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定下的長期目標就是兼並天下,隨著自身實力的增長,尤其是在修建了都江堰、鄭國渠後,巴蜀、關中成為秦國的兩大後勤基地,大大加快了秦國統一諸侯的步伐。
秦國的滅國戰略大體分三步:戰略試探、戰略相持、滅國大戰。
如果說商鞅變法是秦國的轉折點,那麼長平之戰則是整個戰國的轉折點。
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秦、趙位置地圖
若秦國勝,則統一六國指日可待;而若趙國勝,那麼歷史的天平到底傾向於哪邊,無人可說清。
也許歷史也將因此而改寫!
長平之戰時,正值秦昭襄王在位。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郡與國都之間的聯系。
在此背景下,韓國國君韓恒惠王想獻出上黨郡以求秦國息兵。
然而上黨郡守馮亭卻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將上黨郡的17座城池獻予趙國。
馮亭怎麼也想不到,就是這麼一個決定,影響了整個戰國歷史。
秦趙兩國不僅進行了一場上百萬人的大會戰,更是在此戰之後,秦國坑殺40萬降卒。
自此趙國再無反抗之力。
公元前261年,秦國軍隊進攻並占領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長平之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長平古戰場遺址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又命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並占領了上黨。
而趙國則派廉頗領兵20萬馳援。
戰事初期,趙軍出師不利,逐步向長平方向敗退。
與此同時,構築防禦陣地固守不出。
廉頗以防守的策略,成功的遏制了秦軍前進的步伐。
然而,堅壁不出久拖不決真的就對趙國有利嗎?
原本廉頗是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挫殺秦軍銳氣,再尋找有利時機。
然而秦國傾半國之力,疏通渠道。
讓秦國糧草可以直接由水路抵達,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更順暢。
而趙國卻恰恰相反,開戰不久變糧草匱乏,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壁不出也日漸不滿。
與此同時,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公元前260年,趙括來到長平,接替廉頗成為主將。
趙括到任後,一改原本堅守不出的策略,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與之對陣的秦軍,也偷偷將主帥換成了武安君白起。
白起影視形象
白起設計將趙國主力分割成兩支孤立的部隊,50多萬秦軍將40多萬趙軍壓縮在山谷之中,接連的失敗,迫使趙軍築壘防禦,以待救援。
而此時秦國正征調全國青壯年集中至長平,傾全國之力以切斷趙國糧草後援,徹底使趙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在堅持46天之後,趙國士兵相互殘殺為食。
此時的趙括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被亂箭射殺。
主將被殺,其餘趙國士兵全部投降。
隨後,主將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將趙國降兵全部坑殺,隻留下年齡尚小的240餘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之前,趙國是各諸侯國中唯一一個有能力和秦國單挑而不落下風的諸侯國。
而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無力和秦國單獨對抗。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戰國的歷史從七雄爭霸,轉變成了秦滅六國。
隨後,秦昭襄王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天子。
遷九鼎而至咸陽,結束了周朝800年的統治。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
接下來的四年當中,秦國先後換了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以及秦始皇這三位秦王。
而秦始皇登基之後,因為是少年登基,根本無法處理朝政。
所以秦國對外擴張的腳步,自然也就暫時停滯。
直到七年之後,隨著秦始皇成年,徹底掌握大權,秦國這才繼續開始對外擴張。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