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軍打仗想上廁所怎麼辦?
如果你的答案是隨地解決,那你的認知和飛將軍李廣是一個層次:『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讓你帶兵,一定能帶出一支快樂的軍隊。
數十萬大軍一起方便,首先場面絕對會很壯觀,如果一個人一天排出的殘渣是200g,10萬人就是20噸,這都能堆成山了。
聖甲蟲要是看到會樂死,但對於帶兵打仗的將領來說,殘渣處理不好會存在兩大隱患。
首先就是衛生問題,殘渣是五谷輪回之物,極易引發蟲蟲騷動,只要一個士兵得了傳染病,稍有不慎就會團滅。
其次是戰略問題,古代帶兵經常虛報人數,一般都會高出四五倍,比如赤壁之戰曹操的20萬大軍吹成80萬,隋煬帝入侵高句麗,50萬大軍吹成200萬。
如果不能合理解決上廁所的問題,讓士兵肆意播種,敵方偵察兵根據坑洞情況就能推測出己方情況,是否虛報人數一眼就會被識破,對己方非常不利。
因此在古代,如果殘渣處理不當,會引發很嚴重的後果,咱們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早在東周時期,『戰地廁所』就已經被發明,《墨子·備城門》中記載:『五十步一廁,與下同圂』
這個設計充滿環保理念,城墻上間隔五十步修建一個廁所,人在上層排出身體中的殘渣,豬在下層解決產生的殘渣,打勝仗後大家會吃豬肉燉白菜慶祝,非常人性化。
唐朝的李靖在《衛公兵法》中明文規定:『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
簡單點說就是,部隊駐紮後,兩隊之間要挖出一個臨時廁所,其實就是一個大坑,供士兵解決內急,用完後會就地掩埋。
明朝的戚繼光對士兵上廁所也有嚴格的制度,白天進出廁所要申請,晚上在營地內解決,產生的殘渣需要及時清理幹凈,這對士兵的素質要求很高,戚家軍確實不簡單。
晚清名將曾國藩寫過一首順口溜:『一營隻開兩道門,門外驅逐閑雜人。
周圍挖些好茅廁,免得熱天臭氣熏』
好茅廁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遠離水源、遠離食物、距離軍營剛剛好,而且要建在下風口,否則一陣風刮過,士兵全都吐了。
除了掩埋,殘渣還會被過濾儲藏一年,然後加入砒霜和熔煉的液態金屬,制成一種劇毒液體,美其名曰『金汁』,在當時是有名的生化武器。
主要有三個用途,一是塗抹在箭上制成毒箭,中箭者輕則皮膚潰爛,重則直接領盒飯;二是作為守城利器,迎頭澆下,這酸爽想想就頭皮發麻,更有甚者會將『金汁』煮開……
俗話說人有三急,為了不在戰鬥時掉鏈子,軍隊會在戰鬥前減少食物和水分攝入,如果還是憋不住,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