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於江湖
一、鐘山風雨起蒼黃
1949年4月24日,一個好消息傳到了華野指揮部粟裕耳中。
這一天凌晨,華野七兵團35軍率先攻入了南京,並把『總統府』的『青天白日旗』扯下,升起了解放軍的紅旗。
這無疑是中國革命28年來、我軍建軍22年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遠在北平的主席聞訊後激情澎湃,揮筆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占領總統府
但是,一提到攻占『總統府』的35軍,有的部隊難免五味雜陳:因為35軍是由濟南戰役起義部隊96軍整編而來,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支『解放部隊』,而軍長吳化文還被冠以『五姓家奴』的外號。
不過僅僅5天以後,擔負南京衛戍任務的35軍就被24軍替換。
而粟裕將軍這一舉措,卻留下了一些爭議:是不是吳化文的人品引發爭議,或者是35軍作為『解放部隊』搶了兄弟部隊的頭功?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起義將軍吳化文和整編部隊35軍說起。
百萬雄師過大江
二、『五姓家奴』吳化文
歷史上備受爭議的吳化文,頭上至少有幾個標簽:
第一個標簽是『棄筆從戎』。
老吳祖籍山東掖縣,出生於安徽蒙城。
小時候讀過私塾和教會初中,但是16歲以後大概是受『讀書無用』論影響,棄筆從戎參加了馮玉祥的西北軍。
第二個標簽是『馮軍虎將』。
老吳在西北軍10年從大頭兵升至師參謀長、團長,沒有兩把刷子是很難做到的。
盡管不屬於西北軍『十三太保』之列,但老吳月曾被馮玉祥保送保定軍校進修。
第三個標簽是『見風使舵』。
老吳第一次跳槽是在『中原大戰』,6師師長張自忠手下叛逃被馮玉祥大加責難,求情的老吳也被牽連,於是『光棍不吃眼前虧』,投奔了一年前改換門庭的韓復榘。
第四個標簽是『抗日漢奸』。
老吳在韓復榘手下做到手槍旅旅長,韓復榘因『不戰而退』被槍斃後,又成了老蔣獨28旅旅長,在魯南消極抗日5年後,1943年1月投靠日軍,成了魯中的漢奸。
第五個標簽是『五姓家奴』。
抗戰勝利以後,老吳吃了老蔣的『回頭草』,駐守大汶口。
濟南戰役發起以後,老吳在我軍持續工作2年以後終於幡然悔悟,率領96軍2萬人在濟南戰場起義。
濟南戰役
三、大費周章的第五次『跳槽』
濟南戰役,是我軍解放時期第一次攻克有10萬守軍的大城市。
按照戰前預判,我軍傷亡約5萬人,其中犧牲1萬負傷4萬。
這5萬傷亡包括北線攻城部隊和南線打援部隊,其中許世友、王建安攻城傷亡3萬人,南線粟裕、譚震林打援傷亡2萬人。
但是預計為期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濟南戰役,僅用時8天就結束了。
由於徐州之敵沒有增援,攻城部隊陣亡2400人負傷2.4萬人。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沒有吳化文的起義,機場多堅持幾天敵軍援兵多空運幾個團,加上96軍的2萬人,攻克濟南我軍的傷亡還要大得多。
而由於吳化文『不見兔子不撒鷹』,起義從策劃到最終實施經歷了好幾年時間。
地球人都知道,私心很重的老蔣對待嫡系、雜牌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老吳沒料到雜牌軍沒油水也就罷了,可是連生存也很艱難。
於是找機會向自己第一份職業的『老板』馮玉祥將軍討主意。
馮玉祥和夫人李德全給他分析了天下大勢,還介紹他通過李濟深先生聯系周公。
隨後,老吳和魯南軍區敵工部取得聯系,也對部下騷擾百姓的行為加以約束。
但是,直到濟南四面楚歌的時候,瞻前顧後的老吳才在夫人枕邊風的催促下,最後下定決心拱手讓出濟南飛機場。
吳化文《左二》
四、紅旗插上總統府
吳化文的96軍戰場起義以後,被整編為華野第35軍。
整編以後,吳化文任軍長,副軍長楊友柏、參謀長於懷安也是老人。
為了部隊的延續性,35軍的師長、團長也盡量由96軍的軍官擔任。
但是,按照我軍政委制度的規定,整編後的35軍在各級機構都完善了政委、政治部主任和指導員,這一任務由何克希來完成。
為了盡快提升35軍的整體素質,何克希帶足了30套政工班子。
淮海戰役打響後,粟裕把35軍作為淮海戰役後期的預備隊使用,35軍雖然也到戰場體驗了一把大決戰的氛圍,卻沒有趕上最後的戰鬥。
大戰結束以後,35軍和魯中南縱隊合編為新的35軍。
在傳統文化裡,諸葛亮、關羽的『忠貞不二』才是臣武將的榜樣。
而像吳化文這樣的『墻頭草』自然不受兄弟部隊的待見,尤其是從鐵道遊擊隊發展而來的魯中南縱隊,對合編頗有意見。
關鍵時刻,陳老總出面做工作,吳化文痛哭流涕做了公開檢討,35軍的幾個山頭總算擰成了一股繩。
渡江戰役開始是隸屬於華野八兵團。
沒想到長江防線不堪一擊,隨後南京的守軍也不戰而退了。
原定攻取南京的二野四兵團還有幾天路程,粟裕轉令35軍找船渡江占領南京。
於是,占領總統府的歷史性時刻就落在了35軍104師312團3營頭上,而這支鐵軍的前身就是微山湖的鐵道遊擊隊。
所以,占領南京『總統府』的35軍部隊,和起義時的96軍關系不大。
吳化文部隊資料照
五、96軍蛻變成35軍的經驗
擔任南京衛戍任務5天以後,粟裕急令24軍替換35軍。
其實,這並不是粟裕不信任35軍,也並非歧視『解放戰士』。
實際上,此時的35軍早已經不是昔日的96軍。
因為,完善政委制度、執行『即俘即補』政策的35軍,已經實現了完美的蛻變。
調走35軍,隻是因為歸建第七兵團,繼續南線大追殲的任務。
粟裕此前唯一擔心的事情,也不過是怕35軍進入南京城違反入城政策和紀律。
但是,在何克希政委和政工人員努力下,這一隱患並沒有發生。
昔日96軍為什麼會在短短半年時間,就發生了這樣巨大的變化?
一方面,此時的35軍不但政委、副師長、副團長、政治部主任、教導員和指導員都是我軍優秀的幹部,就連三分之二的戰士也都是魯中南縱隊等老區的解放軍戰士,占35軍全軍的大多數。
另一方面,通過『即俘即補』華麗轉身的解放戰士,在解放戰爭初期就備受重視,像中野的解放戰士王克勤擔任機槍排長後,成為我軍的學習標兵。
而在1948年7月的睢杞戰役,開國上將鐘期光創造性地把『火線擴軍』提升了一個高度,形成了『即俘即補』政策。
開國上將鐘期光
三大戰役前,我軍已經從120多萬人發展到280多萬人,其中解放戰士占比20%到30%。
隨著京滬杭戰役的結束,我軍擴大到400萬人。
而在三年解放戰爭共傷亡143萬殲敵569萬其中俘虜415萬。
俘虜的415萬人有280萬改造成了解放戰士,轉化率67%。
此時各縱隊解放戰士占比達70%到80%,換一句話說,像吳化文和35軍這樣的解放部隊已經占大多數,完全沒有歧視的理由和必要。
古人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或許,這才是我軍越打越大、一統天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