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風
有一種說法,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不是蒙古人開創的元朝,而是唐朝。
更有意思的事,這個極限疆域不是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打造的,而是被後世選擇性忽視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龍朔年間,唐朝疆域版圖東到朝鮮半島,西至咸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臨越南橫山,國土面積達到一千二百三十七萬平方公裡。
唐朝疆域圖
除此之外,唐朝還達成了一個後世中原王朝《滿清除外,個人認為滿清不是一個純粹的中原王朝,而是類似於遼的一個復合制王朝》難以企及的目標:碾壓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實現對草原的實際控制。
這一點即便是尚武值拉滿的漢朝也未曾達到,哪怕漢朝有著衛青、霍去病這樣千年難遇的優秀將帥。
能夠達成這一目標,唐朝實行的府兵制居功甚偉。
這種由西魏時的一代人傑宇文泰開創的兵制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有效、最具威力的兵役制度,沒有之一。
更重要的是,這種制度有一種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它有效地解決了軍事開支和財政開支之間的矛盾。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騎兵俑,原型應該是東宮六率士兵,他們和十二衛一樣以府兵為主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古代戰爭雖然沒有大炮這樣的吞金獸,但保持一定規模的軍隊也會消耗大量的資源。
畢竟軍隊要求足夠的給養,這需要政府巨量財政支出才能維持。
一旦開支過於巨大,整個王朝都會陷入危機。
尤其是在王朝中後期,這種情況尤為嚴重,宋朝和明朝就是這樣被拖垮的。
相比而言,府兵制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兵農合一,消耗較少。
府兵是從均田戶擇優選拔充任,從國家獲得土地作為經濟保障,但需要自備相當數量的武器裝備。
戰時為兵,平時為民,非戰時國家基本不需要消耗什麼,極大減少財政開支。
唐朝騎兵
這樣的兵役制度可以說是封建時代最為理想的兵役制度,可最終還是走向消亡。
天寶八載《公元749年》,折沖府調用府兵的魚符停用,府兵制正式瓦解。
數年之後,扭轉唐朝國勢的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
從貞觀時期橫掃四海的輝煌,到天寶年間的黯然退場,府兵的興衰幾乎是唐王朝命運的寫照。
而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
原因很復雜,下面這幾點最為重要。
全副武裝的唐朝禁軍和皇帝
首先是制度的破壞。
唐初,府兵除了對外作戰之外,還有輪番到京師宿衛的任務,稱之為『上番』。
根據折沖府距離京師的遠近給番:一百裡外,五個月輪到直番上宿衛一個月,稱為五番;五百裡外,七個月輪到直番上宿衛一個月,稱為七番;一千裡外,八個月輪到直番上宿衛一個月,稱八番;超過兩千裡的,十八個月輪到直番上宿衛兩個月,成為九番……無論宿衛一個月或兩個月,都指宿衛的實際日期,不包括往返時間。
雖然上京宿衛加上往返路程需要的時間不少,但總體上還能承受。
但從高宗在位後期,輪番上直的制度被破壞,唐政府開始不根據定章讓他們上直,『番兵更代,多不以時』。
這嚴重影響了府兵家庭的農業生產,原因很簡單,能夠勝任府兵職責的都是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男子,農業時代的生產力擔當。
唐代鎧甲示意圖
經濟條件惡化的同時,府兵的晉升機制被破壞。
原本進京上番宿衛的府兵可以看做是禁衛軍,被稱為侍官,社會地位頗高。
隨著唐朝社會趨於穩定,原本禁軍十二衛將軍不再是久經沙場的宿將,而是一些無能的外戚或者歸唐的蕃將。
十二衛衛府的僚佐,也成為了權貴子弟進身的渠道。
這些家夥把直番的衛士當做奴仆一樣看待。
府兵的地位一落千丈,在都城長安『侍官』甚至成為罵人的話。
這種狀態下,願意充當府兵的人越來越少,府兵的素質不斷下降,府兵的戰鬥力也隨之下滑。
安祿山
府兵制瓦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唐王朝對外戰爭的長期化。
西魏創立府兵制的時候,疆域狹小,府兵作戰的范圍和時間都相對有限,對生活的影響有限。
到了貞觀年間,作戰范圍隨著唐王朝疆域的擴大而拓展,但時間相對較短:『出征多不逾時,遠不經歲,而能克捷』。
這種狀態下府兵的負擔還不算太重。
隨著邊境線的延伸,軍事任務呈現長期化的趨勢,需要大量兵力駐守。
這些邊防軍人中雖然大多數是臨時征募的,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府兵。
這讓府兵不得不面對幾乎無窮無盡的兵役負擔。
尤其是當吐蕃興起後,雙方的對峙與較量呈現常態化的趨勢。
為了防備吐蕃部族的入侵,唐朝不得不在今青海、甘肅一帶屯駐大軍。
包括府兵在內的唐軍長期駐守,難免造成『師老兵疲』的不利狀態。
後世畫作中吐蕃軍人,裝備精良的他們是唐軍最大的對手
更恐怖的是,府兵還要面對戰敗的惡果。
670年,大唐名將薛仁貴奉命進攻吐蕃,卻在大非川慘敗,死者十餘萬《史籍記載,具體數字不詳》。
八年後的儀鳳三年,劉審禮、黑齒常之率領的十八萬唐軍,再次敗於吐蕃之手。
696年,唐與契丹交戰,唐軍士卒戰死者達數萬之多。
次年,唐軍又在與契丹的戰爭損失慘重,十七萬大軍傷亡殆盡……這幾次戰役中,統軍大將都來自禁軍十二衛中,麾下士卒大部分都是府兵。
就算是勝利,貞觀年間豐厚的封賞也逐漸消失。
因為長期的戰爭,獲得軍功的將士不在少數,與之綁定的勛田逐漸減少甚至徹底消失。
有功將士的經濟利益無法保障的同時,政治地位也是一落千丈、早在隋文帝時期,府兵及其家庭的戶籍就已經歸地方政府管轄,全家免除賦稅徭役的權力也隨之喪失。
隻有府兵本人不承擔這些,家人和普通民戶的差別消失。
更坑的是地方政府為了確保收入,往往隱匿陣亡、失蹤士兵的信息,以致出現了身死租調存的詭異現象。
唐朝步兵
府兵大量傷亡,餘下的府兵承擔的宿衛、征戰等責任就會隨之增長。
一旦無法承受,逃亡成了必然選項,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以上都是客觀原因,而均田制的瓦解更是府兵制度致命一擊。
原本均田制下,普通家庭可以從國家獲得永業、口分兩種不同性質的田地。
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土地兼並的加劇,國家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沒有足夠的田地可供分配。
這種情況對於一般人家還能接受,但對於府兵家庭是無法承受的!因為他們需要自備戰馬、橫刀等武器裝備,開支本就比普通家庭多很多。
即便是免除了部分租庸調,也無法彌補。
更何況他們還要長期出征在外,死傷難免。
所以從唐高宗晚年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府兵戶的經濟就頗有江河日下的趨勢。
唐朝士兵
科舉制的完善也讓普通家庭的孩子多了一條晉身之路,不必去戰場也能步入仕途。
即便不能靠文筆取勝,參加武舉也可以。
大名鼎鼎的郭子儀就是以武舉進入軍旅,從基層軍官做起,成就赫赫威名的。
多種作用下,府兵制瓦解,募兵制成為主流。
隨之而來的就是,唐初內重外輕的局面瓦解,中央手中沒有了可以壓制邊鎮的武裝力量。
這給後來的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