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河》裡出現的『昭烏達盟』你知道在哪裡嗎?《網路歷史》

由張挺執導,羅晉、尹昉領銜主演,黃志忠特邀主演,奚美娟、梁冠華、蘇可、陸思宇、公磊、趙麒主演的古裝歷史劇《天下長河》正在芒果衛視熱播。

在劇中,康熙帝為了平定三藩,召集明珠、索額圖等人討論戰事,並決定派遣京師的兵力前去支援勒爾錦《禮烈親王代善之曾孫》。

明珠提醒康熙帝,京師的兵力不足一萬人,而噶爾丹以行獵為名,率五萬精騎已經到了昭烏達盟。

昭烏達盟離京師,騎馬隻需一天一夜。

噶爾丹的五萬精騎即使不攻城,在京師城下騎著馬晃著刀跑一圈,那也會讓我們大失顏面。

那麼,你知道『昭烏達盟』在哪裡嗎?

噶爾丹又是什麼回事呢,他跟康熙帝又為什麼糾葛呢?

昭烏達盟的由來

清朝的地方官規制,除了在漢地沿襲明朝的督撫制以外,還在內蒙、清海等邊疆地區廢除了蒙古幾百年來一直維持的萬戶制度,並借鑒滿人的八旗制度,把北元中興之主達延汗分封的蒙古左右翼六萬戶、科爾沁萬戶分割成了若幹個互不統領的部落,對其實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

為此,清朝專門設置了級別等同於吏、戶、禮、兵、部、工等六部的中央行政機構——『理藩院』,並根據蒙古各部歸附朝廷的先後時間和效忠朝廷的程度,將蒙古諸部分為『內屬蒙古』總管旗和『外藩蒙古』紮薩克旗。

其中,內屬蒙古諸旗上不設盟,由清廷派駐將軍、都統直接管理,旗內各官員也直接由朝廷任命,不得世襲。

張家口察哈爾都統署舊址

『內屬蒙古』總管旗一般都有反叛朝廷的歷史,或者歸附朝廷時間較晚的蒙古部落。

比如,察哈爾八旗原來是蒙古大汗林丹汗的直屬部落,其後裔在林丹汗敗亡後亦多次反叛;歸化城土默特二旗原來是達延汗之孫俺達汗的直屬部落,其後裔在歸附清朝後亦又舉旗反叛。

因此,清廷在平定這些地區以後,亦不再相信這些部落的首領,直接罷免了他們的首領之位或者授以虛職頤養天年,由中央直接任命相應的官員進行管理。

所以,我們今天在張家口、承德、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見到的將軍衙署或者都統署,都是那個時候的歷史遺存。

呼和浩特綏遠城將軍衙署

『外藩蒙古』紮薩克旗一般來說,多是蒙古大汗林丹汗的遠族或者歸附朝廷時間比較早的蒙古部落,甚至他們還與朝廷建立了極為密切的聯姻關系。

清朝對蒙古奉行的三大國策之一『南不封王,北不斷親』,主要指的就是『外藩蒙古』紮薩克旗。

像嫩科爾沁部本是成吉思汗胞弟哈佈圖哈撒爾的後裔,由於其領地松嫩流域與女真諸部相鄰。

嫩科爾沁部為了能夠在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紛爭中自保,是最早投靠女真人的蒙古部落之一。

因此,清朝在這些蒙古部落設立了盟旗制度,在每旗設立一名紮薩克《即旗長、首領》管理事務。

紮薩克的人選均由原部落首領或該部有爵位的貴族出任,其紮薩克身份均可世襲。

紮薩克的頂戴、官服、補子根據其授銜爵位的高低,基本上等同於朝廷裡的一品至四品官員。

同時,旗上設盟,並規定每隔一到三年會盟一次,屆時清廷還會派出欽差大臣參加盟會,協助盟長處理諸旗之間難纏的事務。

盟長均由各旗紮薩克選舉而來,不能幹涉各旗的政務,也沒有罷免或者任命各旗紮薩克的權力。

『外藩蒙古』又分『內紮薩克』和『外紮薩克』。

其中漠南蒙古共由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組成,故稱『內蒙古』,其餘均為『外紮薩克』,其中,漠北蒙古則是由喀爾喀四部近百餘旗組成,故稱『外蒙古』。

外紮薩克諸旗由於遠離京師,多為邊疆或民族雜居區,清朝基於加強國防和防止人民反抗的需要,除了阿拉善和額濟納二旗外,所有外紮薩克都有沒有兵權。

其兵權分別掌握在烏裡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科佈多參贊大臣、伊犁將軍、西寧辦事大臣手中。

漠南蒙古六盟分別是:哲裡木盟、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佈盟、伊克昭盟和卓索圖盟。

其中,昭烏達盟由敖漢部、奈曼部、巴林部、紮魯特部、阿魯科爾沁部、翁牛特部、克什克騰部和喀爾喀左翼部等八部十一旗組成。

之所以稱『昭烏達盟』,是因為當時這八部十一旗的會盟地位於翁牛特部左翼旗境內的昭烏達《今翁牛特旗大興鄉境內》。

據《清史稿》記載,昭烏達盟八部中的阿魯科爾沁部是成吉思汗胞弟哈佈圖哈撒爾後裔的領地、翁牛特部是成吉思汗胞弟斡赤斤後裔的領地,其餘諸部均為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達延汗的直系後裔。

噶爾丹和清王朝的政治糾葛

在清廷平定噶爾丹之前,西北地區的衛拉特蒙古並不在清朝主權版圖之內,雖然在明末清初,衛拉特《即瓦剌》四部盟主固始汗《和碩特部首領》也遣使表示歸順清朝,但實際統領權仍掌握在衛拉特四部手中。

衛拉特蒙古原為蒙古草原之北的葉塞尼河流域的『林中百姓』,亦稱為『斡亦剌』或者『斡亦剌惕』。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以後,斡亦剌部自願歸附,並得到了優厚的待遇,不僅被允許統轄本部四千戶,還與拖雷家族的阿裡不哥《忽必烈的弟弟》建立了世代聯姻關系。

北元流亡政權時期,蒙古大汗之位在阿裡不哥後裔、忽必烈後裔,窩闊臺後裔,甚至成吉思汗胞弟哈佈圖哈撒爾後裔之間頻繁更迭。

公元1425年,哈佈圖哈撒爾七世孫阿岱汗正式成為了蒙古大汗。

阿岱汗次子烏魯克特穆爾因怨恨其兄財產分配不公,遂率領本部人馬離開了呼倫貝爾大草原,遷徙到了衛拉特部。

衛拉特部當時的首領脫歡太師也希望自己的部族中能夠輸入黃金家族的血統,抬高其部族的地位,不僅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烏魯克特穆爾,還從衛拉特部分出一批屬民給他,這就是衛拉特部中的『和碩特』部。

由於和碩特部屬於成吉思汗顯赫的黃金家族成員,因此在很長時間內和碩特部的首領同時也是衛拉特四部的盟主。

至此,衛拉特蒙古的四大部正式形成,他們分別是:駐牧於額爾齊斯河流域的杜爾伯特部;伊犁河流域的準噶爾部;塔爾巴哈臺地區《塔城》的土爾扈特部及烏魯木齊附近的和碩特部。

需要說明的是,嫩科爾沁部也有一個杜爾伯特部,屬於黃金家族的一部分,而瓦剌部的杜爾伯特部並沒有黃金家族的血脈。

隨著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崛起,遊牧於烏魯木齊附近的和碩特部退到了青藏高原;遊牧於塔城地區的土爾扈特部大部分族眾、和碩特部及杜爾伯特部少數族眾約五萬帳人馬,在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舍棄故地,向著日落的方向一路向西。

最終在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直到乾隆年間,土爾扈特部才在渥巴錫的帶領下,克服重重磨難,回到了渴望已久的祖國。

上文我們說過,漠北蒙古主要是由喀爾喀四部組成,這四部分別是:土謝圖汗部、紮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和賽音諾顏部。

喀爾喀四部首領均是達延汗第十一子格哷森札札賚爾琿臺吉的後裔,流的都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血脈。

不過隨著血脈漸遠,喀爾喀四部之間的矛盾也就顯現出來了。

土謝圖汗部作為喀爾喀四部的嫡長系一脈,常常以長者自居,不可一世。

第二代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趁著札薩克圖汗部內亂之際,侵吞札薩克圖汗部部分屬民,並出兵幹涉紮薩克圖汗部內務,不僅殺掉了札薩克圖汗,還殺死了在札薩克圖汗部坐客的準噶爾部噶爾丹的胞弟。

於是,本來就對喀爾喀部虎視眈眈的準噶爾部出手了。

喀爾喀部自知不是噶爾丹的對手,於是召開王公大會,討論是向北歸附沙俄,還是向南歸附清朝。

第二代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的弟弟是一世哲佈尊丹巴呼圖克圖羅桑丹貝堅贊,他對察琿多爾濟說,沙俄不信奉佛教,風俗與蒙古遊牧民族相差甚遠;而清朝自建國之初,就大力推行藏傳佛教,所以,當務之急,應該請求清朝的保護,如果兵敗,也應該向大清國疆域撤退。

這個時候,清朝對漠北喀爾喀四部無論是牧場的劃定,還是爵位的世襲,其實什麼權限都沒有,隻不過為了懷柔喀爾喀四部的領主們而授予了相應的『紮薩克』的稱號。

因此,喀爾喀四部的內亂和準噶爾部的入侵,都給清朝出手收復漠北蒙古和衛拉特蒙古的機會。

公元1690年,噶爾丹率軍2萬餘人從克魯河一路南下,追剿仇敵喀爾喀部。

在距離北京三百多公裡處的烏蘭佈統《今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烏蘭佈統》一帶,與前來救援的清軍相遇。

這次大戰,噶爾丹擺出了駱駝陣,他命將士們把駱駝的腿捆上,使其臥倒在地,在駱駝背上披上毛氈,將士則隱蔽在駱駝後面與清軍展開了激烈射擊。

這次激戰雖然以噶爾丹的戰敗而告終,但是由於噶爾丹裝備了從沙俄進口的火炮,也給清軍前沿陣地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對康熙皇帝來說,烏蘭佈統之戰《初征噶爾丹之戰》,不僅擊退了噶爾丹,還讓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等喀爾喀諸部徹底歸服了大清,與同族的漠南蒙古諸部一樣,成為了大清王朝的屬民,共同擁護大清國皇帝為蒙古各部共同的大汗。

噶爾丹退走以後,不思休養生息,反而屢屢上書康熙皇帝,要求退還喀爾喀部族眾,康熙皇帝當然不會答應他的不合理要求。

康熙皇帝為確保邊疆安定,徹底解決噶爾丹兵患危機,在烏蘭佈統之戰後,先後於公元1696年、公元1697年再征噶爾丹,擊潰了噶爾丹主力軍隊。

最終,噶爾丹眾叛親離,病死在了阿爾泰山之中。

參考資料:《清史稿》、《最後的遊牧帝國》、《蒙古三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