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渤海國《698—926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由靺鞨粟末部聯合其他靺鞨諸部和部分高句麗部所建。
其范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
『海東盛國』 渤海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溫庭筠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歷史上中國文明的導航燈塔, 光度發射最強力時期乃唐朝。
大唐帝國周圍所有國家, 環繞如眾星拱月, 無例外或多或少受入唐朝文物, 受唐朝文化波及, 北方的契丹、奚、突厥, 西方的高昌、吐谷渾、吐蕃, 南方的南詔等, 都是。
特別關於今日非中國領土的朝鮮半島新羅與海東島國日本, 以及今日中國領土上, 分據東北、西北方位, 建國時間卻非同時而系約略銜接, 國家成員也各別歸屬中華民族兩大分支滿族《靺鞨》、藏族《黨項》 的渤海與西夏。
位於中國東北地方而種族系譜系今日滿族前身的渤海國, 其興起與受漢族中國文化孕育, 從脫卻蒙昧到文明化, 又代表了種族自身的歷史意義。
便是:純粹通古斯族國家的最早登場。
通古斯種族以貊人《夫餘》 系抬頭開啟其歷史活躍舞臺面, 待此系統各國紛紛文明化, 貊人名詞也於高句麗並合運動中消失之際, 純粹通古斯的肅慎系, 接力式自高句麗背後的中國東北域內動向活潑化。
過程中, 『肅慎』 種族稱謂也在漢族中國文獻中累經轉換而至『靺鞨』 階段, 渤海便是此系統種族所建設的第一個國家。
待渤海國滅亡, 舊領內靺鞨系另二支後裔的女真人, 又概括以及替換了『靺鞨』 之名, 建設金朝。
金朝滅亡, 續有女真族中原系文化後進的一支滿洲人, 發達為清朝的建設者, 『滿洲』 乃成立其歷史上肅慎———靺鞨系通古斯種族的總結名詞。
東北地區通古斯人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肅慎』 所指對象, 近似模糊的抽象概念, 諸朝代正史中, 《後漢書》東夷傳『挹婁, 古肅慎之國也』、《晉書》東夷傳『肅慎氏, 一名挹婁』, 仍都是同一意味。
須種族名詞轉變為《魏書》中的『勿吉』, 才初見其實體。
『勿吉』 再轉變同音異字的『靺鞨』, 則自《隋書》東夷傳靺鞨條始, 所記已是六世紀過渡到七世紀時之事。
記錄事跡續自七世紀向八世紀與其以後推移的《唐書》與《新唐書》, 又各各區別『靺鞨』 與『渤海靺鞨』 、『黑水靺鞨』 與『渤海』 兩條, 『渤海』 開始由『靺鞨』 分出而獨立記事。
《唐書》《新唐書》靺鞨、渤海並列的兩篇傳記對照, 由極度未開化向文明升進, 印象頗為明晰。
其記錄靺鞨原始生活種種之事, 與《魏書》勿吉傳、《隋書》靺鞨傳記載無異, 後兩書尤其幾乎文字全同, 僅『勿吉』、『靺鞨』 稱謂之別, 內容:
『國有大水, 闊三裡餘, 名速末水。
其地卑《下》 濕, 築城穴居, 屋形似塚, 開口於上, 以梯出入。
其國無牛, 有車、馬, 佃則偶耕, 車則步推。
有粟及麥穄, 菜則有葵。
……多豬無羊。
嚼米醞酒, 飲能至醉。
婦人則佈裙, 男子豬犬皮裘。
……善射獵, 弓長三尺, 箭長尺二寸, 以石為鏃。
常七、八月造毒藥傅箭鏃, 射禽獸, 中者便死』 《 《魏書》勿吉傳》。
可指示自五世紀後半以迄八世紀前半渤海國脫穎, 前後約三個世紀間低度文化停滯同一基準。
《唐書》傳記以靺鞨、渤海靺鞨為各別的篇名, 固明示渤海淵源,《新唐書》渤海、黑水靺鞨篇名, 則是九世紀前半渤海遂行靺鞨七部大統合,擺脫『靺鞨』 名詞所附著落後意味而雄飛, 惟殘餘最遠方黑水靺鞨續留低水平文化境界的結局說明。
高句麗控制東北方向要道,中國花數百年才征服之
高句麗是存在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與公元十世紀建立的高麗《又稱王氏高麗》並無繼承關系。
渤海國的高句麗要素與立國得原高句麗人協力參加為誠然, 與靺鞨人間主從關系卻須辨明。
668年《唐高宗顯慶元年》 高句麗滅亡, 被征服的高句麗人數萬,以及與之同盟反抗, 白山部為主的一部分靺鞨人, 被強制移住營州《今遼寧省朝陽》 集中監督。
原服屬高句麗的另一支粟末部靺鞨人首領, 也『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 築城郭以居, 高《句》 麗逋殘稍歸之』 。
《唐書》同一傳記則謂『高麗既滅, 祚榮率家屬徙居營州』》。
696年《則天武後萬歲通天元年》, 太宗時代以來歸順唐朝已約半個世紀的東方遊牧民族契丹, 其領袖李盡忠《松漠府都督》 受監臨者營州都督壓制而激發反亂, 東北境域一時大波動, 靺鞨諸族聯合降服的高句麗人,趁機叛離。
唐軍追擊下, 大祚榮的鞨—麗混合部隊脫出成功, 逃亡東方。
契丹人亂事經過一年餘雖仍平定, 大祚榮已以松花江上流輝發河流域與長白山北麓方面為根據地, 樹立獨立的政治支配, 國名『震國』, 時為則天聖歷元年《698 年》。
玄宗先天中《 即改元的開元元年,713年》, 遣使 拜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 以所統為忽汗州, 領忽汗州都督。
自是始去靺鞨號, 專稱渤海』。
719年大祚榮之歿, 長子大武藝襲位, 自唐朝受封仍是郡王, 正式由唐朝冊封『渤海國王』, 須『渤海』 之名賦有約半個世紀後, 第三代大欽茂的時代。
《新唐書》所謂: 『寶應元年《762 年, 肅宗末代宗嗣位年》,詔以渤海為國, 欽茂王之, 進檢校太尉』, 自此以來, 才是名實相符的渤海國。
雄志建設高句麗模式強盛國家果爾實現, 版圖南半部便是原高句麗北半部的渤海國, 自初代高王大祚榮以下, 子孫傳世十五代。
開國較以高句麗滅亡而意識上朝鮮半島政治歸新羅統一《668 年》, 遲過三十年, 又較新羅亡於王氏高麗朝《935 年》 早九年, 而926年《五代後唐明宗天成元年》 被新完成統一的契丹並滅, 229年國祚, 存續至907年唐朝分解為五代十國的第二十年。
全歷史兩度國勢興隆高潮期, 第一次系第二代武王大武藝與第三代文王大欽茂的時代, 特別於大欽茂長達五七年的治世, 國內制度整備, 中央集權強化, 國都也自祖父大祚榮興起時長白山北面舊都《後日的中京》, 移向東北方牡丹江流域的上京, 晚年再遷近日本海岸的東京。
其死後約三十年間, 王位繼承內紛導致統禦力衰退《但國都於此期間仍遷回上京,以迄亡國》。
名將薛仁貴在攻滅高句麗戰爭中建立殊勛
九世紀前半由旁系入繼王位的中興之主第十代宣王大仁秀, 推動渤海國勢再登高峰, 開國以來步步發達的國家制度於其治世而完備, 文化最盛期與最大國力伸展期都系此際,《新唐書》稱『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 開大境宇』, 史料中『其地南距渤海, 北、東際於海《北方所指『海』 實系今日黑龍江》, 西抵室韋, 南北袤二千裡, 東西千裡』 ,向與渤海存在敵對關系的北方黑水靺鞨, 便須此王時代始解除壓迫, 被收入渤海勢力之下。
於對外關系主對象的唐朝, 締結宗主—屬國關系以來, 始終以恭順態度爭取唐朝信任為主旨, 僅見的較嚴重不愉快事件發生於第二代大武藝時代。
唐朝懷柔渤海, 編其地入羈縻府州系統為忽汗州以後, 也扶植通過安東都護府要求內附的黑水靺鞨, 玄宗開元十年《722 年》 於其最大部落置黑水府《比定相當於今日黑龍江省依蘭《三姓》 縣治》, 授其酋長為都督、剌史, 與渤海的羈縻府州體制中位置同格。
渤海疑懼唐朝扶植新羅, 從腹背兩面夾擊滅亡百濟、高句麗的前例重演, 不利於渤海, 因而君臣之禮仍修, 卻也曾從海上侵寇山東半島登州, 以及唐朝懲誡性用兵, 但迅即回復關系正常化。
次代其子大欽茂之世, 統計遣使長安朝獻五十餘次, 幾乎平均每年一次, 宣王大仁秀且創在位十二年而朝獻二十二次紀錄, 渤海的唐期向慕與關系親密不難想見。
溫庭筠送在唐朝留學的渤海王子歸國
渤海國以其前身粟末靺鞨從屬高句麗的淵源, 所以高句麗文化系其立國基底, 《唐書》所謂『風俗與高麗及契丹同; 頗有文字及書記』, 而高句麗卻又自中國文化間育成。
渤海建國, 可能便以參加的高句麗人中多中國式教養出身, 乃影響渤海堅定其恭謹與當時世界性先進國唐朝鍥而不舍交通的精神, 以及較高句麗尤為徹底熱心攝取唐朝文化態度。
《新唐書》對大仁秀以來, 渤海國因是而登高級文明之域的特筆大書:
『初, 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 習識古今制度, 至是遂為海東盛國』, 堪謂由衷尊重的褒詞。
同書詳載其孜孜受入唐朝文化又大體均大仁秀時代整理統一的官制、秩制、服制等, 中央三省《宣詔、中臺、政堂=唐制門下、中書、尚書》、六司《政堂省系統=唐制尚書省六部》, 以及臺、監、寺、衛府制度。
地方則區劃五京、一五府《含五京》、六二州, 全行蹈襲唐制的直輸入。
大仁秀的最盛期渤海國領域, 西與大抵沿長大鐵路與其以西, 以沈陽、開原、長春、農安, 以至哈爾濱的一線為限界, 東有蘇聯沿海州而面臨日本海,南方包有朝鮮半島北部, 平安道一部分咸鏡道大部分《推定以咸鏡南道的龍興江為界江。
南鄰新羅, 所謂泥河》, 北因黑水靺鞨的服屬而含松花江、黑龍江方面之地。
五京分佈形勢均在南部領土, 首都上京龍泉府, 於五京中位置最為偏北, 當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寧古塔》 治下東京城現存遺址。
姓名全然中國式, 與漢人無異。
所擬作漢姓, 王家『大』 氏, 其餘高、張、楊、竇、馬、李、賀、木、公、辛、申、節、裴、平、列、省、文、梁、任、馬、黃、衛、賈、燕、夏、吳等, 共二十八氏。
首都為中心的渤海文化, 也純粹中國式教養, 漢字、漢文直接移殖為自國文字, 知識人學習中國詩文, 詞藻的豐美, 可比肩唐人。
上京遺址等渤海國現址雖無文章遺留, 但致日本國書的內容文字, 以及歷次赴日使節與日本平安朝文人間詩賦應酬的有關記錄, 仍多保存於日本史書與漢文詩文集。
日本史學界且指出, 便以如此翰墨交往, 而得刺激日本文運加大展開, 渤海文人的教養程度堪以察知。
日本史學界的另一類說詞又是: 日本—新羅—渤海之間, 競賽式吸收唐朝文化, 於唐朝文化光被之下, 三國正如同一學校的同班同學。
而十世紀初大唐世界帝國瓦解, 震幅廣及全東亞, 同受影響的三個同班同學間, 最早追隨唐朝步上覆亡命運的, 則是渤海。
10世紀初,契丹人即攻陷了渤海控制的遼東;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渤海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