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臺州一對夫妻給孩子取名『李不尚書』,一度引發熱議。
孩子父母表示,名字諧音『禮部尚書』,趣味性強,識別度高。
《尚書》是儒家經典,尚同上,《尚書》即上古之書的意思。
『尚書』又是古代官名,始於秦,魏晉之後相當於宰相之任,至明廢除。
尚書之前加個不字,不當官還是不讀書?
《唐》孔颕達等撰《尚書正義》,南宋時期浙刊單疏本
『李不尚書』是諧音梗,更像隨意取的網名。
《禮記》說:『名子父之則也』,名字體現了父母一輩對子女的期許或訓誡,這種諧趣化的取名方式,有失嚴肅。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為人父母,責任重大,不可兒戲。
古時名是名,字是字。
《禮記·檀弓》說,『幼名,冠字』。
名是出生後起的,字是成人時加的。
名是用來自稱的,而字是用來給旁人叫的。
顏氏家訓說:『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古人的字可以用來進一步解釋名的含義。
字之外還有號。
古人諱名,直呼其名顯得唐突不敬,因此立字以尊名,字是專給人呼的,呼字表示客氣尊重。
更立號以尊字,客氣加客氣,尊重更尊重。
古人興之所至,又往往立號以自況,說起來立號的自由度倒像如今的網名。
起名這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今人取名,有『男《楚辭》女《詩經》』一說,古籍博大精深,唐詩宋詞同樣可作取名神器,隨手翻來總會有所發現。
《說文》講『名自命也』,『命』字可作『名』講,《管子》曰『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的命,就是名的意思。
千說萬說,命名的規則,還是以正為重。
古時取名,確實還是有一些基本規則的,最早如《左傳》所載,魯桓公得子,問大夫申繻《xū》該如何給兒子取名?
申繻給出『五有五不』之答。
『五不』的爭議比較大
先說申繻的『五有』。
有信:『以名生為信』。
信即出生時的征兆。
如李白出生時其母夢見了太白,嶽飛出生時其母夢見了大鵬。
有義:『以德命為義』。
義即祥瑞和祝福。
如張邦昌、魏忠賢、袁世凱……舉這些名字有點不合適,就當反證吧。
有象:『以類命為象』。
象即以形似之物為名。
如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名丘。
有假:『取於物為假』。
假即借取事物的名字。
《爾雅》釋秦檜之名,『檜,柏葉松身』。
『檜』音如桂,隻有秦檜的檜才讀成會。
明代有位戶部侍郎叫孫檜,應該讀作『孫桂』。
有類。
『取於父為類』。
類即以父親當榜樣,取和父親相似的名字。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曾見隋代襄陽一墓志上,甚至父子同名,都叫羅靖。
洪邁認為這是胡人風氣,其實是上古風俗。
緊接著,申繻又提出了『取名五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幣』
『五不』的爭議比較大。
清代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質疑:『如疥、疵、痤、蟣、虱、狗、彘、掉尾《姓昭涉》之類。
見於《史》《漢》者,不可枚舉……然則之言何據乎?
』
就說『不以隱疾』這條。
老子姓氏名誰,至今有爭議。
司馬遷說,老子姓李。
學者李零在《人往低處走》一書中提出,李是氏,而非姓,可能在司馬遷的時代古人就已分不清姓和氏的區別。
老子應名耳,字聃。
『他可能是個耳朵很大的人,神頭怪臉』
老子像
老子耳朵大,孔子腦頂尖,即便不算隱疾,但終歸是怪相。
徐仁甫在《廣古書疑義舉例》一書中,列舉以身體特征乃至身體缺陷為名的古人,《左傳》中有『齊小白,入於齊』『晉侯黑臀卒於扈』『衛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史記》中有淳於髡,髡指受過剃發的刑罰。
再有孫臏,臏是被削去了膝蓋骨。
還有黥佈,黥指的是臉上被刺字塗墨。
這些總要算『隱疾』了吧。
百無禁忌一老翁
近代夏承燾先生在《天風閣學詞日記》中寫,一次與王季思先生等友人閑聊,『戲舉古今人以肢體為名字者』。
如:
易牙《齊桓公寵幸的廚子》、栗腹《戰國時燕國國相》、馯《hàn》臂《字子弓,《史記》作子弘》、息夫躬《西漢末期大臣》、曹頂《明代平倭,出生時頭頂三個旋兒,遂名『頂』》、傅眉《清代畫家。
字壽髦,一作壽毛》、頭曼《宋景公,或兜欒之音訛》、目夷《春秋時宋大臣,墨子是其後人》、雍齒《西漢時人,從漢高祖劉邦起兵,卻數度叛離》、狐毛《春秋時晉國大夫,重耳的舅舅》、嚴顏《三國時蜀將》、商容《商代賢臣》、薑肱《東漢名士》……幾位先生公認,名字最奇的,是陳哀公名溺。
古人取名,隱疾不避,屎尿也不避。
如《北夢瑣言》有位郝牛屎,《遼史皇族表》有位遼西郡王驢糞。
夏承燾先生又舉了同時代的一位奇人之名——鄧糞翁。
鄧糞翁是上世紀初滬上書法大家。
據學者蔡登山《人間不復鄧糞翁》一文,鄧糞翁一生數次改名,百無禁忌。
鄧糞翁原名菊初,字鈍鐵,因喜操刀治印,與吳昌碩《苦鐵》、王冰鐵、錢瘦鐵,合稱『江南四鐵』。
30歲時改名糞翁,自言『其時嘩眾口,謂我有畸行,籲嗟吾何言,矯枉失其正』。
後又改名散木,乃借用《莊子》中『散木』《指無用之木》之喻。
晚年寓居北京,因病截肢,故改名『一足』,寫詩道:『腿乎腿乎別矣汝勿憂,汝存我命危,汝去我命留。
我命留,猶得為社會主義建設備一籌』
鄧菊初,字鈍鐵,30歲改名糞翁,後又改為散木
掌故大家鄭逸梅先生曾文回憶,舊時店家請人題寫招牌,『糞翁』之名確實遭遇歧視:『其時尚有兩位名書家,商店素不請教,一鄧糞翁,這糞字太不順眼。
一錢太希,商店唯一希望是賺錢,這個姓和賺錢有抵觸』
名字裡有座『動物園』
再說『不以畜類』。
清代梁章鉅在《浪跡叢談》說:『至以畜類命名,尤古人所不忌』,並舉例:司馬相如初名犬子,南齊有小吏亦名犬子;南齊大將張敬兒,史載『始其母夢犬子有角舐之,已而有娠,生敬兒,故初名狗兒。
後又生一子,因狗兒之名,復名豬兒』。
《遼史》《金史》《元史》中,狗兒、豬兒的名字屢見不鮮,《元史》還有醜驢,官居太尉。
梁章鉅認為,這些應是來自給孩子取賤命的習俗。
歐陽修給小兒取名僧哥,有人問他,又不信佛,為什麼取這個名字?
歐陽修回答:『人家小兒,要易於長育,往往以賤物為小名,如狗羊犬馬之類,僧哥之名,亦此意耳』歐陽修此說實是暗貶佛學。
梁章鉅的疑惑在於:這些人已經為士為宦,卻仍用醜名,為什麼不改名?
古今人名,以龍鳳一類的神獸為名不勝枚舉。
以龜作為名號,古時常見,今天已少見。
陸遊晚年自號『龜堂叟』,清代俞正燮考證說,其號『有三義』:一是貴,二是閑,三是壽。
唐代樂師李龜年的龜,取的是長壽之意,至於唐代詩人陸龜蒙,蘇州人,龜蒙是山東龜山和蒙山的合稱,陸龜蒙字魯望,可見他祖籍在山東。
孔子有子叫孔鯉,字伯魚。
據《孔子家語》,因為孔子十九歲時得子,魯昭公賜給了孔子一條鯉魚。
孔子還有個八世孫叫孔鮒,字子魚。
三國時有名士周魴,同樣字子魚。
賜鯉定名,清刊本《聖跡全圖》
取名魚龜,是富貴名。
而以蟲鼠為名,個中趣味就不好解釋了。
宋代《玉壺清話》載,楊家有三兄弟分別名為『蚡』《鼢鼠》、『蟫』《蠹蟲》、『蛻』《蟬蛇脫皮》。
宋太宗不認識『蟫』字,問出處,大臣回答出自《羽陵蠹書》,『白魚蟲也』。
宋太宗說:『古人名子,不以日月山川隱疾,尚恐稱呼有妨,今以細碎微類列名其子,未知其謂也』禦筆一揮,抹去『蟲』字,賜名覃。
至於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孫蠆《chài》,字子尾,蠆尾就是蠍子尾巴,這名字夠毒。
名雖稱王 實是為臣
申繻主張取名『不以官名』,因為晉僖公名司徒,晉國由此廢除了司徒;宋武公叫司空,宋國由此廢除了司空。
古人名字裡有稱『王』的,如著名的駱賓王,還有五代的胡賓王、明末的謝賓王、清代的宋賓王等。
『賓王』取自《周易》『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名雖有王,其實含義是當個好臣子。
西漢有名臣馮野王,字君卿。
上古時稱郊外為野,《周禮》載『縣士掌野』,諸侯把野分封給卿大夫作為采邑。
馮野王是世襲的關內侯,叫野王就表示這孩子是有封地的世襲豪族。
南朝梁陳時的儒學大家顧野王,本名顧體倫,仰慕西漢馮野王,叫野王隻是為了致敬。
卓文君之父叫卓王孫。
王孫指秦漢時的沒落貴族。
秦滅趙,卓氏被遷到蜀地,靠冶鐵致富,卓王孫隻是鐵匠,但很有錢。
真正敢稱王的名字,大概隻有郭女王一個。
《甄嬛傳》的女主角甄嬛,甄姓取自曹丕寵妃甄宓,嬛名來自曹丕的皇後郭嬛。
郭嬛史稱文德郭皇後,未載其名。
《魏志》載『後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
遂以女王為字』,女王是她的字。
《三國演義》中的貂蟬,名姓不見正史。
辛棄疾有詞『金印明年如鬥大,貂蟬卻自兜鍪出』,貂蟬也是官名,本是貂尾和附蟬的合稱,漢時作為侍中、常侍的冠飾,因此貂蟬也常指代侍中、常侍之官職。
古人帶官氣的名字,最多的是『卿』字,如顏真卿、關漢卿。
司馬相如字長卿,以藺相如為偶像,故取名相如,藺是趙國上卿,因此取字長卿。
周禮有『六卿』,卿是相當古老的官名,後來意義逐漸泛化,和賓王一樣,作為『臣子』美稱。
蘇軾《洗兒》詩說『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兒子即便愚魯,也要順利當上公卿,這簡直是『一個億的小目標』。
千萬別得罪禮部尚書
宋時六部尚書都有雅號,天地四季再加個『卿』字。
吏部尚書被稱做天卿,戶部尚書是地卿,禮部尚書是春卿,刑部尚書是秋卿,兵部尚書是夏卿,工部尚書是冬卿。
若要以『禮部尚書』造梗取名,『春卿』不壞吧?
巧了,禮部尚書真有給皇室取名之責。
宋時有個潛規則:禮部不收點好處,就不給取好名字。
如宋代《雲麓漫鈔》載:『宗籍凡袒免親《五服之外》以上,皆賜名。
乃有寓不典之言,乃取怪僻字樣,以為戲笑』
至明清時仍積習難改。
《居易錄》載:『明宗室諸藩生子,例由禮部制名,主者索賄,不滿意輒制惡字與之』嘉慶道光年間,宗室某位將軍喜好鼻煙壺,生了三個兒子,找禮部官員取名,長子叫奕鼻,次子叫奕煙,三子叫奕壺。
『命名之誕,至斯已極』
論官大,若是算上諧音梗,黃裳之名當仁不讓。
《射雕英雄傳》中有位『隱秘而偉大』的高手叫黃裳。
書中借周伯通之口講述黃裳事跡:『徽宗皇帝信的是道教,他於政和年間,遍搜普天下道家之書,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為《萬壽道藏》。
皇帝委派刻書之人,叫做黃裳』這位因著《九陰真經》而家喻戶曉的黃裳,字冕仲,號演山。
宋神宗時中了狀元,劃重點,還當過禮部尚書。
宋時大臣蔡確,少年時夢見有人相告:『俟汝父作狀元時,汝為執政也』醒了後,蔡確不以為然對人說:『鬼物乃相戲乎?
吾父老矣,方致仕閑居。
乃雲作狀元,何也?
』後來蔡確果然當上宰相,一日殿上聽唱進士第,狀元叫做黃裳。
蔡確父親名叫蔡黃裳。
《見《宋人軼事匯編》》
沒人和嘉靖解釋一下?
黃裳真容易撞名。
宋時還有兩位黃裳,一位字文叔,南宋時人,曾制《天文圖》,共繪恒星1440顆,而歐洲直到15世紀,著錄於星圖和星表的星數隻有1022顆。
還一位字元吉,武舉進士出身,『時人高其義』。
三位黃裳,其名其字均出自《易經》『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當代文化大家黃裳,本名容鼎昌,黃裳是筆名。
流傳最廣的來由,如學者揚之水《〈讀書〉十年》所記:『陪鄭逸文一起走訪范老板,聽他講起,黃裳曾追求過黃宗英,事未諧,黃便說:‘那麼我做你的衣裳吧。
’自後果真改名為黃裳。
取陶淵明‘願在衣而為領……願在裳而為帶’之意』
黃裳先生曾在《來燕榭書跋》中自述,其名是當年『偶翻一冊書,偶遇之遂偶用之耳』,可見這名字沒什麼八卦。
黃裳先生是藏書大家,一部《演山先生文集》才是其心頭好。
黃裳,本名容鼎昌
唐代還有一位名相叫杜黃裳。
戶部侍郎潘孟陽請同僚宴飲,其母在簾後觀察,宴會之後問兒子:『末座身穿慘綠衣服的少年是誰?
』潘孟陽道:『補闕杜黃裳』劉夫人道:『這個人跟別人都不一樣,將來一定是位有名的卿相』《詩經》有句『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可謂杜黃裳的真實寫照。
有點納悶,取名黃裳,音似『皇上』,金鑾殿上唱名時,不犯上嗎?
《說文》釋裳:『常,下裙也。
裳,常或從衣』因此黃裳的裳讀如常,和皇上的讀音太近似。
用名字玩諧音梗,《紅樓夢》是范本。
小說家可以用名字來暗示人物命運,現實裡把名字和命運混為一談,都是扯淡。
嘉靖年間,一考生叫吳情,本當為狀元,但被嘉靖帝一票否決了,認為『天下怎能有無情狀元』。
問題是,就沒人跟嘉靖解釋一句:『道是無晴卻有晴』嗎?
《責編:沈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