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後,崇禎3個兒子跑哪去了?《網路歷史》

文/清歌向暖

崇禎

01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正式抵達北京城下,農民軍開始攻城。

三月十八日下午,一群太監打開了彰義門,投降,外城失陷。

三月十八日晚上,崇禎當即叫來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讓他們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各自逃命去。

又補一句:

『萬一僥幸逃得一命,不要忘了報父母之仇』

且說,太子朱慈烺出宮後,想先到外公周奎家躲一躲。

但周奎當時還沒起床,看門人不信來人是太子,死活不讓進。

《應該是周奎裝死,畢竟朱慈烺現在是個燙手山芋,他不敢接》

朱慈烺沒辦法,隻能暫時藏在身邊某太監的外宅裡。

當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消息傳來後,跟著朱慈烺的太監們心眼兒就開始活泛了:

萬一朱慈烺被農民軍搜出來或者是被人告發,自己這些人恐怕難逃一死;

如果獻出前朝太子,肯定還能得一筆大大的賞賜。

兩相權衡,朱慈烺就這樣被太監賣了。

朱慈烺也不是唯一一個被賣的皇子。

在李自成那裡,他見到了弟弟朱慈炯。

永王朱慈炤則不知所終。

李自成為了收攬明朝人心,對他們兄弟還可以,封朱慈烺為宋王,朱慈炯為宅安公。

計六奇《明季北略》『內臣獻太子』條載:

賊大索先帝、太子、二王,搜得太子、定王於內官外舍。

太子送劉宗敏收視,定王送李牟收視。

永王不知所在,賊封定王為宅安公。

內臣獻太子,自成留之西宮,封為宋王。

太子不為屈。

初,太子走詣周奎第,奎臥未起,叩門不得入,因走匿內官外舍,至是獻之。

自成命之跪,太子怒曰:『吾豈為若屈耶?

』自成曰:『汝父何在?

』曰:『死壽寧宮矣』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

』曰:『以誤用賊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曰:『何不速殺我?

』自成曰:『汝無罪,我豈妄殺?

』太子曰:『如是當聽我一言。

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以皇禮葬我父皇母後,三不可殺戮我百姓』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征吳三桂,吳襄《吳三桂的父親》以及朱慈烺和朱慈炯一同隨軍,被當成和吳三桂講價的籌碼。

但這幾位籌碼的價值並沒有很好體現出來,因為大順軍隨後在一片石戰役裡慘敗。

在大順軍著急忙慌撤退過程中,朱慈烺和朱慈炯接連失蹤,從此下落不明。

就此成為一樁千古疑案,並困擾了隨後的大清統治者很長時間。

02

幾個月後,有一位衣不蔽體的落魄少年,敲響了周奎家的大門。

『據說』,來人正是朱慈烺。

朱慈烺之所以再次造訪,是因為妹妹長平公主朱媺娖還住在周奎家。

周奎則一如既往,裝死。

最後還是周奎的侄子周鐸把朱慈烺讓了進來。

但周奎在和外孫吃了一頓飯之後,當即變臉,讓人把朱慈烺趕出了府門。

《周奎之所以敢收留長平公主,是上報了的,經由攝政王多爾袞同意的;

而朱慈烺明顯已經超綱,他不願冒這個險。》

朱慈烺流浪街頭,最終被清軍以『犯夜』《晚上宵禁之後在大街上亂跑》的罪名,逮進了刑部大牢。

刑部主事錢鳳覽審問,他萬萬沒想到,犯人竟然自稱是前朝太子!

這下事大了!

不過,這種真偽案子,一眼即明。

因為明朝剛滅亡,肯定有很多舊臣、太監,認識太子朱慈烺。

錢鳳覽叫來十幾個太監,一起來圍觀朱慈烺。

這些人都說是真太子。

前司禮監太監王德化還打了包票。

錢士馨《甲申傳信錄》載:

冬十一月,忽有男子貌似太子,同常侍投嘉定侯周奎府中。

曰:『皇太子也』。

周奎佯不能識,奎侄鐸以侍衛,引與公主見,公主抱頭大哭。

哭罷,奎飯之,舉家行君臣禮。

……

晚,奎令家人椎系之,逐之門外。

捕營健卒遂以犯夜擒去,明晨獻之刑部。

即會刑部山東司主事錢鳳覽勘其事,訊內侍舊臣真偽何如,內侍常共言此真太子也,舊司禮太監王德化亦言其真。

百姓觀者數千,皆應聲稱真太子。

03

不過,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第二輪訊問,錢鳳覽換了一批太監,就出現了新口供,都說這個『朱慈烺』是假的。

然後,雙方各執一詞,真假難辨。

是日送入殿中,廷勘之。

太子言宮中事頗同,歷詔之,內監多不言是。

有一楊姓內監在旁,太子曰:『此楊太監,嘗侍我,訊之可知』。

楊倉猝曰:『奴婢姓張,不姓楊。

先服侍者,非我也』。

……明日刑部復訊之,終不能決。

那最終的答案自然由多爾袞來拍板。

多爾袞的態度很幹脆:不管是真的假的,一概按假的處理!

原因無他:留著朱慈烺,雖然一時之間有收復前朝人心的作用,但難免有人會用『解救太子,光復漢人河山』的名義來鬧事。

一刀殺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嘛。

殺『太子』也是要顧忌輿論影響的。

把真的說成假的,不就沒有影響了?

於是——

多爾袞把周奎拉出來給自己站臺背書。

周奎心領神會,當即匯報:『這個『太子』根本不是我外孫,假的,所以之前我才會把他扔到街上去!』

多爾袞又下詔,把之前說朱慈烺是正牌太子的太監全殺了,還把審理真假太子案的朝臣也全部處死。

一輪血腥之後,朱慈烺就成了真的假貨。

在宣佈朱慈烺的身份是假的之後,多爾袞還表示:

『若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

其來告之人亦給優賞』

來一個,殺一個。

順治二年《1645年》年初,朱慈烺被清廷處斬。

周奎也沒什麼好下場。

多爾袞怕他嘴上沒把門的,在朱慈烺死後不久,也把他給『處理』了。

PS:

以我們後人的眼光來看,這位朱慈烺,應該是真的。

道理很簡單:

城頭變幻大王旗,早已不是大明的天下,承認自己的身份,必然死路一條;

如果是冒牌貨,根本沒必要堅持說自己是真的。

但他如此堅持,隻能說,他不失朱家人的風度,不失一位前朝太子的氣節。

04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當時不僅北京有太子,南京也冒出一位『太子』。

此時的南京,還在南明弘光朝廷的控制之下。

不過,他們對待『太子』的態度,和清廷出奇的一致。

已經登上帝位的朱由崧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找來內閣首輔馬士英:『《如果太子是真的》朕將何以自處?

馬士英心裡雪亮,為了自己的前途,這『太子』也必須是假的。

否則弘光小朝廷不就成了竊居帝位的亂臣賊子了嗎?

所以根本不管真假,直接咬死這『太子』就是假的。

以『煽亂朝綱,蠱惑人心』的罪名,下了南京刑部大獄。

不多時,一份審訊口供就出爐了。

此人供稱:

本名王之明,是萬歷朝一個駙馬的侄孫子。

一天,在街上閑逛的時候,聽人說自己和太子朱慈烺長得很像,就想了這麼個主意,到南京城裡騙一場富貴。

至此,朱由崧松了一口氣,即命人將審訊記錄公開,以正視聽。

卻不料寧南侯左良玉突然以『奉太子密詔,以清君側』的名義,順江東下,出兵進攻南京。

左良玉的算盤打的很響。

此時左部的駐地武昌是抗闖和抗清的第一前線,雖然左良玉手裡號稱『有精兵八十萬』,但那不過是哄小孩的把戲。

為了保存實力,左良玉隻能向南撤退,但沒有弘光朝廷的明確詔旨,擅自放棄武昌是要被視為亂臣賊子的。

所以,左良玉單方面宣佈南京的『太子』是真的,他從武昌撤退是正義之舉,是『救駕』。

不過左良玉剛走到九江時就病死了,部隊轉由其子左夢庚率領,繼續前進。

但左夢庚在經過廬州《今安徽合肥》時被靖南侯黃得功擊敗。

就在南明小朝廷自己打成一鍋粥的時候,豫親王多鐸率領的清軍來了。

朱由崧賴以保命的江北四鎮全盤瓦解。

高傑死於內訌;

劉澤清、劉良佐、左夢庚不放一槍一炮就豎了白旗;

黃得功則被清軍擊潰,兵敗身死;

朱由崧被俘。

05

清軍攻破南京城後,多鐸命人把關在牢裡的王之明接出來,畢恭畢敬地迎候著。

並對當時的南明降臣說:『這是真太子,你們之前認錯人了』

多鐸的想法很簡單——

江南地區心向大明的不在少數,浙、閩、粵三省還有大量明朝宗室。

把『太子』抬出來,無非是放出煙幕彈:『太子』跟我大清合作了,因此吃香的喝辣的,有他做榜樣,你們還不趕緊投降?

至於王之明是真是假,根本不重要。

瞎雞扯淡!你見過真太子嗎?

就敢說他是真的?

南明諸臣雖然心裡腹誹,但這時候多鐸才是南京城裡的老大,所以也不得不捏著鼻子去承認王之明是真太子。

不過,這樣施舍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

隨著東南地區的日漸穩定,多鐸露出了本來面目。

清順治三年《1646年》,朱由崧、王之明、以及一大批宗室子弟被押送北京,在菜市口手拉著手去見了崇禎。

經過拉網式搜絞,自稱是朱慈烺的人基本絕跡。

但各地又冒出來很多自稱是『朱三太子』的人。

這是拿朱慈烺的兄弟朱慈炯做文章。

自此,『朱三太子』就成了清廷入關之後最神秘的政治敵人。

各種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起義的事件層出不窮。

據不完全統計,從順治朝開始,一直到雍正朝中期,至少發生了將近三十多起。

06

說了這麼多,那李自成進京時,崇禎的兒子們到底有沒有漏網之魚逃出去的呢?

答案是:現在真的不清楚。

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開始的那次『朱三太子案』卻極有可能是真的。

當時,康熙接到蘇州織造李煦《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大舅子》的奏折,稱在浙江四明山裡,有賊張廿一、張廿二等,聯合蘇州太倉的一念和尚,以朱三太子的名義,扯旗起事。

經過閩浙總督梁鼐長時間的圍剿,以及李煦鍥而不舍的追捕,張廿一在蘇州被抓。

張廿一隨即爆出一個大料,在他們當中確實有一個『朱三太子』,住在離四明山不遠的新昌縣。

在隨後的兩個月,李煦持續對張廿一進行突擊審查,一條暗線終於被挖出——

在四明山,有一在押犯名叫何子奮。

何子奮是化名,本名叫朱和圭。

朱和圭的老爹何誠就是朱三太子。

何誠原先入贅在浙江餘姚胡家,事情敗露之後,一家大小逃到山東汶上去了。

有了行蹤就好辦。

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初三,濟南府同知高鉷在汶上縣將『朱三太子』何誠抓獲。

被捕之後,何誠供稱自己原來姓朱,在家裡排行第四,即定王朱慈炤。

其與三哥朱慈炯同歲,為田貴妃所生。

當年李自成破宮之後,隨行太監也有將他獻出的心思,隻是他比兩位哥哥都機靈些,趁隨從們不注意自己跑了出去,一路流落到安徽鳳陽。

後來他偶遇了一位姓王的明朝老給事中,給事中把他認出來了,並甘冒奇險收養了他,給他改名為王士元,教他讀書。

朱慈炤十九歲時,王姓給事中病故。

勢利眼的王家人就把他趕出來了。

為了過上安穩的日子,他入贅到餘姚的一戶姓胡的人家,農閑時開私塾教課打發時間,鄉親們都叫他『王老先生』。

這樣平靜的日子過了五六十年。

直到有一天,他喝多了,向一位老朋友說了酒話,吐露了自己曾是皇子的身份。

張廿一等人不知道從哪得到這個消息,就想擁戴他做首領起事。

這讓朱慈炤十分害怕,抵死不從。

張廿一轉而把他兒子朱和圭拉進了隊伍,這下老頭兒實在沒辦法,就又開始了東躲西藏的生活。

最後,朱慈炤做了一番總結陳詞:

『當初三藩之亂,我都沒想過反,如天下清平康樂,我也75歲了,反倒想要反了?

康熙不管這些,禦批道:

『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

最後的審決結果,一如既往,不管真假,一律算假的處置:

『王士元自認為崇禎第四子,但臣等查得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十四年時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老太監,俱不認識。

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應凌遲處死』

朱慈炤離京時還是十幾歲的孩子,現在75歲了,誰會認識?

誰敢說認識?

背上了前朝皇子這個身份,隻有死路一條。

PS:

當初,多爾袞自認為只要一口咬定所有的『太子』都是假冒的,出現一個就消滅一個即萬事大吉。

卻不料弄巧成拙。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官方給『太子』背過書,真的被『恩養』著,哪怕這個『太子』是假的,民間那一堆『朱三太子』還會有很大的能量來左右輿情嗎?

一時的小聰明,砸的卻是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