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叢林:『東南互保』究竟保了誰的利益?《網路歷史》

作者:董叢林

來源:《歷史評論》2022年第3期

東南地區的官僚買辦等勢力,一方面與列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對人民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恐懼之極。

他們在列強的誘致下,以『保全疆土』為幌子,通過『東南互保』轉變為列強在華有用且得力的工具。

1900年春夏間,義和團運動席卷中國北方數省。

為阻止這場反帝愛國運動蔓延至自己的轄區,損害自身利益,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與英美等列強相互勾結,達成所謂『互保』意向,這就是近代歷史上的『東南互保』。

由於隨後南方多省督撫相繼加入,『互保』范圍也隨之擴展至東南、中南乃至西南地區。

所謂『東南互保』,名義上是穩定當時中國南方局勢,本質上是保護列強在華利益,它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將中國人民進一步推向了遭受多重壓迫的深淵。

列強與封建買辦互相勾結

『東南互保』的出現,有著這樣的特定歷史背景:以『保清滅洋』為宗旨的義和團在京畿一帶的蓬勃發展,直接損害了列強在華利益。

當列強發現清政府已控制不了當時的局勢後,就決定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並進逼北京。

面對這種情況,慈禧太後向列強『宣戰』,『招撫』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

義和團在1900年6月中旬成功抗擊了帝國主義侵略軍對北京的進犯,迫使這些侵略軍不得不一度退回天津。

在八國聯軍被義和團截擊於京津之間的時候,英國駐上海代總領事霍必瀾於6月14日即電告本國政府,指出長江流域的任何騷亂,必將對英國造成巨大的損失,建議『應當立即與漢口及南京的總督《指張之洞、劉坤一——引者註》達成一項諒解』,如果劉、張想要得到英國的有力支持,『他們將在所轄地區內盡力維護和平』。

霍必瀾的意見得到英國政府的肯定,並被指示向劉、張作出相應『保證』。

顯然,英國並不是真得要維護兩江、湖廣的穩定,而是為維護它在該區域所攫取的權益。

在英國的首倡下,其他列強也各懷私利加入進來,與英國聯合行動。

劉坤一和張之洞一貫仇視義和團運動,主張堅決鎮壓。

在清廷對義和團『剿』、『撫』不定甚至決定利用之時,他們仍固持己見,說『拳匪』勢甚『猖獗』,主張竭力『剿辦』,並強調『各國紛紛征兵調艦,大局危急』。

而以英國為首的列強關於『互保』的提議,正與其原有的意向不謀而合。

需要注意的是,東南地區特別是在上海的官僚地主與大小買辦,對於義和團運動充滿了恐懼,害怕義和團運動危及清朝的統治秩序,損害他們自身的利益,所以他們對與列強建立『互保』是熱切盼望和積極支持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官僚買辦盛宣懷,他在『東南互保』中起著『軍師』和『牽線人』的重要作用。

還有圍繞在盛宣懷周圍的趙鳳昌、何嗣焜等人,也是『東南互保』的積極襄助者。

正當『東南互保』加緊謀劃之時,南方相關督撫得知清廷於6月21日發佈對外宣戰詔書,為不影響『東南互保』的議行,他們對此詔書拒絕承認。

如兩廣總督李鴻章說此乃矯詔,『粵斷不奉』。

劉坤一和張之洞也嚴防宣戰詔書擴散,他們彼此通電,說僅認此前『保守疆土、聯絡一氣之旨』,而堅決拒認宣戰諭令。

在這種情況下,具體議談在該年6月26日正式舉行。

列強方面的主要參加者為各國領事,中方名義上的會談『主角』則是上海道餘聯沅,對事局影響更為重要的盛宣懷則充當『智囊』。

議談結果是雙方對『東南互保』原則和主旨,即『上海租界歸各國公《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均持基本認同的態度。

最後由中方整理形成了《東南保護約款》九款,以及專就『上海租界公《共》同保護』而訂的《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十條。

需要注意的是,『東南互保』事實上不僅限於兩江、湖廣之地,而是以此為『主區』,隨後又擴及其他多個省區,譬如兩廣、閩浙、四川、山東、陜西等地,其主政大員皆有明確表態。

維護列強在華利益

義和團反帝鬥爭的蓬勃發展,給列強造成巨大震動並使之感到威脅嚴重,『東南互保』就是列強為防范義和團運動向南方地區擴展,以保護它們在那裡已經攫取的利益而勾結南方地區相關督撫訂立的。

從經濟方面看,首先提出『互保』建議的英國,之前已在中國沿江地區攫得了優渥利權,其提議『互保』的直接動因之一,就是唯恐因義和團運動的擴展而損害其在南方地區的利益。

匯豐銀行致英國外交部的函件說,『英國在上海的貨物和財產的價值估計有數百萬鎊』,『如果上海遭到破壞,或即便是遭到部分破壞』,對我們的『很大一部分貿易界,將造成最嚴重的災難』。

而霍必瀾則向英國外交大臣驚呼,『局勢極為嚴重』,如果『義和拳運動……擴大到華中和華南,並成為一個全國性的運動』,單從經濟方面來說,就會『使外國貿易遭到徹底毀滅』。

面對義和團運動的興盛,列強極為憂心,希望通過『東南互保』極力避免本國利益受到損失。

列強的所有活動無不以利益為歸宿。

霍必瀾向本國外交大臣報告,英國『駐漢口代總領事在同張之洞總督會晤時』,張之洞稱『他正在采取措施,並且相信他和南京的劉坤一總督能夠防止騷亂』。

英國駐漢口代總領事在致霍必瀾的另一函件中強調,張之洞曾向其保證,說『他完全了解他在所轄地區內維持秩序和提供保護的職責』。

英國方面的意思顯然是,張之洞、劉坤一有保護英國在其轄區內一切利益的義務。

而及至『東南互保』相關章程成文,列強方面則密切關注時局變化,對這一協議采取口頭認可而又不予簽字的微妙態度。

這樣,列強既可享得南方相關督撫著力實施『互保』給其帶來的利益,又不會因簽字給其下一步行動造成約束或不利影響。

在中方相關地方大員急迫催促下,英國外交大臣告知清朝駐英公使羅豐祿,『中外互保章程其意甚美,自當竭力體會,惟隻能作為條陳,不能作為約章』,搪塞簽字。

其後各國領事更是根據各自政府的指示,明確拒絕了簽字。

在『互保』的幌子下,列強還在做著武裝入侵中國南方的準備。

英國盡管早先曾信誓旦旦表示不會派軍隊登陸上海,但同時又將多艘軍艦集中在吳淞口一帶,做好了一旦有變就可以馬上武裝占領上海的準備。

英國還派之前在中國鎮壓義和團運動的西摩爾到上海探測情況,並且脅迫兩江總督劉坤一同意英軍登陸上海。

法、德、日等國由此也要求準許其軍隊在上海登陸。

這樣,列強一方面在北方直接出兵侵略中國,另一方面也在南方地區咄咄逼人地擺出一副『臨戰』的架勢。

而劉坤一和張之洞不僅同意了列強在上海駐軍的要求,而且向駐上海的『所有各國總領事發出一份同文照會』,表示『將毫不動搖地堅持他們為維護東南各省和平和秩序而達成的協議』。

在行動上,南方地區的相關督撫除嚴防義和團運動外,還不遺餘力地鎮壓南方各地各種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又以需要防止所屬軍隊『生亂』為由,由英國政府作擔保,向匯豐銀行大量借款,進一步擴大了英國在華利益。

總體來看,『東南互保』得到南方地區相關督撫不遺餘力地實施,表面上保住了其轄區的『常規』秩序,實則滿足了列強的政治需要,維護了它們的在華利益。

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眾所周知,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大矛盾。

這兩大矛盾是相互交織的。

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列強的在華利益,使得列強意識到無法單純依靠軍事力量征服中國。

而腐朽的清政府已經難以控制整個國家,自然也談不上有效維護列強在華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列強開始有意識地扶植以洋務派官僚為主的東南督撫作為其代理人,以期繼續維護其勢力范圍內的半殖民地秩序。

而東南地區的官僚買辦等勢力,一方面與列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對人民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恐懼之極。

他們在列強的誘致下,以『保全疆土』為幌子,通過『東南互保』轉變為列強在華有用且得力的工具。

『東南互保』之局表明,南方督撫的實力和控制權能在增大,清廷對地方實力派的控制和駕馭能力遭到削弱。

這不僅體現在南方督撫約定對6月21日朝廷決定向列強宣戰後的上諭概不奉行,更體現在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地方督撫儼然以超越清廷之外的獨立立場,徑直繞過中央政府與列強直接『議和』,甚至向列強發出與清廷詔書相反的各種電文。

而『東南互保』發生後不久,辛醜年《1901》圍繞著是否再展鄉試,清廷與東南督撫之間又發生了分歧。

慈禧太後與朝臣希望在大亂之後迅速舉行鄉試,以固結士心和恢復中央權威,而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又一次聯合表示明確反對,最終迫使清廷改弦更張,同意東南各省鄉試延期舉行。

中國改良派報紙《中外日報》曾站在清廷立場對『東南互保』發表評論,指出『爾時東南督撫,為一時權宜之計,與外人文約互保,以保境寧人』,這『為一方計可也,為全局計不可也;為一時計可也,為長久計不可也』。

顯然,對清廷來說,『東南互保』雖然暫時穩定了南方局勢,但從長遠來看,地方督撫繞過中央與列強相互勾結,『挾洋自重』,對之後中國的歷史發展也產生了直接影響,特別是其所帶來的地方勢力離心傾向的增強與中央集權的弱化,為清政府倒臺後出現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復起,既成為朝不保夕的清廷不得不依賴的重臣,也被列強乘機扶植為在華的總代理人,逼宮登臺而篡奪民國政柄。

袁氏死後,列強為了維護各自利益,紛紛在華尋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與『東南互保』時的情況如出一轍。

北洋軍閥割據局面的出現,亦可被視作『東南互保』的延伸。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