給荀林父來指點迷津的。
荀首其人精通周易,可能也是擔任晉軍中的占卜師一職。
大帥,先縠這些軍隊危險了。
我們大周文王作周易,其中師卦變臨卦,一爻動。
爻辭曰:師出以律,否臧兇。
荀林父聽後一臉疑惑說到:
你說這個我哪懂,你就直接告訴我啥意思就好
荀首回到:就是說大軍出征一定要保持嚴格的紀律,不然就會有戰敗的危險,現在先縠的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會導致我軍戰敗的。
司馬韓厥也趁機荀林父說:先縠率領的軍隊戰敗,你作為最高統帥,你也承擔主要責任。
全軍作戰如果不能得勝,失敗的罪過可以共分擔,如果先縠戰敗,你這領導就要一個人承擔罪責,這樣還不如所有將領一起承擔戰敗的責任,現在你隻能選擇開戰了。
荀林父左右思考再三,長嘆一口氣,下令晉國軍隊就渡過了黃河。
4
王的勇氣
楚軍這邊也挺亂的,比晉軍這邊也沒有好到哪去。
楚軍是沈尹率領中軍,子重率領左軍,子反率領右軍,原本是想到飲馬黃河,打打卡就準備回去。
聽到晉軍來的消息,楚莊王感到疑惑,這晉人在打鄭國的時候不來,打完鄭國又來了。
晉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難道有陰謀?
楚莊王的恐晉症又開始犯了,那是藏在他心裡的恐懼,是他心裡最大的難關。
這可以理解,每個內心恐懼的事物,比如童年的陰影,就算是長大以後也有的怕蟑螂老鼠,這是人之常情。
但作為有偉大的成就的人和一般的人在於,他們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並且克服它。
但這會兒楚莊王卻想回楚國去了,因為他的令尹孫叔敖也不贊成打。
這個時候來激勵引導他的人出現了。
這人就是伍子胥的爺爺伍參。
和晉國那邊類似,也是朝廷中分為兩派,一派勢力大是孫叔敖,一派勢力小就是伍參,兩人極其不對付,伍參的覺得戰爭是自己加官進爵的機會,怎麼能不打呢?
伍參跑到楚莊王的面前說到:大王,楚國霸業就在此一戰,打吧。
一旁令尹孫叔敖非常不爽地說:打,打個屁,去年打陳國,今年打鄭國,年年戰爭,我實行的新政為楚國攢點錢容易嗎?
如果這次打起來以後不能得勝,吃了你的肉難道就夠了嗎?
伍參也毫不客氣回到:沒想到身為令尹見識卻如此膚淺,如果這次作戰得勝,令尹就是沒有謀略。
不能得勝,爺們兒的肉將會在晉軍那裡,哪裡還有你吃的?
楚莊王並沒有說什麼,默默地騎到了馬背之上。
孫叔敖隨即命令大軍向南開拔,倒轉旌旗。
眼見楚莊王決定回國了,自己必須要抓住這次機會。
伍參一把抓住楚莊王的戰馬的韁繩,激動說到:大王啊,你難道忘了,彼時立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的志向了嗎?
如今這楚國神鳥不再有飛上九霄的志向了嗎?
楚莊王抬頭,神情復雜,在思想煎熬中,打還是不打?
畢竟這次晉國如此古怪,而又是如此強大,這仗如果輸了,鄭國,陳國,一定倒向晉國,而且君權一定會受到影響,回國王位可能都不保。
仿佛看出了楚莊王的心事,伍參對楚莊王說:晉國處理朝政的是新君不能行使命令。
中軍佐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
上中下三軍主將,思想不能統一。
想要聽從命令而沒有上級,大軍都不知道聽誰命令。
這一次,晉軍一定失敗。
而且國君逃避臣下,國君怎能蒙受這恥辱?
楚莊王終於下定決心。
好,那就打吧,為了楚人進軍中原的大業,為了一雪城濮之戰的恥辱
令尹,把戰車全部改而向北,我大楚軍駐紮在管地會會晉軍,一戰決勝負。
5
鄭國的鼓搗
鄭國是徹底的恨上了晉國,也害怕楚軍走後,晉國找他算賬。
於是鄭國十分想晉楚兩國打起來,最好是晉國被打敗,身為小國的鄭國決定挑起晉鄭兩國的爭鬥。
計劃是這樣,鄭國派遣使者皇戌來到晉軍大營,見到荀林父與諸將。
一見面就發表了一番動人的演講。
老大哥,你們終於來了。
你們不知道啊,你們不在的這段時間,鄭國受到楚蠻的暴虐對待,現在你們終於來了,我代表鄭國人民歡迎老大哥。
老大哥也不要生氣,投降楚蠻都是國君為了鄭國百姓著想被逼無奈之舉,我們國君也是很痛苦啊,無一日不盼著老大哥前來打敗楚蠻,我們鄭國的心裡隻有老大哥晉國,畢竟我們都是姬姓同宗啊。
現在楚蠻子屢次得勝已經驕傲自滿,大軍在國外又那麼久了,防禦也松懈了。
現在老大哥只要奮起一擊,我鄭國大軍必定緊隨其後協同作戰,楚蠻一定潰不成軍,滾回楚國。
那時鄭國百姓一定簞食瓊漿以迎晉國大軍啊
先縠率先 發言:好啊,此話正合我意, 只要心向晉國就好,現在人心全部在我晉國這邊,此戰是正義之戰,為了拯救鄭國百姓脫離楚蠻的暴虐統治,楚蠻子此戰必敗
『打敗楚軍,降服鄭國,就在此一舉了。
你趕緊回去,告訴鄭國集結軍隊,到時候和我晉軍一通作戰。
晉軍中到底也有高人,他已經看出了鄭國的把戲,待皇戌走後,他開始說出了自己擔憂。
欒書講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
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可謂驕。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
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於昏。
內官序當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謂無備。
子良,鄭之良也。
師叔,楚之崇也。
師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鄭親矣。
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鄭不可從。
—《左傳》
這段話意思是說,楚莊王在內政上教導百姓要勤,在軍隊上教導士兵不可驕傲,說明楚國國君賢明,上下一心。
現在和楚國開戰不占理。
而且鄭國楚國雙方的高級人才子良和師叔都互相到對方那訪問,說明鄭楚關系並不是皇戌說的那樣,鄭國就是想鼓動晉楚開戰,如果晉國贏了他就跟晉國,晉國輸了他就跟楚國。
這話隨軍大夫趙括、趙同又聽不下去了,但是他們又說不過別人,隻得又回到打仗的本質上說:『帶兵而來,就是為了尋找敵人,戰勝敵人,重新得到鄭國的依附,想那麼多幹嘛?
反正我們贊成先縠的話。
隨即荀首說:『趙同、趙括兩個人,說的都是不對,不能聽先縠的。
還是士會聰明,他說話兩邊也不得罪:以老夫看,欒伯的話,分析的在理,就聽他的吧,一定能使晉國長久。
一群人就這七嘴八舌的,還是沒有討論出一個結果。
荀林父也是頭大,自己不想打,荀首,欒書,韓厥,也不想打。
先縠想打,趙括,趙同,也支持他。
剩下的人又都不表態。
不管了,就這樣吧
6
貴族的戰爭
與晉軍這邊的雜亂不同,楚軍正在做戰前的準備,幾個時辰之前,大王已經下達了作戰命令,楚軍們開始打磨自己的長戟短劍,喂給戰馬草料,軍需官正分配羽箭與戰甲。
此時楚莊王在中軍幕府燈火通明,一群參謀圍著作戰沙盤作著戰爭推演,楚莊王看著沙盤上的敵我態勢圖,接著聽取了參謀關於晉軍的兵力部署情況。
盡管已經決定和晉國開戰,楚莊王還是決定假意派兵去晉軍中講和,以此迷惑晉軍,為戰勝創造更大的優勢,晉軍這邊答應了,連結盟的日期都定好了。
但楚莊王沒有想到,楚營中有這三個人物許伯,樂伯,攝叔,一看這個三個人名字就知道是楚軍中的貴族。
這三個人信奉的春秋時期古老的戰爭傳統,戰車挑戰,但這挑戰完全就是破壞了楚莊王迷惑晉軍的計劃。
這三個人在楚莊王還沒有下達作戰命令的時候,許伯駕車,攝叔為車右,樂叔為車左,就單車跑到晉軍大營去挑戰了。
三個人都是貴族,作戰也非常勇猛,具體的就是晉軍那邊結成陣,他們單車沖過去,樂伯射箭,攝叔用戈揮擊,就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卡牌遊戲回合制戰鬥,史記記載他們率先攻擊以後,該晉軍這個回合了,但是他們三個人就直接不打了,表示取得了勝利要回營了。
那晉軍這邊也不蠢啊,你既然不想單車挑戰,那我就圍毆,晉軍這邊數輛戰車開始追了過來。
晉國戰車左右包超追趕,要說樂伯也是厲害是個高手,左邊射馬,右邊射人,箭無虛發,晉軍就不是不能追上他們了,隻是樂伯射箭本事好,就是箭帶少了,弄的還有一隻箭了,晉軍看到他們沒有箭了,就追了上來。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樂伯眼見前面有群麋鹿,直接一箭射出,射中一隻麋鹿。
接下來的舉動就有點迷惑了,樂伯叫停車撿起剛剛射中的麋鹿,這個時候晉軍追擊的鮑癸也趕到了,鮑癸也不攻擊了,因為按照貴族禮儀來說,別人此時不在戰鬥狀態,你就不能攻擊。
樂伯大大方方的把那隻麋鹿獻給了鮑癸並說:今年沒有到狩獵的時候,這頭魯就送給您和兄弟們晚上燒烤吧。
然後登上車,回到了楚營。
晉軍這邊看到樂伯走了,正想追呢,卻被鮑癸組織了。
還告訴眾人:『他們的車左善於射箭,車右善於辭令,都是君子啊,讓他們回營吧 。
筆者看到原文這也沒看懂,這是啥意思?
怎麼打著打著就因為收了一隻麋鹿就放對手回營,然後一想這是春秋的戰場禮儀,參戰都是貴族,別人既然放下武器停止決鬥,還送了禮物給你,你就要停止決鬥,以相同的禮遇對待對手,就這這麼一回事。
楚國這邊有樂伯這種喜歡單車挑戰的貴族,晉國這邊也有。
7
魏錡、趙旃,隻想升官
晉國將軍魏錡很不爽,因為自己做公族大夫的申請,晉國高層沒有蓋章通過,所以這次來參加作戰,就是想添亂,希望晉國輸掉,輸的越慘越好。
就像公司裡員工要申請當辦公室主任卻沒有被老板同意,他就想什麼爛領導,這公司越賠錢我心裡越爽。
他請求去楚營挑戰,但是晉軍上層還沒想好到底要不要和楚軍打,就沒有同意。
魏錡隻好改變思路,說去楚國出使講和,其實小爺是去楚軍挑戰,激怒楚軍來攻打晉軍,最好是打敗晉軍,以消小爺之恨。
還是和樂伯挑戰一樣,回合制戰鬥,不等楚軍那回合,魏錡就往晉營跑了,楚國的潘黨追趕他,到達熒澤,魏錡看到六隻麋鹿,就射死一隻,回車獻給潘黨,說:您那麼多軍務,這頭鹿就給兄弟晚上燉湯吧。
潘黨也就隻能按照禮儀停止決鬥。
這招在春秋時期對於貴族來說很吃香,打不過就獻上禮物,魏錡就這樣回到了晉營。
晉軍這邊還有一個將軍趙旃,他想成為卿的晉升申請也沒有通過,於是也假意說是去楚軍盟好,其實也是去挑戰了。
這兩個人其實都給荀林父打了報告,這個時候荀林父也不管了,要去就去吧。
郤克見此叫荀林父多做一些防備,先縠卻說:鄭國人勸我們作戰,您又不敢打;楚國人求和,您明知道他們是搗亂還放他們去 ,帶兵沒有固定的策略,多加防備做什麼?
真不知道先縠是不是楚軍的間諜,一直在把晉國往錯誤決策帶。
士會說:『老大,還是防備一點好,這種情況下,如果這兩位大佬激怒了楚國,楚國人乘機掩襲,我們晉軍馬上大敗。
先做好防備,如果楚國人沒有惡意,撤除戒備而結盟,也沒有什麼影響 ?
如果楚國人想要進攻我們,有了防備就不怕。
而且即使是諸侯相見,軍隊的守備也不加撤除,這是慣例。
先縠聽了連連反對,堅決不同意。
到底晉軍中還是有聰明人的,士會做好了準備,他派鞏朔、韓穿率領七隊伏兵埋伏在敖山之前。
趙嬰齊派遣他的部下先在黃河準備了船隻。
但是這也表現出晉軍內部的不團結與混亂,最高領導荀林父已經不管事了,手下的各個將領自顧自己的利益,各自打自己小算盤,這樣的團隊焉能不敗?
8
全線出擊
趙旃的精神要比魏錡頑強的多,魏錡是白天挑戰了就回去了,趙旃是晚上加班都要去挑戰楚軍,引導楚軍進攻,這種精神還是『令人欽佩』,但有這樣的毅力,做點其他什麼事也都成了,幹嘛還在乎一個卿位。
現在他在楚軍轅門前大搖大擺的坐著,不斷派遣自己部下去楚營挑戰,楚軍也是無語,你要挑戰白天嘛,大半夜的挑戰,真是神經病。
這裡要說一下楚莊王直屬的戰車對,分為左右兩廣,一廣三十輛戰車,這是直接聽令與楚王的最最精銳的戰車部隊。
從日出到正午是右廣的上班時間,從正午到傍晚是左廣的上班時間,也就是說這隻部隊分為AB班,一天隻上半天班,但別人直接屬於楚王,由楚王開工資,那福利待遇沒得說。
右廣的指揮車也就是楚莊王乘的那輛車的禦手是許偃,車右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箭手養由基,毋庸置疑養由基就是射手,按理說養由基應該擔任射手車左,但現在楚王坐車,當然就是楚王為車左。
左廣的指揮車的禦手是彭名,屈蕩作為車右。
雖然不出名,但想也是厲害的人物。
六月十四日號正午,經歷一晚上趙旃的挑戰,楚王睡了一大早起來,準備了一上午精神滿滿,自信鎮定,他決定親自出戰教訓一下挑戰的晉軍。
晉軍這邊叫了一晚上,正睡懶覺呢,哪知道楚國這邊打開轅門,楚莊王乘著戰車沖了出來,直接對著趙旃一方一頓猛打,趙旃一方潰敗,逃到樹林裡,丟盔棄甲,反正趙旃本來就是要引誘楚軍進攻的,趙旃此時開心了,完成了自己的目的。
晉軍荀林父這邊終於還是害怕這兩人把楚軍惹毛了,還是派部隊來把這兩貨給接回去,本無意作戰,但是楚將潘黨靠的晉軍大部隊出動了,他腦子裡隻有一個念頭,晉軍這邊大舉進攻了,於是連忙叫上大聲傳令晉軍大部隊進攻啦,晉軍進攻啦。
楚軍大本營這邊聽到這個消息震驚了,楚莊王還在在樹林裡面單挑呢,於是全軍出動。
晉楚兩軍就這種情況下,開始了作戰。
局勢很亂,晉軍這邊收到的命令的把魏錡、趙旃,兩貨給接回去,根本沒有做好作戰的準備,面對著來勤王的楚軍,被打的一臉懵逼,戰場是亂做一團、
令人驚奇的是之前主張不與晉國作戰文臣孫叔敖一身戎裝,在戰車上拿著劍大聲喊打喊沖,比武將還武將。
孫叔曰:進之。
寧我薄人,無人薄我。
《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
《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薄之也。
—《左傳》
看看,這叫什麼話『寧我薄人,無人薄我』,就是說我楚軍隻許占便宜,不能吃虧,現在我軍已經搶占了先機,趁這個機會把晉軍給滅了。
從這段話就知道孫叔敖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之前說不想打是怕打輸,現在又喊打喊沖是因為看到了晉軍的弱點,可以打贏,不做賠本買賣了。
於是從文弱文臣一下變身為肌肉武將了。
相比孫叔敖,荀林父簡直就是天壤之別,看到楚軍已經打到了晉軍大營,荀林父在在軍中擊鼓鄭重宣佈說:兄弟們,先過河的有賞。
你都擊鼓了,不應該是集合士兵反擊嗎?
你要撤退不該擊鼓啊?
這時候喊打的先縠早已經看到不到人了,晉軍中軍、下軍的找不到自己的指揮官馬上第一件事就是搶船,先渡過黃河。
先上船的人太多人,沒有上船的人都抓著渡船要上去。
先上船的弟兄就不管這些了,抽出刀對著船舷就是一陣猛砍攀著船舷的手指,船終於可以起航了,黃河中滿是晉軍的手指。
打仗就是這樣,士氣最重要,士氣一垮,這仗就輸了。
但現在還沒到楚莊王慶祝勝利的時候,雖然晉軍中軍,下軍潰敗了,但是士會率領的上軍依然嚴陣以待。
面對晉軍的精銳,楚莊王決定派出自己的王牌,唐惠候的和他的部隊。
但唐惠候本身也是一國之君,這次跟著楚軍一起遠征,已經是很給楚國面子了。
現在楚莊王叫別人做事還是要客氣一些。
於是派唐狡和蔡鳩居報告唐惠侯說:
不谷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谷之罪也。
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
—《左傳》
當然不止是說好話,讓別人去打硬仗,自己還是要出力,就派遣大將潘黨率領最後的四十輛戰車跟著唐候作為左方陣,進攻晉軍的上軍。
看到楚軍這邊來勢洶洶,上軍將領駒伯問道士會:老大,楚軍來了,打不打,您下令,我們就和楚軍拼了
士會說:你還是年輕啊,不要隻想著拼,也要講些智慧,現在晉軍隻有我們上軍沒有潰敗了,而楚軍士氣旺盛,若楚軍集結所有部隊攻擊我們上軍,我們依然會被消滅。
現在隻能,保持陣型,把兄弟們平安帶回晉國,就可以了。
就算回到國內,我們上軍沒有損失,到時候追究戰敗的責任,就不會找到我們。
駒伯又問:那老大,要不是楚軍窮追不舍,一定要消滅我們呢
士會說到:我派鞏朔、韓穿率領七隊伏兵埋伏在敖山之前,要是楚軍真的不放過我們,那也讓楚軍嘗嘗我們晉軍的厲害。
駒伯感嘆到:真是老狐貍啊
其實楚軍也沒有想全殲晉軍,晉軍是一路潰逃,有戰車陷在坑裡不能前進,楚軍兄弟趕上來,把車前的橫木抽了。
熱情說到:你看,這樣不就能跑了嗎?
沒走多遠,馬盤旋不能前進,楚軍兄弟又趕上來教他們拔掉大旗,扔掉車轅頭上的橫木,這樣才逃了出去。
晉軍感覺面子過不去了,轉過頭來說:『我們可不像大國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經驗』
意思就是說,我們不像你們楚國老打敗仗
到黃昏時,楚軍駐紮在邲地,晉國剩餘的士兵已經潰不成軍,夜裡渡河,喧吵了一整夜。
楚莊王並沒有下令追擊逃跑的晉軍,這是由於春秋的禮法,春秋時作戰遵循『逐奔不遠』軍禮原則。
在當時軍禮原則的規范下,楚軍隻能是『不窮不能』,而無法脫離具體歷史條件去聚殲晉軍。
但因此也給華夏諸國塑造了新的國家形象,我楚國不再是隻知道武力征伐的蠻夷之國。
9
霸主的真諦
楚軍徹底獲得了此次大勝。
六月十五日,楚軍的輜重到達邲地,軍隊就駐紮在衡雍。
將軍潘黨進言,準備把晉軍的屍體做成今觀,以顯示楚軍的赫赫武功。
對於這個缺乏政治智慧會惹怒中原諸侯的主意,楚莊王大手一擺,表示拒絕
然後語重心長的教育到:
「非爾所知也。
夫文,止戈為武。
武王克商。
作《頌》曰:『載戢幹戈,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
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故使子孫無忘其章。
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
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猶有晉在,焉得定功?
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
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
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
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
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
武非吾功也。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
」
—《左傳》
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
這次戰勝,楚莊王並沒有覺得欣喜,而是開始對戰爭進行反思,楚莊王從武的七種角度分析了這場戰爭的合理性。
兩國士兵暴露屍骨,沒有禁暴;
顯耀武力以使諸侯畏懼,沒有戢兵;
強暴而不消滅戰爭,沒有保持強大
晉國存在,如何能夠鞏固功業?
所違背百姓的願望還很多,百姓如何能夠安定?
沒有德行而勉強和諸侯相爭,用什麼調和大眾?
乘別人之危作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亂作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豐富財物?
楚莊王從當初熱衷於戰爭的少年君王到如今心懷天下的明主。
這次勝利並不隻是軍事上的勝利,而也是輿論上的勝利,讓中原諸國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的楚國。
中原的宋,魯,陳,鄭,衛等小國紛紛臣服於楚國,楚國國勢達到鼎盛。
楚莊王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上了霸主之位,那霸主的真諦又是什麼呢?
能體民之苦,才算霸主,
真正的霸主知戰之苦,
在這種思想境界上,楚莊王的已經超過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這幾位霸主。
之前我寫他們的時候,史料並沒有記載他們有楚莊王這種民本思想。
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宋襄公也曾風雲一時,晉文公威震中原,秦穆公西伐諸戎。
但各自都是想的自己的王圖霸業,豐功偉績,想得巔峰的權力。
但是他們沒有想過,那個奴隸制時代戰爭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
那是凋敝的城市,荒蕪的田地無人耕種,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關於東周時期底層人民深受戰爭之苦的內容,在《詩經》中就有很多描寫,除了戰爭還有奴隸主統治者的剝削與壓迫。
上層統治者渴望的建功立業,底層百姓其實渴望隻是吃飽穿暖而已。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們講了,春秋的戰爭總體說來就是貴族的戰爭,貴族一般乘在戰車上,而那些底層步兵就是平民老百姓,貴族打敗了,給對方一頭鹿就走了,而底層平民出身的步兵就沒有這個待遇了,永遠是犧牲最大的。
武字其實是由止和戈組成的,本意其實是停止征伐與戰爭,那麼武其實本質含義是阻止戰爭,而不是發動戰爭。
以戰侵略不是武,以戰止戰才是武。
所以可以重新審視一下對於歷史觀,少年時我向往的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 ,不服就幹,不服就打,當然我也不反對這些抗擊外族侵略的戰爭,隻是在這些盛世的武功下,現在的我更加關注普通蕓蕓眾生的酸辣苦辣。
中國歷史從來都隻為帝王將相立書作傳,因為他們的豐功偉績,而歷史的功勞也不隻他們的。
那些一石石軍糧是老百姓辛苦耕種出來自己都舍不得吃交出來的,那些軍衣是千千萬萬的家庭織出來的,那些軍餉是無數個小商戶交出的賦稅組成的,他們都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在史冊裡並沒有他們的名字。
所以我想能體民之苦的,知道戰爭之苦的君主才是真正的霸主。
因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
楚莊王的故事講完了,這篇文章一萬多字查閱資料也很辛苦,到此春秋五霸的故事也寫完了,接下來繼續寫春秋的文章。
最近很久都沒有更新文章了,主要就是寫這篇文章,所以以後還是想主要寫漫談華夏的文章,然後每天更新筆記系列,做到日更,可能就幾百字,但內容一定要好。
推薦關注這篇文章的作者子夏記。
子夏記一位青年作者。
現在主要的作品是漫談華夏系列,以通俗易懂的文風講述悠悠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且該系列作品已經被全歷史平臺選為優質專欄作品。
除了漫談華夏系列之外,子夏記主要是寫國際國內的熱點事件,與各類書籍內容的解讀。
歡迎各位朋友關注
編者簡介:子夏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用文字帶來溫暖和力量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