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原著:一代紅顏至尊,摻水的母子情分,純粹的母女連心。《網路歷史》

日子再不好過,如今也好過了——這是雍老四駕崩時,當時的熹貴妃,後來的太後說過的一句話。

在後宮,寵妃會失寵,皇後有可能遭遇廢黜,皇權之下,一切皆有風險。

所以有理想的後宮妃子,她們眼睛雖然盯著皇後之位,但終極目標卻是太後的位置,皇後之位不過是走向太後的捷徑。

太後才是真正的後宮至尊,能挾制自己生死榮辱的老皇帝終於崩了,繼任者是自己兒子,這才開啟了最好的時代。

可所謂自己兒子,也是分等級的。

一等自然是自己親兒子;二等是自小撫養的兒子;三等則是純粹名義上的母子,比如慈安太後和同治皇帝的關系,慈安固然是比慈禧正統尊貴的母後皇太後,可兒子終究是慈禧生的,對於嫡母,敬著孝著,唯獨一個『親』字甚艱難。

《如懿傳》原著續的是劇版《甄嬛傳》,按照劇中設定,弘歷是熹貴妃養子,雖然雍老四金口玉言他們是親母子,還特意給嬛嬛添了十歲年紀,可滿天下皆知,此親母子實為養母子。

弘歷養到熹貴妃膝下時已經十五歲,古人早熟,因無生母庇護亦不得皇阿瑪喜愛的弘歷,自小看慣眉高眼低,更遭性命之憂,自然倍加早熟。

他深知皇阿瑪讓寵妃撫養他,是為了讓他倆互為倚靠,他需要一位母親守護他在深宮裡的平安,而熹貴妃也需要一個皇子提升自己的份量。

後來的熹貴妃有了親生子弘曕,但弘歷沒想到,皇阿瑪駕崩,熹貴妃扶持他成為新帝,卻將親生子過繼到果親王一脈。

於是,他成了乾隆皇帝,她成了崇慶皇太後。

太後為什麼推養子上位,而不是親生子?

僅僅因為想讓弘曕認祖歸宗,真正成為允禮的兒子?

或者想讓弘曕舒舒坦坦做一輩子富貴王爺?

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弘曕根本登不上這個帝位。

一、古來繼儲,無非嫡、長、賢。

弘歷弘曕均非嫡出,但自三阿哥弘時被出嗣後,弘歷成為長子,且讀書勤奮懂韜晦,故長而賢,而弘曕呢?

幼子,並因年幼,看不出賢愚,這一條,弘歷完勝弘曕。

二、按照《甄嬛傳》設定,嬛嬛雖然身負鈕鈷祿氏大姓,卻沒有真正的鈕鈷祿氏的家世,她的親爹是甄遠道,甄遠道的實力遠遠不夠推外孫上位。

三、弘曕是被懷疑過血脈的皇子,雖然與溫太醫私通事件是一場栽贓,但弘曕的血脈確實夠嬛嬛心虛的,與其強行推他上位,令他日日紮旁人的眼,不如將他安置在一個避風避雨處,平安富貴得一世自在。

四、子少而母壯是為大忌,瞧瞧漢武帝怎麼對待最後一位寵妃鉤弋夫人就夠嬛嬛心驚膽戰的了。

雍老四喪禮上,熹貴妃剛剛提出先帝遺言,就有大臣呵斥她『母雞司晨』,若真是她強推幼子上位,保不準先被迫殉了先帝,剩下弘曕就任人擺佈了。

所以當時嬛嬛扶持弘歷而過繼弘曕,是保全母子倆的最妥當法子。

日子再不好過,如今也好過了。

可以拿捏自己的男人終於死了,這是從寵妃升級為太後的嬛嬛的真心話,可是新帝非親生子,終究是隔了一層。

弘歷登基之初,為邊疆穩定,貴妃高晞月之父高斌提出將太後長女端淑公主和親蒙古準葛爾,太後不得已忍痛答應,卻出於報復,給高晞月定制了一張『高冷藥方』,使她終生畏寒不孕。

端淑公主對應的應該是《甄嬛傳》裡的朧月公主,這個女兒是太後一生之痛。

懷上朧月,正是她對先帝死心之時,生下三日即離宮,三年後回宮,太後對先帝早沒了真心。

而朧月一直由敬妃撫養,對她這位生母雖然也親近,終究是隔了一層。

為了弘歷帝位穩固,太後不得已舍了她遠嫁,準葛爾叛亂之際,為了不費兵卒,皇帝又迫端淑改嫁,且密旨她不許自盡,隱隱以宮中太後脅迫於她。

肚不痛,肉不親,太後在傷心不是自己肚子裡爬出來的孩子,不過是表面的母慈子孝,要緊關頭到底靠不住。

而另一邊,皇帝也在埋怨太後心裡隻有兩位公主,不是親母子,終究不是的。

之前的蒙古科爾沁部求娶嫡公主時,如懿為太後保全了柔淑公主,使得公主能夠嫁在京中,時時承歡太後膝下,那段時期,太後甚是垂憐如懿。

但端淑公主改嫁事件,如懿站隊皇帝,太後自然遷怒於她,所以在意歡自焚後,太後不但放過了魏嬿婉,還扶持她復寵,從此成為如懿勁敵。

『哀家不喜歡後宮隻有一蓬花開得鮮艷』,太後從來都是這樣說的。

皇後是天下女子的仰望,可身處後宮才明白,太後才是真正的紅顏至尊。

富察瑯嬅死了,如懿死了,魏燕婉死了……而太後一直活得好好的。

太後的心一直放在兩個親生女兒身上,所以後期端淑公主入京後,兩個女兒都在身邊,太後終於放下心來。

放下心來的太後再不掣肘皇帝,別說前朝之事一句都不聽,連後宮之事也不再多言,盡日歡享天倫。

而因為太後的全然放手,皇帝格外敬重這位山寨生母,恨不能奉天下以孝養。

子孝而女親,這個時候的太後,真正能放平了心說上一句——日子再不好過,如今也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