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鬼在前文《春秋時期的很多歷史人物在史書裡為什麼都是『生卒年不詳』?
》中提到,春秋時期的很多諸侯國的史書都失傳了,隻有魯國史書留存至今,導致我們如今看到的春秋歷史都是以魯國為主視角的。
那麼在春秋各諸侯國的史書中,為什麼隻有魯國史書留存至今呢?
西周和春秋前中期,文化教育幾乎被貴族階層壟斷,書籍也是如此。
各諸侯國史官書寫和管理的史書在當時都不會對外公佈的,這也是春秋時期很多當權者會容忍史書中保留對其不利記載的原因之一。
除了史官手中的史書外,各個諸侯國的史書基本沒有備份,很容易丟失。
正因如此,一旦諸侯國被滅亡或者出現大規模動亂,其所藏的史書就會失傳並且幾乎沒有復原的可能。
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幾乎所有的諸侯國都發生了大規模動亂並且結局都是滅亡。
最後的勝利者秦國的結局也是項羽焚咸陽。
然而魯國的史書卻因為聖人出而得以保存。
孔子最大的歷史貢獻之一就是打破了貴族對於文化教育的壟斷,這其中也包括對史書的壟斷。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孔子返回魯國。
孔子此時已經明白自己從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將大部分精力用於修訂文獻,其中最重要的文獻就是魯國的史書——《春秋》。
孔子對《春秋》的修訂不僅僅是查缺補漏,而是將自己的思想也融入其中,一邊修訂一邊將《春秋》教授給弟子。
因此孔子修訂的《春秋》不僅僅是一部史書,還是儒家的《春秋經》。
到了戰國時期,《春秋》成為儒家的必修課,幾乎每位儒家弟子都有一部《春秋》。
儒家在孔子生前就發展為天下的『顯學』,儒家弟子成千上萬。
於是《春秋》就擁有了成千上萬的備份,以此逃過了秦始皇和項羽的文化浩劫。
在春秋各諸侯國的史書中,隻有魯國史書《春秋》留存至今,就是因為魯國出現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