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的產物,這個制度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底層通向上層的階級上升通道,同時也打破了歷史上綿延上千年的世家貴族政治體系,讓出身普通的文官集團在朝堂內部的權力與影響力都得到加強。
但就算同樣是考科舉出來的進士,也還是有著三六九等的分別,一般來說地位最高、最有前途的就是狀元。
那麼如果在科舉中考上狀元,會被授予怎樣的職位呢?
其實不同的封建王朝,對於科舉制度出身的狀元待遇也不盡相同。
但大體上來看,隨著科舉制度逐漸深入人心,以及文官集團的影響力不斷增大,狀元的身份、地位以及被授予的職位也同樣是水漲船高的。
狀元會被授予怎樣的職位要看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唐朝到宋朝,第二個是宋朝到明朝,而第三個則是明朝到清末,我們便來一一來解析。
一、隋唐時期
我們都清楚科舉制度最早出現在隋朝,而有唐一代則把科舉制度發揚光大。
唐朝的歷代君主們都大力推行科舉制,而其本身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打擊秉持朝政的關隴貴族集團。
所以這一階段的科舉制度雖然很受上面統治者的重視,但是由於當時的特殊政治局勢,靠科舉出來的狀元是很難被授予較高的職務的,我們這裡舉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
人送外號『詩佛』的王維,在唐玄宗開元9年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並且成功高中進士,還是狀元。
但是就算像他這樣的大才子,中狀元後也僅僅隻不過是被唐玄宗任命為『太樂丞相』。
而這一職位隻是太常寺下屬的一個叫做太樂署的部門主官,平常負責朝廷在禮樂方面的相關事務,品級非常低,僅僅隻有從八品下。
但是王維的起點在唐代的一眾狀元中已經算比較高的了。
因為在唐朝中後期,很多靠科舉出身的狀元甚至隻被授予正九品職位。
其實當時有不少唐代科舉狀元,隻是在史書中留下一個名字而已,連其事跡都沒有過多記載。
而唐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也是根源於當時的科舉制度尚不完善。
雖然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世家貴族已經受到巨大沖擊,但是那些綿延千年壽命的貴族門閥還是依舊存在。
直到經歷完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過渡到宋朝以後才徹底改變這一點。
二、有宋一代
科舉制度的第二階段,便是北宋時期。
在宋之前的『五代十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
在這期間,只要你手底下有兵便可以當『草頭王』,所以原先的世家門閥貴族體系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完全崩潰、不適用了。
曾經很多顯赫的貴族、門閥都在這一時期消亡。
所以北宋在剛建立時,其實就已經基本擺脫了門閥政治的限制。
——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後,為避免出現武將一家獨大的現象,便制定了以文治武的政策,此舉大力抬高文官集團的地位來制衡武將,所以宋代通過科舉考出來的狀元,地位比之前有了質的飛躍。
宋代通過科舉考試出身的狀元,一般會被授予從六品或者是正七品的官職。
並且宋代狀元一從政便會被授予京官——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在東京開封府當大官,而要知道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特權。
畢竟在有宋一代,科舉選拔出來的官員還是比較講究實幹的,大多數新進士都會被外放做官。
考得比較差的可能會去當知縣;考得比較好的,可以當知州判官。
一般來說隻有科舉考試的前三名,才有留在京城做官的權力。
而狀元更是不同,狀元是唯一一個可以被授予較高職位的新科進士。
——比如說在宋仁宗天聖五年考中狀元的王堯臣,最開始就被授予將作監丞的官職;還有宋神宗熙寧三年的狀元葉祖洽,考中狀元以後被授予了國子監丞的職位,他們的起點都是相當高的。
但是在宋代靠科舉考出來的狀元,他們到底會被具體授予怎樣的職位?
此時仍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直到明代以後,狀元職位才有了一個比較詳盡的規定。
三、明清期間
在明朝時,一般來說狀元會被直接授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而翰林院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就是明代皇帝的秘書處,雖然翰林院修撰的官職不大,但是因為能靠近皇帝,因此很多明代的科舉狀元都可以輕而易舉成為皇帝的近臣。
——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封建皇朝皇帝權力空前強化的一個時期,所以狀元一旦得到皇帝的青睞,往往都可以平步青雲。
比如說李春芳、申時行這樣的海內名臣,再進入到翰林院擔任修撰,升官升得就和坐火箭一樣,在最後都可以擔任內閣大學士,甚至是內閣首輔,成為權傾朝野的人物。
而一些狀元就算是混得再不好,也可以靠熬資歷,一步一步熬到六部尚書的位置,即便當不了在北京的六部尚書,也可以混一個南京六部尚書的職位,一直到退休。
清朝的政治體制與明朝區別並不大,清朝科舉狀元會被授予弘文院修撰的職位,而弘文院是清初時期的內三院之一,它本身就是在明代翰林院的基礎上細分出來的。
簡而言之,清朝狀元的官職和明朝時期的狀元官職區別不大,畢竟不管是翰林院修撰,還是弘文院修撰,其實都是幫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的秘書。
而只要能夠靠近皇帝,時時刻刻能夠陪在皇帝身邊,那麼升官的可能性就會比普通的官員高得多。
畢竟皇帝也是人,皇帝肯定更加信任那些可以時時刻刻在自己身旁的官員,因為這樣的人自己不僅了解,還能更好地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