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後為何相繼興建慈壽寺和萬壽寺?《網路歷史》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楊征

最近,有著『京西小故宮』之稱的萬壽寺,歷經五年的修繕後,重新對公眾開放。

萬壽寺始建於唐代,萬歷五年《1577年》,萬歷皇帝奉生母李太後之意,令親信太監馮保在京西選址修造一座寺廟,以儲藏佛教典籍。

馮保經過實地考察,選中了長河邊上的這座廟宇進行擴建。

工程告竣後,萬歷皇帝賜名『護國萬壽寺』,張居正為此還撰寫了《敕建萬壽寺碑文》。

修繕後的萬壽寺山門 鄧偉 攝

有意思的是,在擴建萬壽寺的同時,不遠處的另一座寺廟也在緊鑼密鼓地修建,它就是慈壽寺。

這座寺廟也是萬歷皇帝為其母李太後而建。

流傳數百年的西河大鼓有這樣一段:『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唱的就是慈壽寺裡的寶塔。

這兩座寺廟與李太後有著怎樣的淵源?

通州走出來的太後

雖然貴為太後,但關於李太後早年的經歷卻眾說紛紜,這或許是因為其出生太過低微,而導致沒有確切的記載。

不過,隨著她走上人生巔峰,漷縣一個小村落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漷縣的永樂店突然熱鬧起來,三項由萬歷皇帝親自下旨督造的大工程正式開工。

這三組建築呈東西並列的佈局,位於中央的是『景命殿』。

根據《明實錄》記載,其規制為『前門後閣,繚以周垣,樹三坊於門外』。

其中主建築景命殿是一座五開間的大殿,它和東西配殿都坐落在單獨的臺基之上。

景命殿之後還有樓閣一座,這些主體建築之外有一道圍墻,正南開有大門一座,門前則是如雍和宮前一樣佈局的三座牌樓。

這座建築,正是萬歷皇帝為其生母李太後而建。

在當時的皇室眼中,這個小村莊儼然已經是一塊聖地。

故而在景命殿剛建成不久,皇帝就親自下旨,要求務必加強周邊的秩序,對於任何破壞景命殿及其周邊設施的行為都要予以嚴懲,這種警戒的級別幾乎與紫禁城相當。

除了景命殿,東側還建有保國慈孝華嚴寺,西側則為護國崇寧至德真君廟,護國崇寧至德真君即關公,一佛一道兩組建築與中央的景命殿一起,構成了『漷邑永樂店慈聖皇太後發祥工程』。

三處建築建成後,萬歷皇帝均親自書寫碑文並作詩以紀念。

李太後畫像

在村旁,還有一座武清侯墓葬。

武清侯,正是李太後的父親李偉。

李偉一家最早是從山西遷到永樂店居住的普通百姓,嘉靖年間,為躲避虜亂,李偉帶著家人來到了北京城討生活。

不久,他把自己的女兒送進了宮裡。

李氏最初進宮的身份非常卑微,隻是個『都人』,即最為普通的宮女。

幸運的是,她被分到裕王府,成為側妃陳氏的一名貼身宮女。

李氏的傳奇之路就此開始。

很快,她因姿色出眾而被裕王看中並臨幸,繼而為裕王產下一子,這便是日後的萬歷皇帝。

母以子貴,隆慶元年《1567年》,裕王朱載垕《音『厚』,也有說法認為他叫朱載坖,音『寄』》即皇帝位,先是於正月冊封陳氏為皇後,後於三月冊封李氏為貴妃。

第二年,冊立李氏之子朱翊鈞為太子。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去世,朱翊鈞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萬歷元年。

萬歷皇帝尊其生母李氏為皇太後,尊號為慈聖皇太後,明穆宗皇後陳氏的尊號則為仁聖皇太後。

大肆興建佛寺的深意

萬歷皇帝即位的時候還未滿九歲,正是玩興大發的年齡,為了讓小皇帝能夠系統地學習『帝王之學』,李太後可以說是操碎了心。

萬歷皇帝的第一任老師是內閣首輔張居正,這位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對於小皇帝的教育異常重視,甚至親自為皇帝編寫教材,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帝鑒圖說》。

李太後自然也是對這位帝師極為尊重,雙方配合得相當默契。

此時的小皇帝尚未到青春叛逆期,無論對於自己的母後還是張居正,都非常尊重。

按照史料記載,萬歷帝每天早晨很早便要起床到書房讀書,李太後此時的身份便是極其負責任的『鬧鐘』。

在張居正的建議下,本應該住在慈寧宮的李太後,搬到了皇帝起居的乾清宮居住,一旦遇到皇帝賴床,她會毫不猶豫地把皇帝從龍床上揪起來,並督促他馬上穿戴好去學堂或朝堂。

《明史》記載:『遇朝期,五更至帝寢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而盥面,挈之登輦以出』。

這幾乎是架著睡眼惺忪的皇帝去參加朝會。

對於皇帝的學業,李太後也是異常關心,並叮囑張居正一定要嚴格管教。

有一次皇帝寫了一篇自己很滿意的書法作品送給張居正,而張居正卻以聖明之君不應該整天都沉迷於這些技藝為由,將皇帝最喜歡的書法課直接取消了,並且警告他不要成為宋徽宗這樣醉心於書畫而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後的皇帝。

還有一次皇帝在老師面前讀課文,一不小心讀錯了一個字,張居正立刻用極為嚴厲的口吻糾正了皇帝的錯誤,把小皇帝著實嚇了一跳。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太後和張居正輔助萬歷的這段時期,京城內修建了大批寺廟。

根據史料記載,在李太後主持下,萬歷初期,僅京師地區建造或者修葺的寺院以及番經廠等就有二十多座,包括海會寺、承恩寺、普安寺、慈壽寺、慈善寺、萬壽寺等。

這固然與李太後崇佛有關,《明史·孝定李太後傳》記載:『顧好佛,京師內外多置梵剎,動費巨萬,帝亦助施無算。

居正在日,嘗以為言,未能用也』

但在後世的史學家看來,李太後的這種行為背後還有更深層的考量。

歷史學家閻崇年在《慈聖太後與永安壽塔》一文有過這樣的分析:『其時朝廷上的爭局,內廷東宮與西宮,外朝皇帝與宰相,既相互依存,又激烈爭鬥,而慈聖太後與萬歷皇帝,則是這場鬥爭的軸心。

她們母子的根本弱點是慈聖太後出身宮人,萬歷皇帝沖齡登極,為加強太後與幼帝的權力,其辦法之一便是借助於神權』

尤其是萬歷四年興建的慈壽寺更能體現興建佛寺背後的『政治意圖』。

一天,宮中流傳這樣的說法,李太後曾在夢中遇到菩薩降臨,並口授《九蓮經》,醒來之後竟然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此後李太後也被成為『九蓮菩薩』轉世。

後來興建慈壽寺時,寺廟的最後一進殿,閣中供奉的就是九蓮菩薩。

如今,這座規模極為宏偉的慈壽寺,僅遺存有寶塔一座,其造型整體仿照天寧寺遼塔的樣式,該塔原名永安萬壽塔,建築樣式為密簷式八邊十三級實心磚塔,高約50米,塔身雕刻異常精美。

由此也可以遙想當年永樂店『敕建太後發祥工程』一定是華美至極,可惜的是,這組建築在清代時就已無存了。

慈壽寺塔

萬歷五年,同樣在長河之畔,開始興建萬壽寺。

根據張居正撰寫的《敕建萬壽寺碑文》一文可知,李太後建萬壽寺的初衷是完成穆宗皇帝的遺願。

隆慶五年《1571年》,穆宗染病,他命人重修番經廠、漢經廠,未成,穆宗崩。

因此,李太後欲建『一寺以藏經焚修,成先帝遺意』萬歷皇帝則以『惟是皇考祈祐之地,又重之以聖母追念薦福慈意』,建了萬壽寺。

寺廟建成後不久,永樂年間鑄造的華嚴鐘被移放寺廟中,直至清代乾隆年間才移放至覺生寺《今大鐘寺》。

『佛系』老太後

慈壽寺和萬壽寺相繼開建時,太後還在乾清宮照顧萬歷皇帝的起居。

萬歷六年,皇帝大婚,太後返回慈寧宮。

此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皇帝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尊和叛逆等特征逐漸體現在他身上,而這一時期,李太後和張居正的一次『聯手』,給少年皇帝的心理蒙上了一層陰影。

故事發生在萬歷八年《1580年》十一月的一天,皇帝一時貪杯,喝高了,在酒精的刺激下他命令手下的一個太監給他唱曲兒,這個小太監竟然拒絕了皇帝的要求,結果借著酒勁兒,萬歷皇帝開始發威,割下了這個小太監的頭發。

這件事很快通過馮保傳到了李太後的耳朵裡,於是她身著青衣,去掉身上的首飾,向大臣們檢討了皇帝的失德,並聲明要親自前往太廟,向列祖列宗請示廢掉皇帝,改立自己的二兒子潞王為帝。

聞聽此事的萬歷皇帝驚恐萬分,並為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他在母親的宮外長跪不起,並保證自己一定痛改前非。

張居正也積極配合,當天給皇帝佈置了一篇作業:閱讀《霍光傳》。

霍光是西漢歷史上廢除了海昏侯,另立漢宣帝的大臣,張居正此舉或許正是警示皇帝,不要重蹈覆轍。

萬歷明白了此事的嚴重性,最終,寫了一份『檢討』。

張居正卻把皇帝的這份檢討『頒示閣臣』。

這一舉動傷透了皇帝的自尊,也為日後他清算張居正埋下了禍根。

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萬歷皇帝開始掌握實權,李太後從此漸漸退居二線,朝中大事一概不再過問,一心修佛。

不過皇宮裡皇帝的日常以及後妃們的一些動作,她還是看在眼裡,必要的時候,行使自己作為後宮女主人的權力。

李太後第一次幹涉皇帝的私生活是關於王恭妃晉升貴妃一事。

王恭妃本是太後宮裡的一位普通宮女,萬歷皇帝有一次來到母後宮中請安,恰逢母親不在,等候過程中發現這名宮女頗有姿色,便臨幸了她,後來宮女為皇帝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

太後得知此事非但沒有怪罪皇帝,反倒是認為皇室後繼有人,為自己的兒子高興。

可是不久皇帝便移情別戀於鄭氏,鄭氏也為皇帝誕下了皇三子朱常洵,由於中宮《皇後的代稱》沒有誕育皇子,因此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便要從妃嬪所生的庶子中選擇。

按照這個規則,皇長子朱常洛理應被立為太子,但由於皇帝專寵鄭氏,這件事情被一拖再拖。

這便是轟動朝廷的『國本之爭』。

鄭氏在生下皇三子後很快被晉升為貴妃,和皇後隻相差一步。

而誕下皇長子的王氏卻仍然是普通妃嬪,這件事情引起了老太後的關注。

一天,她把皇帝叫到跟前詢問此事,皇帝給她的答復令她勃然大怒。

萬歷皇帝認為皇長子的生母王氏出身低下,隻是個『都人』,不應該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

這刺痛了老太後的神經,因為她最初入宮時也是個普通宮女。

萬歷皇帝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趕忙磕頭認錯,王恭妃也很快被冊封為貴妃。

第二次幹涉則源於鄭貴妃對皇三子朱常洵的庇護。

按照明廷的規定,藩王成年後,必須到自己的指定地點就藩。

福王朱常洵的封地在洛陽,萬歷皇帝和鄭貴妃因為溺愛福王,便將他啟程前往封地的時間一拖再拖。

因此,朝堂之上,一片反對之聲。

太後便把鄭貴妃找來,詢問此事,鄭貴妃以要給太後慶生為由,請求讓福王參加完太後的生日慶典之後再出發就藩。

但此事被李太後拒絕:『照貴妃這樣的說法,我是不是可以讓我的兒子潞王也從衛輝府回來為我慶生呢?

』鄭貴妃聽到此話自知理虧,隻得同意讓福王立刻動身就藩。

萬歷四十二年《1616年》,李太後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

在萬歷執政的初期,李太後為培養和約束皇帝、穩定政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萬歷親政後,她又維持著後宮的穩定,因而後世對她評價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