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軍、集團軍、方面軍、兵團、軍團這些編制哪個規模大,級別高?《網路歷史》

關於建國以前『軍以上』部隊的編制和級別問題,這次換個方式給讀者理順一下,重點是分時間段來說明:北伐戰爭前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

注意別抬杠,外國軍隊的同名編制不在討論之內,否則那是『關公戰秦瓊』的戲碼。

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

一、北伐戰爭前後

也就是從1926年7月北伐誓師開始,到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一次『大整編』為止,基準時間截止到1931年底,以蔣系軍隊在中原大戰中勝出為標志,期間包括新軍閥混戰,但是不包括北洋軍制。

題目中存在的編制有:集團軍、方面軍、軍團。

暫時沒有的固定編制是:路軍、兵團。

其中級別最高的是集團軍,國民革命軍在1928年二次北伐時,幾大派系總共整編為四個集團軍,也就是蔣系第一集團軍、馮系第二集團軍、閻系第三集團軍和桂系第四集團軍,兵力分別在30萬到40萬之間。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其中第一集團軍下轄四個『軍團』,比如劉峙就是第1軍團長,然後軍團之下再設軍。

主要原因是北伐後期『軍』的番號太多太濫了,有的軍隻有1萬來人,所以遂行大兵團會戰期間,在集團軍和軍之間,又增設了『軍團』建制。

而馮系第二集團軍則下設『方面軍』,然後方面軍之下再轄軍,也就是說,馮系的方面軍跟蔣系的軍團是同級別的編制,無非稱謂不一樣罷了。

畢竟當時老蔣還沒有實現徹底的軍事獨裁,各派系的軍制和編制比較隨意。

所以在這一時期,集團軍的編制級別最高,軍團、方面軍屬於同級,1929年召開的『編遣會議』,就是為了解決四大集團軍之間,編制混亂和兵員過多的問題,結果因為分贓不均,反而催生了中原大戰。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存在的高級編制:路軍

暫時沒有的高級編制:集團軍、方面軍、兵團、軍團

南京政府在蔣桂戰爭、蔣馮戰爭和中原大戰勝出後,於1932年初開始,著手統一軍制和編制,取消了所有的什麼集團軍、方面軍和軍團的編制,將全國軍隊整編為27個『路軍』,主官稱為總指揮。

這次的路軍跟北洋時期不同,屬於中央政府核準的『固定編制』。

至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隨著整編和裁軍的深入進行,原則上國民革命軍隻保留:『路軍、師、旅、團』這樣的編制層級,軍級番號保留的數量很少《原打算全部取消的》,比如第十九路軍下面,就設有一個第19軍,路軍副總指揮蔡廷鍇兼軍長。

為什麼西安事變後,我方堅持要求改編成為一個『路軍』?

就是因為路軍乃正式的高級編制,並且級別在軍級以上。

在其他20多個路軍中,除中央軍編組了多個路軍外,不少派系勢力的部隊,均集中整合為『某路軍』。

廣西部隊曾經編為第五路軍

在裁減員額和縮小編制的情況下,南京方面的部隊與紅軍作戰時,在師級、軍級以上,多使用『北路軍』、『中路軍』、『縱隊』這樣的臨時高級建制。

比如陳誠當過北路軍司令,薛嶽當過縱隊司令等等,關於這一點,回憶下四渡赤水就知道了,什麼吳奇偉縱隊、周渾元縱隊。

與此同時,逐漸壯大的紅軍,也使用了『方面軍』和『軍團』的編制,其中方面軍為最高級建制,總計成立了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

其中紅一、紅二方面軍下設『軍團』,紅四方面軍下設『軍』,兩者級別相同,都是之下再轄師,兩大方面軍會師後統一稱為『軍』。

不過紅軍的情況比較特殊,方面軍最高兵力也就10萬人槍,編組方面軍、軍團這樣的高級建制,有一定『虛張聲勢』的用意。

比如粟裕所在的紅十軍團,攏共才7000多人。

因此紅軍的編制自成系統,不要拿來跟對手相比,沒有任何意義。

孫連仲當過第26路軍總指揮

三、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出現了兵團、路軍、集團軍、方面軍、軍團全部五個編制級別,順序按級別高低排列。

跟鬼子的戰端一開,中國軍隊的兵力大增,高級編制就紛紛出現了。

首先是恢復和新建了大批的『軍』,然後在軍級之上,增設了『軍團』和『集團軍』兩種戰時編制。

理論上說,應該是以兵力略少的『路軍』,或者以一個主力軍為基幹再加些配屬部隊,來組建『軍團』,但實際兵力沒有增加多少,一般在3萬到4萬人,隻不過部隊和軍事主官的級別上去了。

至於兵力較多的『路軍』,以及與紅軍作戰期間設立的一堆綏靖公署《比如衛立煌的鄂豫皖綏署》,則組建為『集團軍』。

集團軍多以兩到三個軍完成編組,兵力從8萬人到10萬人不等。

胡宗南

隨便舉幾個例子:

胡宗南第1軍,戰時升格為第17軍團,再後來擴編為第31集團軍。

湯恩伯第13軍,戰時擴編為第20軍團,再後來擴編為第34集團軍。

張自忠第59軍,臺兒莊戰後就升格為第27軍團,再後來擴編為第33集團軍。

從主官資歷、軍銜和所轄兵力來看,集團軍的級別和規模要略大於軍團,絕大部分軍團長都是中將,而大部分集團軍總司令都是『中將加上將銜』,甚至還有二級上將銜的。

南京會戰之後,抗日戰爭全面進入大兵團野戰階段,於是再增設了『兵團』建制,它可以同時下轄若幹集團軍、軍團,屬於超大型戰役兵團,比如薛嶽擔任總司令的第一兵團,蘭封會戰、武漢會戰期間,擁兵都超過20萬人。

張自忠

然而過多的高級編制,也使戰場指揮層級太多太亂,並不利於作戰。

因此1939年以後,裁撤了兵團、軍團以及『旅』這三級編制,統一為軍事委員會、行營、戰區、集團軍、軍、師、團這樣的指揮序列。

綜合抗戰初期的整體情況看,前述四個編制從大到小的排列方式是:兵團、集團軍、路軍、軍團。

需要指出的是,因為路軍、軍團的轉型和擴編需要時間,所以在抗戰初期,出現了兵團、集團軍、路軍、軍團同時存在的混亂狀態。

『方面軍』則是1944年底才出現的,主要是為了整頓西南地區被打亂的作戰序列,特別成立了『陸軍總司令部』,然後其下設四個方面軍。

並且方面軍建制的存在時間很短,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底,便全部撤銷番號了。

第一方面軍盧漢

綜合來看,『方面軍』的編制級別略高於集團軍,但是低於戰區,可以視為『副戰區級』的特殊編制,包括1942年的第一期遠征軍,差不多也是這個級別。

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的原任職務《九戰區副司令長官》跟湯恩伯《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盧漢基本相同。

至於第二期遠征軍的編制級別,因其下轄兩個以上的集團軍,同時還有大量的直屬和配屬部隊,應該視為『戰區級單位』。

比如兩任司令長官陳誠、衛立煌,之前都是正兒八經的大型戰區司令長官,總不能到了中國遠征軍還降級了吧?

既然方面軍的建制屬於特殊時期的特例,且存在時間較短,那麼無需跟其他高級編制橫向比較,理解其大概級別即可。

羅卓英

四、解放戰爭時期

繼續出現的高級編制有:兵團、集團軍。

不再有路軍、方面軍、軍團的高級編制。

抗戰勝利後,按國民政府的軍隊改制原則,原戰區改為『綏署公署』,原集團軍改為『整編軍』或者『綏靖區』,其他路軍、軍團和方面軍的編制全部取消掉了。

由於整編分為三期進行,因此在解放戰爭初期,仍有部分『集團軍』的番號。

大抵從1946年夏季以後,『集團軍』的番號全部裁撤,在大規模戰役中,開始組建下轄兩到三個整編師《或軍》的兵團,嚴格意義上,此類小型兵團才跟抗戰時期的『集團軍』級別相同,6、7萬人的樣子。

1948年8月以後,整編師全部恢復為軍,同時開始組建大型機動兵團,那就是兵團下轄三到四個軍,有10萬人甚至以上的兵力了,比如邱清泉第二兵團、黃維第十二兵團等等,都有12萬人左右的人馬。

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

解放軍則在『縱隊』《與整編師、軍的級別近似》以上,使用過集團軍和兵團的建制。

前者屬於特殊情況,比如彭總的『西北野戰兵團』一度稱為『陜甘寧野戰集團軍』,下轄若幹縱隊。

從1948年大兵團會戰開始,解放軍正式啟用『兵團』建制,級別在野戰軍之下,一般下轄三個軍。

其實跟敵人的大型機動兵團級別基本相同,隻不過我軍的各級建制兵員比較充實,沒有虛報和空額情況,所以到了解放戰爭後期,我軍的一個兵團,兵力大大超過了對手的一個兵團。

到戰略追殲階段,比如胡璉的第十二兵團、劉安祺的第二十一兵團等等,一般隻有4、5萬人了,還不如四野的一個軍人馬多呢,但是這不影響編制級別,畢竟雙方的實際情況不同。

結語:這些軍以上高級編制,必須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軍隊中加以區分和比較,混在一起討論是嚴重不專業的,比如抗戰時期的集團軍,跟北伐時期就是兩個級別;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團,又跟抗戰時期的兵團無法相提並論。

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