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在轟轟烈烈的反隋運動中,可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有的如驚濤拍岸的巨浪,猛烈沖擊了隋王朝的根基,一度引領潮流,傲視天下,然而又在各方勢力的剿滅下迅速消亡,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而李密,無疑是被拍死的最大一朵『前浪』
李密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擅長謀略,文武雙全,有鴻鵠之志,救濟萬民之心。
瓦崗群雄在他的率領之下從一夥綠林毛賊到攻城略地橫掃中原,麾下軍隊一度達到數十萬之眾,幾度消滅隋朝主力軍隊,威名赫赫,是最強大的勢力之一。
然而好景不長,和以往的割據勢力一樣,達到巔峰後迅速隕落,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李密數年間到達巔峰,成功似乎觸手可及,最後卻又讓他功虧一簣呢?
我們先從李密的生平說起,李密這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謀士李密。
1:身出名門,兄弟攜手合力反隋
李密生出身出名門,祖父李弼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父親李寬又是隋朝上柱國《中央最高武官,放現在起碼是國防部副部長》,妥妥的中央高幹子弟,由於父親早亡,李密世襲了蒲山郡公的稱號,年紀輕輕就有錢有權。
他生性豪爽,習慣救助親友,收養門客,深受越國公楊素賞識,與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是兒時玩伴,兩人傾心相交,是鐵桿兄弟。
有多鐵?
就是你造反我陪著你造反的那種。
楊玄感可謂隋朝第一官二代,家族累代尊貴顯赫,朝中文武百官,大都是出自其父楊素門下,本人又聲名赫赫,受隋煬帝猜忌已久。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二征高句麗《為什麼楊廣皇位不保了也要打高句麗?
》派楊玄感負責軍需糧草等後勤供應,此時的隋朝朝綱已日漸紊亂,農民起義烽煙四起。
隋煬帝楊廣日甚一日的猜忌讓楊玄感內心深感不安,唯恐哪一天被楊廣莫名清洗掉。
於是楊玄感決定籌劃起兵,一面暗扣隋煬帝糧草,巴不得讓楊廣被高句麗擊敗,一方面派人到召喚李密,讓他給自己出謀劃策。
2:起義失敗,玄感喪命李密逃亡
楊玄感兵敗如山,鍋不在李密,在於自身的急功近利。
楊玄感書雖然文武雙全,有萬夫不當之勇《史料稱他像呂佈》,但是明顯沒有認真總結過王朝興亡的歷史規律,覺得拿下東都洛陽,隋朝就會為土崩瓦解。
戰術上放著隋煬帝出征高句麗的千古良機,不去聯合高句麗斷糧草,堵退路《李密獻給楊玄感的上策》,戰略上不去占據長安,打好根據地,一心想著偷水晶《打隋都洛陽》,幻想著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隋朝就此結束,就沒想過洛陽城高池深,久攻不下咋辦?
果不如此,楊廣回過神後揮軍南下,前後夾擊楊玄感,楊玄感被迫西撤強取關中,然而撤退又不好好撤退,途中非要偷個塔《想打弘農宮,河南境內,實在無關大局的小城》,結果打又打不下,無奈追軍已至,兵敗自殺。
李密和楊玄感感情好歸好,一起送命好像也沒必要,革命要繼續,生活也要繼續,腳底抹油才是不二選擇,李密一看楊玄感不聽勸非要去打弘農宮就知道敗局已定,無奈拋下楊玄感跑路了,所幸小命得保。
二:魏公李密
1:投身瓦崗,建功立業大顯才華
李密初上瓦崗,翟讓是瞧不上的,甚至想一刀結果了他,誰能瞧得上一個兵敗如喪家之犬的人呢,然而不久之後,卻將瓦崗寨主之外拱手相讓,為什麼會有這個落差,兩個字:能力,說具體點的話,就是有能帶大夥打出個好前程的能力。
張須陀是隋朝赫赫有名的大將,收拾起義軍很有心得,百戰百勝沒敗過,幾度擊潰翟讓,讓翟讓忌憚萬分,然而,張須陀曾是李密父親楊素手下的將領,李密對他非常熟悉《交情還不錯》,深知他的弱點《有勇無謀》,瓦崗軍在在李密的指揮下,通過誘敵深入前後夾擊的策略輕松斬殺張須陀,這一戰鞏固了李密在瓦崗軍中的頭領地位。
《人言春秋無義戰,隋唐才是真正的無義戰,都是一群親戚熟人在砍來砍去,老百姓遭殃》
李密出身隋朝貴族,前面說了,父親是隋朝的上柱國,一些隋將被李密打敗了投降也沒什麼心理負擔,幾戰下來,投降的隋朝將領不少,如河南鞏縣長史柴孝和、侍禦史鄭頤獻出縣城投降李密。
隋朝虎賁郎將裴仁基帶著兒子裴行儼獻出武牢歸附李密,再加上大名鼎鼎的王伯當、秦瓊、羅仕信,李密實力膨脹的厲害。
翟讓是厚道人,眼看瓦崗軍在李密手下日益強大,心想反正都是兄弟,直接將頭領的位置讓給李密《歷史中就沒見過這麼厚道的人,可惜看錯了李密》,然而翟讓手下的人不樂意,幾度勸說翟讓不要交出指揮權。
此時的李密早已非剛來時的李密,羽翼已滿,為防翟讓後悔,夜長夢多,直接一刀將翟讓結果了《實在是忘恩負義》。
2:戰略失誤,死磕隋軍元氣耗盡
殺了翟讓後,李密趁勢收編了翟讓的兵力,此時的李密早已不是那個逃亡者者李密了,而是魏公李密《自封的》。
麾下名將強兵無數,看過隋唐演義的都知道,徐茂公王伯當單雄信秦瓊羅成程咬金有多麼牛逼,都是李密的部下,這回自己當家做主了,總要把隋朝攪地仰馬翻了吧?
答案是肯定的,隋朝確實是翻了,但不幸的是自己也翻了。
隋朝翻車是反骨仔宇文化及一刀捅了楊廣,李密翻車確實讓史學家瞠目結舌了一千年,為什麼?
實在是奇怪啊
前文說了,李密給楊玄素獻了上中下三策,無奈楊玄感非要選下策死磕城高池深的洛陽導致失敗。
那麼現在李密給李密獻上中下三策,李密總會去實現自己的戰略藍圖,揮師東取關中,建都長安雄踞天下了吧,可是歷史好像就是在輪回,李密和他好兄弟楊玄感一樣,偏偏取了讓自己痛恨不已的下策:死磕洛陽。
這個死磕可是驚天動地,幾乎火拼掉了隋朝的全部精銳,我們來說說李密的戰績:
他打敗了隋將段達、高毗、劉長林,但是,王世充的20萬大軍來了。
他打敗了王世充的20萬守軍,但是關中支援東都的精銳又來了。
他打敗了關中的援軍,王世充又帶領他的江淮精銳又來了。
他打敗了王世充的江淮精銳,這時宇文化及殺了楊廣,帶著十10萬大軍又來了。
宇文化及劇照
一看宇文化及出現,李密來了精神,磨刀霍霍一陣亂砍亂殺,宇文化及人頭落地。
此時的魏公李密,威震天下!但人是會變的,李密也一樣,他變了,心也變了,變得不再和手下稱兄道弟了,甚至打了勝仗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
然而數次大戰雖然得勝,李密損兵折將,部隊元氣大傷難免,同時內部也開始分裂《殺翟讓後遺症》,王世充瞧準時機,強兵壓寨,李密兵敗邙山,倉皇逃跑,投奔關中李唐。
三:落魄李密
1:投唐叛唐,功業難成英雄落幕
面對自帶反隋大禮包的李密,李淵既得意又開心,和李密兄弟相稱,還將自己表妹嫁給李密,禮遇是大大的有,但權力是大大的沒有,起碼暫時沒有的,李密東征西戰叱吒風雲,當一把手當慣了,人在屋簷下的感覺不好受,趁著李淵讓他召集舊部的機會叛唐跑路,不巧被唐將盛彥師知道,途中設下埋伏,李密,王伯當被亂箭射殺。
而李密的那些瓦崗名將們,紛紛投靠李唐,成了秦王府的主力,跟隨李世民東征西戰,成了大唐開國功臣,譜寫了自己的傳奇。
2:黃粱一夢,一生心血為他人做嫁衣
李密對唐朝是有大功勞的,由於李密在洛陽耗盡了隋軍主力,李淵晉陽起兵後毫不費力地奪取了空虛的關中,建都長安,雄踞天下,實現了李密的戰略藍圖,等到李淵建立唐朝,隋政權早已灰飛煙滅,而李密和王世充的爭鬥同樣耗掉了王世充大量兵力,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李世民攻克洛陽。
不僅如此,李密對南方諸豪傑幫助也很大,如蕭銑、杜伏威、李子通等人在李密與隋軍的對抗中趁機擴大地盤,稱霸一方
唯獨李密自己,百戰立威卻不成功,死磕洛陽,火拼隋軍元氣大傷,隨後被王世充趁機擊潰,最後死於李唐之手。
四:結尾
我們簡單總結下李密失敗的原因:
1:急功近利戰略錯誤
迷之戰略:死磕洛陽,千百年來令人費解,李密自己的解釋是部下都是山東了,讓他們離開山東去打長安怕部下不從,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但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亂世英雄求的就是功名,有個好前途誰不願意去,主要原因還是四個字:急功近利!和他兄弟楊玄感一樣,想著一戰功成,占據首都號令天下!久攻不下更是心有不甘,賭徒心理,其實洛陽乃四戰之地《洛陽身處伊河,洛水沖擊而成的平原,地勢平坦,是天下交通樞紐,道路四通八達》,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能攻打,即便打下也無險可守,但是李密鬼迷心竅了,方向出現了錯誤,失敗的結果自然不難預料了。
2:殺害翟讓離心離德
翟讓是典型的有德無才,作為瓦崗軍的首領,他慷慨豪氣,得到了手下的一致擁護,在李密投靠之前,也能呼嘯山林自得其樂,李密來了之後,覺得李密能力在自己之上,絲毫沒有嫉妒之意,反而將首領位置交給李密,是個難得的厚道人,但即便這樣,李密也容納不下,竟然痛下殺手。
如此忘恩負義讓人心寒,令人不齒,這直接造成了李密內部分崩離析,戰力受損,邙山之戰後,邴元真、單雄信等人相繼投降對手王世充,李密擔心翟讓派的徐世績報復,連根據地瓦崗寨都不敢回,直接和王伯當逃長安投奔李淵去了,而瓦崗軍由徐世績接管,後來降唐。
3:對手強大難以攻克
李密是反隋最早的一批將領,這個有好有壞,好的是有先發優勢,但李密沒制定好正確戰略,沒將這個優勢利用好;壞的是容易被針對,這個傷害對李密就很大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隋朝的臨死反撲致命一擊的傷害都被李密抗下了,同期的李淵,安安靜靜的蟄伏在太原,還寫信忽悠李密讓他打狠點。
等隋朝完全覆滅,李密也元氣耗盡奄奄一息,被李唐卸磨殺驢,送往極樂世界。
從協助兄弟反隋失敗,到自己爭奪天下失敗,李密這一生似乎是一個輪回,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他一生反隋滅隋,嘔心瀝血,卻成了滅隋炮灰,犧牲了自己,成就了李唐王朝,最後反被李唐王朝所殺,真是可悲可嘆。
李密,你說你是不是個大冤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