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將領最大的肯定是什麼?
是統帥大軍平定一個國家。
而統帥大軍平定安南的張輔曾經在擔任主帥初期,就遭到了所有人的質疑。
朱棣為什麼要遠征安南?
一個國家要對另一個國家出兵,影響到的並不是皇帝個人,還有數萬萬的百姓。
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如此,為什麼朱棣還要對安南出兵。
要知道,安南僅僅隻是明朝的屬國,就算讓它折騰,它也折騰不起什麼大風大浪。
因為早在洪武年間,安南就已經多次對明朝出兵,不過由於國家太小,能力有限,始終都在廣西一帶瞎折騰。
就連朱元璋都覺得沒有必要對它出兵,隻是拒絕了它來明朝朝貢。
到了永樂初年,安南越來越過分,竟然敢公然占領明朝邊境的村子,朱棣叫安南還回來,但安南卻不肯還。
除此之外,安南還經常欺負明朝的另一個屬國占城。
朱棣對此進行調停,但是安南的態度還是一貫的蠻橫,大有一副你能拿我怎麼樣的樣子。
安南的行為已經觸犯到明朝的國威,明朝出個數萬大軍,十萬大軍就已經足夠將他教訓一頓,但是當時明朝出了幾萬大軍呢?
整整三十萬,這明顯就是奔著滅國去的。
難不成明朝就因為那麼點破事就要滅了安南嗎?
明顯不可能。
真正令明朝動怒的是,安南境內發生的一場動亂。
建文元年,安南發生了一起謀朝篡位事件,丞相胡一元殺掉國王陳日煃,奪取其王位,還將陳氏宗族成員殘殺歹盡,擁立自己的兒子胡漢蒼為國王。
由於當時的明朝正處於靖難之役階段,根本無暇他顧,再加上胡一元作了保密工作,明朝對此事一無所知。
直到永樂元年安南使者來到明朝,祝賀朱棣登基稱帝,朱棣才驚奇地發現,安南的國王從以前的陳氏變為現在的胡氏。
朱棣明顯不是那麼好糊弄,他當即對這件事情提出了質疑。
安南的使者守口如瓶,一口咬定胡漢蒼《胡一元兒子》並不是自願繼位,而是因為陳氏無後,胡漢蒼才勉強繼位。
要是一般的皇帝也就信了,但他碰到的偏偏是朱棣,朱棣還派了一名叫做楊渤的官員到安南考察。
這個楊渤十有八九是收取了胡一元的賄賂,回來的說法與安南的使者說法的一模一樣。
朱棣因此犯了糊塗,親自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這一切在永樂二年全部都被打破,因為有兩個不速之客相繼來到明朝,這兩個不速之客分別是安南大臣裴伯耆以及陳日煃的弟弟陳天平《漏網之魚》。
雖然他們來的時間不同,悲伯耆相比陳天平多來幾天,但是他們的說法卻很一致,那就是胡漢蒼謀朝篡位,請求明朝主持公道。
裴伯耆朱棣是見過的,但是陳天平朱棣卻沒有見過。
如果說這是他們倆合夥演的一出戲,到時候一出兵,面子就得丟盡。
因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確認他們的身份。
每年的年底,明朝的各個屬國都會來明朝朝貢,祝賀明朝來年風調雨順。
輪到安南朝貢的時候,朱棣將陳天平拉了出來,安南的使者當即就跪在了地上。
這一跪,朱棣終於明白,安南國內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個人哪裡最虛弱?
就會拼盡全力的去掩蓋哪裡。
朱棣本人是靠著造反起家,因此他對胡漢蒼謀朝篡位一事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反應,怒斥其『鬼神不容』,以此彰顯他不同於胡漢蒼。
事情已經敗露,朱棣又大發雷霆,對於朱棣是什麼人,做過什麼事,胡漢蒼也有過調查。
還沒有一個月的時間,安南的使者就到明朝謝罪,胡漢蒼本人則表示願意退位,但是朱棣卻不相信。
畢竟他當年為了這一張皇位經歷了多少腥風血雨,九死一生,隻有他自己知道。
要是說胡漢蒼能夠自願退位,簡直就是侮辱他的智商。
但是大臣們卻一個勁的說胡漢蒼的話可信,因為在大臣們看來,胡漢蒼沒有任何的成本敢忽悠朱棣。
但事實是,胡漢蒼他就敢忽悠朱棣。
朱棣知道其中的不安定因素太多,為了安全起見,特地派出廣西左右副將軍率領五千精兵前往護送。
陳天平一行人剛進入安南境內,一切還風平浪靜,但是當前行到芹站時,突然間有十幾萬大軍將其包圍,當著明軍的面將陳天平殺掉,但是卻不敢動明軍臨走前還特地解釋:
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
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
而敢肆其巧偽,以惑聖德勞師旅,死有餘責。
今幸得而殺之,以謝天子,吾王即當上表待罪。
天兵遠臨,小國貧乏,不足以久淹從者』——《太宗實錄》
安南多次在明朝頭上動土,明朝都忍了下來。
但是現如今既然敢明擺著扇明朝一巴掌,明朝要是再忍,估計沒過幾年,明朝這個宗主國就名存實亡。
既然如此,那就新賬舊賬一起算。
臨陣換將
三十萬大軍出征,那可不是說著玩的,要是出現一個趙括,明朝就得元氣大傷。
因此,在選擇統帥這個問題上,朱棣選擇了朱能。
朱能是什麼來歷呢?
朱能早在朱棣當燕王期間就已經跟隨在朱棣的身邊,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更是跟隨朱棣南征北戰,曾以數十人追著數萬人打,還將數萬人打到丟盔棄甲。
他的一生幾乎都在戰馬上度過,如果說要給靖難之役的武將排一個名,他絕對能夠排進前三。
統帥問題搞定,下一步就是副將問題。
左副將是世守雲南的沐氏宗族中的沐晟,右副將則是朱能老戰友靖難之役第一大武將張玉之子張輔。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一對安南用兵,都是從雲南、廣西兩路進軍,這一次也不例外。
由於沐晟原本就在雲南,只要朱能一到,他即可出兵,但是他卻沒有等到朱能。
因為朱能行軍至龍州就因病死亡,統帥的位置則由張輔替代。
有的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是張輔,因為古代有以左為尊的傳統,沐晟的地位比張輔高,統帥的位置不是應該有沐晟替代才對嗎?
按道理來說,應該是由沐晟替代,但要是真的由沐晟替代,那麼沐晟的大軍由誰來掌管呢?
再者說,朱能雖然名義上是統帥,但實際上卻管不了沐晟。
第一、不但雲南是沐晟說了算,就連雲南的軍隊也是沐晟說了算;第二、沐晟的父親是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朱能是靖難之役的功臣,但是人家沐英是開國功臣,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為此,朱棣還特地警告沐晟,一定要聽話。
爾為副將總兵官,有所調遣相機審勢,如無妨礙即須應調。
或總兵官遙度,與爾處事有所妨,或正與賊相拒,或道路梗塞勢難赴之即明白具報,不可故違以傷和氣。
——《太宗實錄》
張輔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也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因為老將都在,就算他想發揮,也沒有發揮的機會。
因此,他的大軍都陷入了迷茫,當然不包括沐晟,沐晟不歸他管。
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單從眼神就可以看得出來,而當時張輔的部下正是用那種眼神看著張輔。
張輔對此並沒有做出辯解,而是用事實行動向他們證明自己有能力扛起這張大旗。
勢如破竹
張輔雖然是新手統帥,但是他卻僅僅隻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相繼攻破安南外部防線的隘留、雞陵、白鶴等要地,直接突到內地。
這樣一來,明朝的軍心就能夠得到很大的保證。
如果他第一仗就打敗,那估計他發出的每一道命令都會有人質疑,甚至陽奉陰違。
作為安南內地重鎮的多邦擺在張輔的面前。
張輔如果被連續的勝利沖昏頭腦,那麼這個時候的他一定會發動大軍直接猛攻,畢竟明軍在人數上有著明顯的優勢。
然而他卻並沒有那麼做,足以證明他是一名成熟的軍事家。
他當時要是選擇了那麼做,明軍一定會大敗,因為多邦城內有一群大象。
而這群大象就是專門為明軍而準備,準備給明軍來一個措手不及。
多虧張輔在開戰之前進行詳細的打探,知道了城內有大象一事,還想出了解決方法——用獅子。
畢竟要想以人力去與大象抗衡,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象一條腿就能頂得上好幾個人,況且皮糙肉厚,唯有獅子能夠與其一戰。
當時的明朝並沒有獅子,獅子在外國也是稀缺物種,張輔想用獅子攻城的方法沒有任何的可能。
但他還是想出了代替方案,那就是用畫的獅子。
大致的計劃是將畫好的獅子披在馬的身上,等到城裡的大象一放出來,就驅趕馬往前沖,當然,事先會將馬的眼睛蒙住,要不然馬絕對不敢往前沖。
以三十萬大軍攻打一座城,那可不是說著玩的,僅僅隻用了一戰,就將多邦的外城攻破。
不出意外,城內的守軍放出了大象。
可惜的是,明朝對此有防備。
假老虎一個勁的往大象的方向沖大象就已經嚇得夠嗆,更何況明軍還有火器。
火器對於大象這種大型的動物雖然沒有多大的殺傷力,但是火器發射的那個聲音卻足以威懾住大象。
大象原本是往著明軍的方向沖,但沖著沖著就轉過頭來,對著多邦的方向沖。
多邦的守軍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種結局,你跑我也跑,明軍不但一戰攻克多邦的外城,還一戰攻克多邦。
多邦都抵擋不住明軍的進攻,更何況其他地方。
明軍隻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攻克安南全境,
俘虜胡氏父子,將其押送到明朝,交由朱棣處死這對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父子。
明朝雖然興的是正義之師,但多多少少也有侵略性質,避免安南的百姓反抗,張輔在開戰之前就向安南各地的百姓說明,明朝並不是要占領安南,而是為了擁立陳氏後人。
後來明朝的所作所為也正如之前說的那樣,在安南境內尋找陳氏後人,但是卻一個也找不出來。
最後,在一千多名安南地方上有威望的老人的建議下,明朝將安南納入版圖,稱為『交阯』。
上一次安南作為中原王朝版圖的朝代還是唐朝,現如今經過四百年的時間,又再一次復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
張輔不負厚望,大功告成,朱棣當然不會虧待他。
原本他隻是一個新城侯,朱棣大手一揮直接將他升為英國公,證明『父親英雄兒好漢』這句話有的時候還是受用的。
平定安南的張輔是何等的威武,但是到頭來卻死於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這場戰爭就是『土木堡之變』。
作為老將的他跟隨朱祁鎮禦駕親征,但是卻沒有話語權,話語權都在太監王振的手裡。
由於太監王振胡亂指揮,明朝慘遭大敗,全國最精銳的二十萬大軍北京三大營全軍覆沒,而張輔則不知道死在哪個無名小卒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