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活人殉葬制度:持續60年,前後6個皇帝陪進去近百嬪妃。《網路歷史》

永樂二十二年,也就是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榆木川,殉葬的妃嬪達到30名之多,其中就包括隻有10多歲還沒有發育完全的陳麗妃。

陳麗妃像孩子一般哭泣,但還是無濟於事,最終和其他妃嬪一樣被吊死了。

陳麗妃為寧陽侯陳懋的女兒。

陳懋是靖難之役的功臣,曾三次跟隨朱棣北征,屢次立下功勞。

就在第三次北征還師時,陳懋由於立功,被賜龍衣玉帶,女兒陳氏被選入宮中冊封為麗妃。

當時朱棣63歲,而陳麗妃隻有10多歲。

兩年後,朱棣去世,陳麗妃同大多數嬪妃一樣,把生命終結在了三尺白綾之上。

令人唏噓的是,當陳麗妃殉葬後,陳家換來了一門的無上榮耀:陳懋榮升前軍都督府都督,加封太子太保,妻子嚴妙靜封為寧陽侯夫人,長子陳昭則封為勛衛,允許子孫世襲寧陽侯爵的待遇。

這似乎是一樁心照不宣的政治交易。

事實上,為了對殉葬後妃有所補償,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

陳麗妃的命運反映了成祖朱棣去世時,後宮極為慘烈的一面。

早在朱棣咽氣之前,留下了『喪禮一如高皇帝《朱元璋》遺制』的遺詔。

一切遵循祖制,這就比較意思了。

一方面,朱棣並未明確提出要嬪妃殉葬;另一方面,朱元璋並未留下關於人殉的祖制。

要不要後宮妃子殉葬,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

但是,朱元璋去世後,為其殉葬的嬪妃多達38人。

盡管沒有史料表明,這是朱元璋的個人意願,但都構成了無法改變的事實。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遺制。

朱棣死後,太子朱高熾即位,他就是後來的仁宗皇帝。

在確保權力順利交接後,朱高熾公開發喪,料理後事,並下了一道讓後宮妃嬪殉葬的聖旨。

根據規定,凡是沒有生育的妃嬪要列入殉葬行列,已經生育但沒有子嗣在世的也要殉葬。

聖旨下達後,大殿內哭聲陣陣,一片淒然。

這哭聲來自年幼的陳麗妃,來自年過五旬的吳惠妃,也來自朝鮮的韓麗妃。

韓麗妃是永樂年間由朝鮮王朝進貢的美貌女子韓氏。

韓氏入宮後,即獲封麗妃。

後來,因為風化案呂魚之案,韓麗妃受到牽連,被打入冷宮。

這個事還沒消停,又要給朱棣殉葬。

韓麗妃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仁宗,回朝鮮贍養老母,但不獲準,最終被吊死殉葬。

仁宗雖然拒絕了她,但答應允許她的奶媽金黑回國。

金黑回國後,根據自己的回憶,將當時殉葬的一幕還原出來:

『帝崩,後宮殉葬者三十餘人。

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

餉撤,俱引升堂。

哭聲震殿閣。

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

掛繩圈於上,以頭納圈中。

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

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

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歸本國。

’仁宗許之』(《李朝實錄》)

殉葬泯滅人性,是最為不堪的陋習,明朝雖然未將人殉寫入祖訓,但自朱元璋,尤其是朱棣之後,已然成為事實上的定制。

即便是以親仁愛民著稱的仁宗,依然延續了這種陋習,他死後也有5位妃嬪為其殉葬。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活人殉葬才真正結束。

朱祁鎮仁厚剛果,尤其是晚年時期,聽信納諫,仁儉愛民,最終留下了『罷後妃殉葬』的遺詔。

後宮活人殉葬,在明朝前後持續了六十年,前後五個皇帝陪進去近百嬪妃,留下無法抹去的歷史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