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鮮、日本、越南,乃至琉球,都曾經歷過南北朝。
當兩個南北朝同時進行,國際關系混亂,國家對盟友的選擇也將變得更為審慎。
縱橫家之要術貫通歷史,大多數情況下,戰略之運用古今相似,因此,千百年前的國際秩序也值得今天的我們推敲與借鑒。
2018年,在韓國百濟國都城遺址,挖出一片微不足道的殘瓦。
當專家抹去殘瓦上的泥土時,上面露出的『大通』這兩個字。
大通又是哪一個朝代?
韓國專家們大為驚訝,區區『大通』這兩個字,到底有什麼魔力令人震驚?
按照《魏書》中收錄的百濟蓋鹵王給孝文帝所上表文,百濟和盤踞在中國遼東和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一樣,『同出扶餘』,都來自中國東北地區。
在今天韓國西南立足之後,這對本身同源的兄弟之國,卻成為了死對頭,互相征伐不斷。
高麗王朝時期,僧侶一然,《三國遺事》中,記載了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國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由於該書主要講述佛教神跡,因此一直被當成野史看待。
然而,就是這麼一本不被人看重的野史,卻解釋了殘瓦上的『大通』二字。
這本書,記載了一座寺廟的建立:
『百濟聖王又於大通元年丁未,為梁帝創寺於熊川州,名大通寺』
『大通元年』,其實就是中國梁武帝時期的年號。
從這句記載可知,當年百濟國王在首都熊津城,為梁武帝建立的一座寺廟。
因為梁武帝大通年號,於是百濟國王就將寺廟命名為『大通寺』。
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可謂古今第一『佛學皇帝』,信教之深令人震驚,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就是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的盛景。
百濟在朝鮮半島,南朝梁國在中國江南,雙方相隔數千裡且陸路不通,為何百濟國王要為梁武帝建一座寺廟?
自黃巾起義開始到隋唐建立,中國一直處於亂世之中,先後經歷董卓之亂、三國爭霸、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等,讓這個古老的民族歷經滄桑。
在四方諸國眼中南朝的號召力要遠超北朝,甚至能夠對剛剛興起的倭國產生影響。
而百濟與倭國同樣是聯盟加姻親,所以,討好南朝是必行之策。
早在南朝劉宋時,百濟就遣使今南京,求取了大量書籍、工匠,還有新型武器腰弩。
百濟國王扶餘明襛的父親武寧王,他身上的事跡充分說明了南朝對百濟的影響力超出人們想象。
從某種程度上說,朝鮮半島是東北亞的地理中心,是日本鷹派口中的『跳板』,也被東北亞或東亞大國倚為藩籬。
由於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二千年中,大陸與半島保持著微妙的關系,這就使得大陸與半島之間的戰略外交成為重中之重,而半島往往占據朝貢體系中藩屬國的第一把交椅,也印證了大陸與半島的密切關聯。
武寧王時期,百濟多次大敗高句麗,但武寧王與南朝關系,不僅沒有放松,反而進一步緊密。
從武寧王陵墓考古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他與南朝的密切關系。
陵墓內部,整體采用南朝磚室墓的風格。
在武寧王陵出土了用於封堵入口處的墓磚,經鑒定,墓磚側面刻有『造此是建業人也』的字句——建業是南京的古稱。
研究所方面據此推斷,王陵建造者是來自中國南京的南朝人。
墓磚上明確寫有『建業』二字,說明當時百濟和中國南朝之間存在中央層面的交流。
此前在武寧王陵出土的其他古墓上也發現寫有『梁官瓦為師矣』的墓磚,此『梁』被指很可能是南朝時期的梁國。
武寧王的墓志銘上,開頭不是說百濟國王,而是先說梁武帝所賜將軍號,再提百濟國王的身份。
可見在百濟眼裡,南朝將軍稱號比百濟國王稱號更尊貴。
武寧王死後,百濟國王扶餘明襛繼位,第二年就獲得梁武帝的冊封,即『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綏東將軍,百濟王』。
注意這裡的『冊封』用詞,仿佛百濟是南朝梁的藩屬,國王不被冊封就地位不是名正言順一般。
南朝北朝都是中國,而北朝臨近高句麗,雙方矛盾不少,為何更靠近北朝的百濟,不巴結北朝而巴結南朝呢?
之前,百濟受到攻擊,求北魏發兵,北魏考慮到高句麗的藩籬作用,婉拒其請求。
百濟遂斷絕朝貢,北魏派出東征軍問罪,不料卻被百濟軍擊破。
對此,《南齊書》不遺餘力地誇大北魏的失敗,史官為北魏的東征軍制造出數十萬騎喪敗於半島的駭人記載。
此後,百濟朝貢南朝的次數竟然是對北朝的6.6倍,結合南朝對百濟王的冊封情況南朝對百濟實施羈縻冊封,意指令百濟王接受體制內的官職,宋、齊、梁每一代都對百濟王授予超越前朝的官職,便可得出百濟與南朝的關系不斷升溫的結論。
其實,固然有梁武帝時期軍事強盛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南朝文化上的強大,讓周圍國家都拜服。
雖然北朝統治中原,人口眾多,但因為舊中原世家大族南渡的關系,甚至當時北朝皇帝自身都不自信,認為南朝才是華夏正統所在。
隋朝統一天下之後,竟然也貶稱自己的前代北周的音樂是『戎音』,反稱南朝梁陳兩代音樂是『雅曲』、『正樂』。
著名前秦時代賢臣王猛,臨終前囑咐君主苻堅: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
北齊王朝的奠基人高歡更是說:恐…士子悉奔蕭衍《南梁武帝》,人物流散,何以為國?
南朝在文化上的優越感可見一斑。
也正是因此,附近各國雖然迫於北朝的武力,但在文化上均以學習南朝為榮。
北朝雖然武力強大,讓不少小國敬畏,但在文化上北朝卻遠不如南朝,很多小國都以學習南朝為榮,上述所講的百濟,隻是其中一道風景線而已。
可見,亂世中國也強大得可怕,隻是這種強大,不隻是武力上的強大,更是文化上的強大,讓人不由自主地神往。
在中國歷史上,類似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宋朝盡管武力不強,但包括遼、金、西夏等在內,都瘋狂地喜歡宋朝文明,蘇軾一旦出了新詞,不出三天就被快馬送到遼國都城,可見中華正統文化的強大。
因此,百濟國王扶餘明襛為梁武帝建寺廟,反映出當時南朝文化在國際上的強大影響力,可以用無以倫比來說明,這顯然顛覆了傳統認知。
高句麗與北魏緊鄰,百濟與南朝任何一朝均是隔海相望。
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古代,為了讓對峙局面更加穩定,為了讓聯合更加地有力,大小南朝、大小北朝各自抱團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