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簡表
北海管合浦,從歷史建置沿革來說,是『筍大過竹』。
其實『筍大過竹』還有欽州和廉州。
唐朝時它們平起平坐,都屬於嶺南道的州;宋朝改『道』為『路』,兩州互不相屬。
直到明清,欽州隸屬廉州。
現在欽州是廣西的市,廉州則是合浦縣的一個鎮。
歷史如亂麻一團,不容易扯得直。
說這些隻是想說欽廉其實都是兄弟,在中原人眼裡同為邊鄙之地。
欽州有個『天涯亭』,廉州有個『海角亭』,在古人眼裡,『天涯海角』並不是海南那個『鹿回頭』,而是欽州和廉州。
但即使是邊地邊民,都是不宜成為『化外之地』『治外之民』的。
因此,地方官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教化百姓』,而教化的重中之重就是興辦教育,培育人才。
有沒有培育出人才,標準就是科舉。
蘇東坡在海南開壇講學,言傳身教。
據說在他到海南之前,這個孤懸海外的海島沒有一個人科舉及第,海南的第一個舉人、第一個進士都是他的學生。
因此,有史書稱『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宋代廉州也有一位地方官,像蘇東坡一樣,為當地『科舉出人才』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叫沈杞,南宋光宗趙惇在位的紹熙年間擔任廉州知州。
到任不久,他了解到廉州沒有考場,考生每年都要到雷州趕考。
古代的『高考』《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唐宋明清各朝的人才標準不一樣,考試的方式、內容也不盡相同。
宋朝的科舉分解試、省試和殿試三級。
解試在各州舉行,隻有通過解試的人,才能參加在京城的省試《又叫『春闈』》和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許多人都知道宋朝『不殺文士』,是一個文化人得寵的朝代。
宋朝對文人的尊重和照顧,屬於『系統性』的。
以『高考』為例,京師以外的考生參加科舉考試,朝廷會發放『考生證』《入場券》,趕考途中吃住免費。
邊遠地區的考生,還會給予補貼。
宋代雷廉方位
廉州不設解試的考場,要到雷州趕考。
歷史上常常『雷廉』並提,雷州與廉州雖屬相鄰,但在既無高速公路、又無輪船的古代,考生走起來距離並不近,稱得上千辛萬苦,路途艱險。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蘇東坡從海南『量移』廉州,他六月二十日渡海回到大陸,三十日離開雷州官寨前往廉州,七月四日才抵達,僅從雷州官寨到廉州就整整走了五天。
因為要乘船走海路,蘇東坡從雷州到廉州時還被困在海上,他嘆息自己會不會命喪於此。
相比之下,廉州的考生卻是一年一度,年年趕考,固然懷抱身登龍門、報效國家的理想,卻不得不為過『鬼門關』擔驚受怕。
沈杞擔任廉州知州了解情況後,給皇帝上了一封奏折,匯報了廉州考生每年到雷州趕考,『涉海而往,屢有風濤之患』的情形,請求在廉州設立考場,由州裡出題考試。
《『本州島乞自置科舉』》
設考場自考涉及一筆不少的開支。
沈杞提出,毋須朝廷撥付專款,由本州在稅賦中加征即可。
至於考試的試題和監考等事宜,一律報送『文教部國家幹部學院』《禮部國子監》審核。
光宗皇帝欣然批準了沈杞的請示。
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徐松的地理學家,利用擔任翰林院編修的機會,從煌煌大觀的《永樂大典》中,選輯編了一本《宋會要輯稿》,沈杞做的這件事就收錄在書裡,讓後人知道這位宋朝廉州知州,辦過這樣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在這本書的『方域』一章,還記錄了沈杞任廉州知州時另一樁德政:
廉州每年夏秋,經常受到臺風襲擊,損壞官廳民舍,地方人力財力有限,難以有效抗災,及時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沈杞請示朝廷:由駐廉州的部隊儲備物料,凡遭遇臺風,官兵負責即時予以修復,避免救災不力影響民生。
皇帝也采納了他的建議。
史乘浩如煙海,宋朝又太過遙遠,《廉州府志》沒有這兩件事的記錄,甚至連沈杞的名字也沒有。
我在一本《中華沈氏進士錄》的『野書』中查到,沈杞是江蘇常州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與南宋著名豪放派詩人張孝祥同榜考上進士。
科場圖
這一榜堪稱南宋的『龍虎榜』,與沈杞一起考中進士的,還有歷史名人范成大、楊萬裡、虞允文。
相比之下,沈杞算是最為寂寂無聞的一個。
《左傳》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其實從『不朽』的角度,『立德立功』似乎都比不上『立言』。
比如絕大多數人因詩或詞,知道范成大、楊萬裡、張孝祥,卻沒有幾個人知道沈杞——起碼在讀到我這篇文章之前是這樣。
但我想,沈杞要是知道千年以後有人為他寫這篇文章,也應該感到欣慰吧。
雖然他為官廉州造福蒼生時,未必想過自己要青史留名。
《完》
其他『廉州講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