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化』的包青天。《網路歷史》

說起包拯,人們更習慣稱尊稱他『包青天』,如果用八個字概括這位北宋名臣的一生,那一定是』清心直道,鐵面無私『。

當年包公墓被發現,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僅僅是幾件日常用陶器和瓷器,並無任何貴重隨葬品。

而當時包拯是二品官員,唯有那具金絲楠木棺材,是當時仁宗皇帝賞賜。

這一發現證實了史書上對於包拯清廉的評價。

人們把對這位清官的愛戴與尊敬全部融進了藝術作品中,在中國民間有著眾多關於包拯的故事。

在包拯去世後,這些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位包大人身上被大家誤傳千年的真相。

黑如鍋底的面龐,額間的月牙疤已經成為了大眾心裡包公的刻板印象。

1993年版《包青天》中,金超群扮演的包拯,成功刻畫了栩栩如生的威嚴的包青天的形象。

黑面更是深入人心。

然而,事實的真相請看下圖。

這是在故宮南薰殿裡存檔的包公畫像,為人們展現了不一樣的包公形象,白凈的面龐,慈眉善目,額頭也沒有月牙。

那包拯真實的長相究竟如何呢。

翻閱相關典籍,並無確切關於包公容貌的記載。

但是包公的後代包訓安曾介紹:

包公有現成的真人畫像,是從宋代遺留下來的。

包公的身高大約有一米六幾,額上也沒有月牙,合肥包公園大殿東廂房的包公像就是最真實的包公畫像。

所以最有可能接近真相的推論便是:

因為包拯公正廉潔、鐵面無私、敢於替平民百姓鳴不平,後世把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故而在戲曲作品中均為黑面形象。

在京劇中黑臉常常用來塑造嚴肅、剛正的形象,一般代表著正直,無私,剛直不阿。

久而久之,黑面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民間故事、戲曲與電視中,我們都知道包拯由寡嫂養大,故稱嫂嫂為嫂娘。

然而,這卻是發生在包拯幼子包綬身上的事情。

我們先來梳理下包拯的家庭關系。

包拯一生共有兩位夫人,原配李氏早年過世,之後他娶了董氏為妻。

董氏在嫁給包拯時,按照當時的習俗,帶了隨嫁媵妾《一般是在小姐出閣前的貼身婢女,在小姐婚後作為男方的妾室》孫氏一同嫁入包府。

董氏為包拯生了一兒兩女,兒子取名繶。

在包繶19歲那年,迎娶了崔氏。

不幸的是,包繶婚後第二年就病故了,隻留下包文輔一子。

包文輔,5歲時夭折。

兒子過世沒多久孫子也早夭,一連遭受兩次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打擊,讓包拯墜入谷底。

媵妾孫氏性格有些刁蠻無理,不知什麼事觸怒了包拯,被逐出包府,趕回娘家。

然而此時,包拯並不知道,她腹中已懷有他的骨肉。

氣憤的孫氏沒有將孩子的事告訴包拯以及董氏,而是告訴了一直為包繶守寡,在公婆面前盡孝的兒媳崔氏。

知書達禮的崔氏得知此事後,立即帶上錢財趕去孫氏娘家,從經濟上幫助孫氏,並幫其順利產下一子。

由於當時包拯餘怒未消,識大體的崔氏並未告知公公此事,隻是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撫養,準備找一個好的時機再將事情和盤托出。

於是便有了包拯在60歲壽宴上突然有了一個小兒子這一幕。

當包拯得知真相後,老淚縱橫,看著懷裡的幼兒,取名包綖。

此時已經年過花甲的包拯已時日無多,四年後,名垂青史的包青天病逝了。

那一年包綖僅五歲。

在嫡母董氏與生母孫氏過世後,崔氏就獨自撫養包綖長大,並為其改名為包綬。

包拯入葬當日,宋仁宗親臨葬禮。

仁宗皇帝來到包府一看,忍不住心酸,包家根本沒有值錢的東西,完全不像是一位二品大員的府邸。

一生清廉公正的包拯,留給後人的並沒有物質上的財富,隻有這傳承至今的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