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戶力平
近日,經過近四年的修繕,位於香山腳下的團城演武廳正式對外開放。
團城內七處建築空間作為展廳,呈現『志喻金湯——健銳營歷史文化展』,近百件展品帶觀眾領略清代『特種部隊』的前世今生。
團城演武廳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北京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臺、碉樓、校場於一體的武備建築群,風格獨特,歷經270餘年,依然巍峨矗立,雄風猶在,展示著傳統武備建築的風采。
團城演武廳舊照
香山健銳營:雲梯攻城『特種部隊』
團城演武廳亦稱健銳營演武廳,而健銳營之所置,與清代乾隆年間大小金川之役有關。
據《香山寺廟與旗營》記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川大渡河上遊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劫奪小金川土司澤旺,由此挑起部落之間事端,經清政府幹預後釋還。
次年,即乾隆十二年《1747年》,莎羅奔又攻明正土司等地,並擁兵自重,阻斷了中原地區與藏羌地區的貿易往來,清廷屢次警告均無效果,乾隆皇帝遂發兵赴川平定。
但叛兵憑借當地高大的碉樓頑強抵抗,令清軍束手無策,傷亡慘重,戰事久拖未決。
乾隆皇帝下令按照雲梯攻城的戰術,在香山腳下修建碉樓,演練攻碉之術。
經過幾個月的訓練,雲梯兵便掌握了攻碉戰術。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派大學士傅恒率領這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再赴金川。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傅恒親自督師攻下金川險碉數座的奏報遞達京城。
金川土司莎羅奔等因久戰乏力,畏死乞降,叛亂終被平定。
雲梯兵凱旋回京後,乾隆皇帝有感於這支部隊的驍勇,將其命名為『健銳雲梯營』,也稱『飛虎健銳雲梯營』,簡稱『健銳營』,駐紮在香山腳下,分左右二翼,各設翼領1人,並選王公大臣兼任總統,常日駐靜宜園《今香山公園》擔任守備。
健銳營左右翼各設八旗軍營四座,左翼四旗沿靜宜園北側西向東方向,分別為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右翼四旗沿靜宜園東側北向南方向,分別為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
每座旗營的圍墻依地形而建,雖然一樣高,但由於地勢不同,故圍墻似蛇形蜿蜒而繞。
營墻用虎皮石砌成,下面外側為護墻溝《也稱護營溝》。
旗營建有營門樓,為軍士及家屬出入的地方,門樓為歇山頂,門樓形式不一。
每旗都設有檔子房,地點都建在本旗較為中心的部位,分參領辦公處、俸餉處、派差處、倉庫、筆帖行文處等,主要負責存放營中公文、旗案和發放俸米、俸銀及管理軍事訓練等事務。
各旗建有碉樓若幹座,其形狀呈下大上小之勢,均系虎皮石拌灰泥砌成,其基礎用三合土夯實,整體建築顯得十分堅固。
碉樓分兩種類型:一種為實心碉樓《俗稱『死碉樓』》,不可攀爬;一種為空心碉樓《俗稱『活碉樓』》,一面開門,入門有石磴盤旋至頂,人可站在頂上遠望,可攻可守。
健銳營碉樓總數說法不一,即使同在清《欽定日下舊聞考》中,前後所記數量也不統一。
『郊炯』中稱『八旗印房四隅皆有碉樓一座,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
合之東四旗,西四旗各營碉樓,共計六十有七』而在『官署』中卻稱:『健銳營官兵營房在靜宜園之左右翼,共三千五百三十二捆,碉樓六十八所』
碉樓舊照
碉樓近照
健銳營的兵額曾幾次增加,初建時是由前鋒營與護軍營內選擇年壯勇健者1000人。
到光緒年間,規定滿蒙前鋒2000人,前鋒1000人,養育兵833人,另有其他兵額若幹人。
健銳營士兵平時在各自營區進行訓練,操練的項目主要有雲梯登城、鳥槍射擊、馬術、騎射、鞭刀等。
健銳營建立後,被視為清廷八旗勁旅中一支具有特種作戰性質的部隊,曾參與過多次戰事,且因作戰勇猛,屢建戰功,而受到嘉獎。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健銳營作為京畿守衛部隊的精銳之師參與京師保衛的戰鬥。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健銳營奉命進城增援守軍,官兵在地安門與攻城的日軍展開激戰,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聯軍的推進,這也是健銳營最後一次執行戰鬥任務。
團城演武廳:訓練與受閱之所
團城演武廳地處健銳營右翼旗營東側,這一帶北面、西北環山,南部、東南地勢平坦,視野開闊。
團城與演武廳實為兩部分建築,團城置北,演武廳依南,同處於整組建築的中軸線上。
團城又稱『看城』,俗稱『鴨蛋城』,為平面橢圓形城堡建築,東西直徑51.2米,南北直徑40米。
城墻為青色大城磚砌築,高11米、寬5米、周長僅190米,圍成一個1800平方米的圓形空場。
城的南北各有拱形門洞出入,南門上懸『威宣壁壘』石額,北門上懸『志喻金湯』石額,皆為乾隆皇帝禦題。
團城北門
團城建有南北城樓,南城樓面寬五間,北城樓三間,皆四周圍廊,重簷綠琉璃瓦剪邊歇山頂。
東、西城垣各有一條馬道通達城頂。
團城的主要作用,一是作為皇帝閱武之用,皇帝登馬道上城,在城上觀看遠處健銳營士兵演武。
其次是保護皇帝安全,皇帝來演武場閱武,如遇到安全威脅則將團城南北兩個城門關閉,高大的團城是安全的堡壘,可抵禦外敵。
演武廳北依團城,坐北朝南,面寬五間,寬21米,進深二間,深10米,兩側有廊,前三間出軒,單簷歇山頂,黃琉璃筒瓦,綠琉璃瓦剪邊。
廳內設皇帝寶座,兩側懸掛乾隆皇帝禦書的對聯:『選士勵無前遠宣偉績,練軍垂有久永視成規』。
演武廳兩側是東朝房和西朝房,均面闊五間,是大臣陪同皇帝檢閱健銳營操練的地方。
團城演武廳建築群另一部分建築為健銳營士兵操練場所,有西城樓門、校場及放馬黃城。
西城樓門位於演武廳西南,用西山毛石所築,因立面呈梯子狀,又稱梯子樓,是健銳營八旗會操指揮官操演士兵的號令臺,面寬24米,高4.2米,正中為一橫券門洞,兩側有臺階通達頂部。
校場在演武廳南面,場面寬闊而平坦,健銳營數千將士在此會操,演練馬步射箭等技藝。
校場東南側為放馬黃城《今已無存》,由一段弧形的城墻和7座碉樓組成,城墻上有土城門5座,健銳營士兵接受檢閱時,騎兵列隊埋伏在放馬黃城內,待到令下,騎兵從城門飛馬而出,在演武場內進行各種騎射表演。
在演武廳西南部,有一座重簷歇山頂,黃瓦紅墻,四面開門的古建築,這就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健銳營的戰功而修建的禦制碑亭。
亭內豎立著一通四棱柱體式石碑,通高5.6米,四面雕二龍戲珠。
碑額篆書『禦制』二字,四面分別用滿、漢、蒙、藏文書撰寫碑文,記述了大小金川戰役和在西山建實勝寺並組建健銳營的經過。
在演武廳西南一公裡處,有一座主體建築為石質廳堂,名『來遠齋』,因與百餘株白皮松共處,俗稱『松堂』,實為團城演武廳附屬建築,是乾隆皇帝在團城演武廳閱兵休息時用膳、為征伐大小金川凱旋將士設宴慶功之地。
乾隆帝在此閱兵十餘次
健銳營作為特種部隊駐紮香山後,平時在各自營房訓練,定期到團城演武廳進行合練,並接受皇帝的檢閱。
有史料記載,自團城演武廳興建後,多位帝王到此閱兵。
其中乾隆皇帝19次《另說21次》,嘉慶皇帝15次,道光皇帝4次,咸豐皇帝1次。
乾隆皇帝閱兵次數最多,而閱兵之後,他多即興賦詩,鼓勵八旗將士,僅《日下舊聞考》就記載了禦制閱武詩多首。
其中,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閱兵後賦詩曰:『健銳練精旅,香山聚隊居。
知方素嘉爾,閱武便臨予。
所尚赳桓實,寧誇聲勢虛。
展伸佈行雁,偏伍列麗魚。
撫壯誠欣矣,問勞尚憫如。
藉茲成偉績,耆定可忘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閱兵後再次賦詩:『八旗子弟兵,健銳居此營。
聚處無他誘,勤操自致精。
一時看斫陣,異日待幹城。
亦已收明效,西師頗著名』清代畫師曾繪制《健銳營演武圖》,形象地描繪乾隆時健銳營士兵進行合練,接受檢閱的情景。
相比之下,道光帝、咸豐帝閱兵次數就要少得多。
據《清代兵事錄》記載: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道光帝奉皇太後禦演武廳,閱健銳營操。
道光十九年《1839年》九月,又禦演武廳,閱健銳營操。
咸豐二年《1852年》九月,咸豐帝禦演武廳閱健銳營操。
清末,隨著清王朝的衰敗,健銳營也日漸沒落。
八國聯軍焚毀西郊園林時,團城演武廳也遭到一定破壞。
1911年辛亥革命後,健銳營的大小營房相繼解散,在營房基址上逐漸形成村落。
而團城演武廳這座以閱武而盛名的皇家城池被荒廢於京畿。
民國初期,農林部中央農事試驗場在此招工開荒,治其荒蕪,增設西山果園,抗戰時期被日軍所占用,成為華北農事試驗場,昔日偌大的校場變成了農田。
1949年以後,團城演武廳由市農場局接管,其南北屬地成為西山農場的一部分,遍植果木。
1979年,團城演武廳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由北京市文物局接管。
2006年,健銳營演武廳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