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字裡行間對楊貴妃的遺憾與盛唐衰敗的絕望,究竟『恨』在哪裡?《網路歷史》

《長恨歌》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本著一吟悲一事的思想,全詩講述了唐玄宗重色誤國,導致安史之亂。

因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

譜寫了一位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曠世君主與一位家喻戶曉的、傾同傾城的貴妃之間的愛情悲歌。

《長恨歌》在幾百年來都對『恨』有莫衷一是的說法,那麼在白居易描述的這段史實中,究竟『恨』在哪裡呢?

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一,君王之恨

江山與美人不可兼得,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取得了重大成就,四海清平國泰民安,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此時的李隆基難免有些寂寞,缺少了些許快樂,另加之陪伴十幾年的愛妃武惠妃去世,君王的愛情出現了空缺,以至於61歲的李隆基愛上了兒媳楊玉環,將其納入後宮,封為貴妃。

此時人生圓滿了,既有美人歸,又手握江山。

人世間再也沒有比他還要幸福的了,難免被沖昏了頭腦,他既『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又『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隻是變故來的太快,他的美夢瞬間煙飛雲散,江山沒有了,美人也在六軍不發之際馬前死,一代明皇,賠了『美人』失了『江山』怎能不長『恨』呢?

二,貴妃之恨

紅顏傾城奈何薄命,天生麗質的絕色佳人,正是應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進宮便因美貌得寵,使得君王忘了自己的身份,日日不早朝,傾盡自己的所有去討好她。

已被封為貴妃,又想著讓她做皇後。

安史之亂前因為李隆基的貪色不理朝政,掛上了『紅顏禍水』的罪名,與妲己亡殷一般,她背下了亡國的罪名,後世千年的罵聲停留在她的身上,無奈之下隻能馬嵬坡下泥土中,含『恨』離世。

更恨的是她與君王的愛情被現實擊得粉碎,變得遙不可及,隻能『.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不曾『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便是楊貴妃無奈下死不瞑目的『恨』。

三,詩人之恨

帝王貪色釀國禍,白居易對這首詩的評價是:『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並且表示此詩是表現男女相愛之情的,也是一首傷感詩。

正是借助《長恨歌》抒發自己的心情。

年輕的詩人與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隻因門不當戶不對,沒能最終結婚,分開時,詩人寫了深痛的詩句:‘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

而《長恨歌》作於詩人婚前幾月,難免會為失去相知相愛之人感到悲傷痛苦,就此長『恨』。

借前代帝妃的悲劇,發出自己的吶喊,也為後繼的癡男怨女悲嘆,『恨』是長久的。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除此之外,我想還有讀者的恨,魯迅曾說過:『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

我以為在男權社會裡,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

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我們在恨為什麼亡國之恨被女子背負,在恨什麼這段帝妃戀不能沖破世俗的城墻,也在恨為什麼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這飽滿的感情引發了讀者的情感共鳴,怎能不長『恨』呢!

大家有補充的,歡迎下方評論,喜歡可以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