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摧枯拉朽,南下卻耗時70多年,為啥出現這種情況?《網路歷史》

在冷兵器時代,蒙古騎兵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確實是震古爍今的存在,但不至於強到瞪誰誰懷孕、打誰誰下跪的地步。

蒙古崛起於東亞草原,在隨後的擴張中,對西方面確實做到了遇神殺神。

特別是1219——1221年西征花刺子模一役,這個疆域遼闊、擁兵四十萬的中亞強國表現得就像紙糊的,三年之間,以兇悍形象示人的伊斯蘭帝國遭遇了滅頂之災,數以百萬計的軍民如同螻蟻般被屠殺,從此整個中亞聞蒙古而色變。

公元1223年,俄羅斯與欽察部落8萬聯軍在迦勒迦河迎戰3萬蒙古騎兵,前者遭遇恥辱性完敗:九成士兵戰死、六王七十侯殞命,其他城邦聞訊、肝膽俱裂,嚇得大開城門、隻等蒙古軍隊一來就投降。

但在對南方向,蒙古軍隊則遭遇了最為強韌的敵人,經歷了最為頑強的抵抗,也付出了最為艱辛的努力。

自從公元1206年繼承漢位後,成吉思汗像歷史上的草原霸主一樣,對中原地區可謂牽腸掛肚。

而當時在這個方向,蒙古的對手有三:西夏、金國、南宋,三者加起來正好是傳統中原王朝的疆域。

但即使中原一分為三,對於蒙古而言也稱得上是硬骨頭。

自公元1205年大規模對西夏用兵起,蒙古經歷5代帝王、耗時74年,才在公元1279年實現了統一中原的目標。

相對於其他戰線的摧枯拉朽,這一過程不可謂不艱辛。

縱觀蒙古對南用兵總過程,思路極為清晰:先占黃河以北、再取黃河南岸,最後兵指江南。

公元1210年,在成吉思汗的兇猛進攻下,西夏不得不獻女求和,同意附蒙攻金,年年納貢。

下一年,成吉思汗揮師伐金。

當時的金朝已經腐朽不堪,加上替他們守長城的汪古族投降了蒙古人,導致金軍猝不及防,野狐嶺——澮河堡戰役,金軍40萬主力大潰敗,中都《燕京》被圍困。

但由於城堅壁厚,蒙軍不久撤退。

下一年,成吉思汗卷土重來,金朝在黃河以北全線失利,形勢岌岌可危。

公元1213年金宣宗即位後主動求和,下一年和議達成,這也側面證明,當時的蒙古並未攻克金朝河北重鎮的決心。

但在隨後,金宣宗遷都汴京,成吉思汗以此為借口《議和了還南遷,有損互信》南下,攻陷了無重兵防守的中都。

此時蒙古基本占領河北地區,取代金朝成為東亞老大;但隨後蒙軍集中精力西征,讓完顏氏得以暫時茍延,積蓄力量固守河南地區,並試圖收復河北。

一直到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終於發動了大規模的滅夏之戰。

在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在行軍途中,但蒙軍秘不發喪,下一年,西夏滅亡。

公元1229年,窩闊臺發兵攻金,初期一度失利。

1231年,蒙古軍分兵三路,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在三峰山擊敗金軍精銳,蒙軍成功合圍汴京。

但面對堅實汴京城,蒙軍猛攻16晝夜仍毫無辦法,隻好退兵議和。

也許是這一結果誤導了金國,隨後他們殺害了蒙古使者,招致對方再度來襲。

1232年底,汴京彈盡糧絕,金哀宗出逃蔡州,但已經無力回天。

隨後蒙、宋聯合攻金,234年蔡州城破,金朝滅亡。

100多年前,北宋聯金攻遼、招致靖康之恥;現如今,南宋聯蒙滅金,再度自毀屏障。

金亡後,南宋不僅不可能收復故土,反而要面對一個更可怕的敵人。

1234年金朝滅亡後,趙范、趙葵、全子才等人提議守河據關、收復三京,以扼制蒙古軍隊南下。

六月,南宋軍隊北伐,成功收復了汴京、洛陽,但卻無力防守,蒙軍乘機攻宋。

不過,那時的窩闊臺正分兵西征,並未集中精力南下。

公元1241年,窩闊臺死,蒙古內部爭權,直到公元1246年貴由才繼承汗位;隨後的蒙古貴族內部並不和諧,又過了3年,貴由病死。

因此這段時期的南宋,大體上得到了喘息期,宋理宗甚至發起了『端平更化』改革。

公元1251年,蒙哥繼承蒙古汗位,命令弟弟忽必烈專制漠南事務,滅宋被列入了蒙軍的日程。

鑒於南宋有江河之險、水師之利,蒙軍像當初對付金朝一樣,采取了大迂回戰略。

公元1253年,忽必烈經吐蕃滅大理,留下兀良合臺鎮守;

1258年,蒙軍兵分三路、大舉南宋,蒙哥親自率軍入蜀、包圍合州,忽必烈南下攻鄂州,兀良合臺北上、試圖與忽必烈合擊。

然而,蒙哥進攻合州屢屢受挫,並在1259年突然死去《有說病死,也有人說是受傷而死》。

勢頭正猛的忽必烈急於返回爭奪漢位,便接受了南宋議和的請求。

下一年,忽必烈成為大蒙古國皇帝,隨後一段時期,他集中精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並未急於和南宋交戰,甚至偏向議和。

但南宋這邊卻偏偏出了問題,賈似道獨專朝政,還多次扣押忽必烈派來議和的使者。

更為嚴峻的是,因與賈似道不和,宋將劉整投降了蒙古,並且建議忽必烈集中攻打南宋的命脈——襄陽。

公元1267年,蒙軍將襄陽團團圍住,整整歷時6年才攻下這一重鎮,從此蒙軍得以順漢江而下、直入長江,南宋的天險不復存在。

1276年,臨安城陷,南宋殘餘南撤;1279年,在張宏范進攻下,陸秀夫背負幼主跳海,南宋滅亡。

綜上可知,相對於西征,蒙軍南下之所以更為艱難,實際上是主客觀條件的真實反映。

其一,無論西夏、金朝還是南宋,都是系統的中央集權帝國,經濟實力雄厚、人口眾多、資源調動能力強大;

其二,如一些史學家所言,『中國疆境遼闊,到處崇山大水。

天然的形勢,既極壯偉,又富變化。

而且列城相望,百裡之間,必有一城』,特別是自黃河以南,崇山峻嶺、水網密集,蒙古騎兵的威力大打折扣,反倒是金、宋可以依靠堅固的城墻與蒙軍掰掰手腕。

由於以上兩大因素,即使蒙軍橫行歐亞,即使金、宋早已腐敗不堪,但蒙古一統中原也絕非易事。

特別是面對南宋,即使忽必烈吸收了黃河流域的人力、制度與資源,但若不是劉整等大量南宋將領投降,蒙軍滅宋恐怕還需更多時日。

所以人們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