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馬大就厲害啦?
打仗打的是意志,打的是信仰,打的是智慧,不是比誰的個頭高。
要說個頭和強壯,黑人的體魄是第一的,可結果呢?
體育比賽的賽場上表現得確實不錯,但論打仗,還真就是最差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美國建國才二百來年,幾乎年年都會發動對外戰爭,一戰,二戰美國都是戰勝國。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應該是一支進入到機械化部隊中級階段的國家,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又是第一個從機械化部隊突破到信息化部隊初級階段的國家。
而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發起多少戰爭?
獨獨被打敗了兩次,而這兩次他們的對手都是我們。
身高馬大就厲害啦?
武器裝備高級就厲害啦?
部隊進化得快就厲害啦?
打戰的時候,身高馬大,武器裝備,部隊的等級這都是左右戰爭結果的因素,但絕對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不說別的,在朝鮮戰爭中,美軍是一支從機械化部隊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軍隊,而我們的志願軍呢?
機械化部隊?
沒有的,全靠兩條大長腿,什麼空軍,裝甲兵,海軍,開戰初期都是沒有的,步兵連一門重炮都找不到,照樣把美軍趕出了三八線。
等到整個朝鮮戰爭結束之後,我們的部隊這才堪堪進入到機械化部隊的初級階段而已。
這都是鐵血般的例子,不容置疑的。
當然鐵血的例子,就應該立起一個鐵證,而這個鐵證就拿鐵原狙擊戰來說。
鐵原狙擊戰。
鐵原這個地方,是在朝鮮中間的位置,所以是一個交通樞紐,南北朝鮮的三條鐵路線就是在鐵原地區交匯的,連接著南邊的漢城,北邊的元山,以及東部的金剛山。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場慘烈的戰鬥僅僅是作為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一個普通的戰鬥。
如今我們重新開始理解朝鮮戰爭對我們的意義之後,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才被人們一點點地所熟悉起來。
話說在1951年的四月二十二號,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南下,這就正式地拉開了第五次戰役的號角。
而這次戰役,志願軍的對手換成了一個心思縝密的李奇微。
不得不佩服這個人,確實是一名善於觀察並總結經驗的人才,根據志願軍的激戰程度,得出了志願軍的補給並不多,常態下隻能維持一個星期,為此發明了禮拜攻勢。
為了回避志願軍擅長的作戰方式,並集中手中的兵力,李奇微使用了誘敵深入的計策。
美軍采取步步為營的策略,每天就撤退二十英裡,也就是三十二公裡。
為什麼是這個數字呢?
因為這正好是志願軍的推進速度,這就避免了和志願軍進行接觸戰,還讓大炮能夠攻擊到志願軍,同時讓志願軍擅長的戰鬥,沒有了施展的空間,比如迂回,穿插,夜襲,近戰等等。
而美軍又在朝鮮戰爭中掌握著要命的制空權,可以將他們的炮彈炸彈扔到朝鮮任何一個地方,嚴重威脅著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
這種戰法被美軍叫做絞殺戰,當初在二戰歐洲戰場上,美軍就是用這一招掐斷了德國人的補給線,讓德軍沒有了招架之力。
如今美軍想要在志願軍的身上,重現德軍的無奈。
以至於在這場戰役的初期,隨著戰線的推進,四個星期之後,就算是志願軍的軍長每天也就隻有一碗炒面充饑而已。
但就算是在這種極端的情況環境中,志願軍在五月十五號的時候,就完全控制了北漢江。
所以當戰線推進到這裡的時候,志願軍的攻勢開始減弱了。
因為志願軍不論是子彈還是糧食都開始出現了短缺,要知道過去就算是補給線一時上不來物資,還可以通過打掃戰場來獲得敵人的物質,但在這場戰役中,李奇微在後撤的時候,糧食彈藥帶不走的全部給銷毀了。
那麼時間走到這裡,之前被志願軍打的步步為營,節節後退的美軍開始謀劃起了反擊,要趁著志願軍彈糧兩缺的境地,要在戰場上來一個回馬槍了,針對起志願軍的三個主力兵團了。
作為美軍的對手彭德懷將軍,敏銳地發現了美軍的這一個企圖。
於是在五月二十一號的時候,志願軍總部就下達了命令,讓前線的各支部隊開始後撤,向三八線附近轉移,在哪裡佈置防禦線。
不得不說李奇微確實是一個狡猾的對手,就在志願軍這道命令下達的前一天,李奇微就下達了反攻的命令。
所以戰爭,其實就是一場智慧的較量,面對志願軍勇猛,美軍也開始佈置陷阱,而志願軍也在美軍的陷阱前發現了不對,開始做出了相應的對策。
那麼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什麼呢?
就是時間了,各自為自己爭取到需要準備的時間。
鐵原狙擊戰正式開始。
此後就是一系列志願軍和 美軍的攻防轉換了,最終鐵原這個地方就出現在了雙方作戰地圖上。
對於志願軍來說,鐵原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之前就說過這是一個朝鮮的交通樞紐,如今已經成為了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基地了。
因為前方的志願軍和美軍的交戰,志願軍的各種物資以及機關單位都要從這裡後撤。
尤其是這裡還匯聚了從前線退下來的志願軍各個部隊,他們有在進行穿插作戰過程中失去建制的部隊,要在這裡獲得補給,還要在後方進行整理。
所以這個地方對於志願軍來說相當的重要,當然對於李奇微來說,鐵原同樣是這場戰役的關鍵所在。
但對於鐵原狙擊戰來說,最難打的卻是志願軍。
因為這個時候的志願軍通過前期的作戰,不僅部隊的編制是不滿員的,彈藥補給也是嚴重短缺的。
更加重要的是,在整個鐵原的北邊一代是一馬平川的地形,這種地形非常適合機械化部隊的作戰,而僅僅隻有輕步兵的志願軍要想在這一馬平川的平原上用步槍機關槍去堵美軍的坦克和飛機,大炮,想想都感覺是不可能的。
而鐵原北邊,是志願軍部署鐵原狙擊的右翼,這個位置上志願軍部署了第十九兵團的三個軍,分別是六十三軍,六十四軍和六十五軍。
雖然說十九兵團有三個軍,但作為一支剛剛從轉移狀態停下來休息的部隊,處境並不好,六十四軍在戰線最遠的最西面,還在和北進的美軍交火,第六十五軍在前期的作戰中損失嚴重,狀態不是很好,唯一能抗下這項重任的就剩下第六十三軍了。
美軍在這個方向上集中了四個師的兵力,外加韓國,加拿大,英國等各個國家的精銳部隊。
那麼志願軍的指揮部向十九兵團下達了死守的命令,他們要在這裡防守十五到二十天。
回頭看看六十三軍的狀態,這支部隊已經在戰場上連續作戰了兩個多月,有一定的損失,但兵員維持在二萬四千多人。
看起來還不錯,但這兩萬四千多人,要死守的防線是正面寬度達到二十五公裡的防線。
要說裝備就更差了,說重武器的話,僅僅隻有二百四十多門火炮。
對手是范弗利特指揮的四個滿員的美軍師,兵力高達五萬多人,這還不算,各種火炮就有一千六百多門,以及三百多輛坦克,甚至天上有空軍這種大殺器來進行助攻。
這是一場為了志願軍搶時間的戰鬥。
彭德懷將軍將電話打給楊得志,總的來說就一句話,就算是把六十三軍打光了,也要守住鐵原十五到二十天的時間。
楊得志從自己的兵團直屬部隊裡抽調出五百名老兵,補充給了六十三軍。
六十三軍的軍長將手上的三個師擺成了一個品字形,一八九師左翼,一八七師右翼,一八八師放在最後作為六十三軍的預備隊來使用。
陣勢擺開了,方案呢?
還能怎麼樣,在這種適合機械化部隊沖鋒的地形上,可以借力的地方並不多。
隻有硬拼了,這場狙擊戰的目的就是拖延時間,將防守的時間拉長到至少半個月就行。
為此六十三軍的方案就是把部隊打散了,變成一支支的小股部隊,每三十個人防守一條線,防守一個點。
比如一八九師市長蔡長元將一八九師分成了二百多個小單位,讓這些小單位分散在戰場上各個要害和點上。
這樣美軍想要拔除一個點,至少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而二百多個點,就可以大大延緩拖延美軍進攻的腳步。
於是在戰場上,就看到了,處於後方戰線的一八九師的戰士們,隻能守在自己的防線上,眼睜睜地看著前邊的戰友,在敵人猛烈的攻擊下,死命的頂著敵人的進攻。
『殺呀!』
『把他們打下去!』
『上刺刀!』
『進攻!』
所有的一切,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卻不能給予前邊戰友任何支援,哪怕是一顆子彈都不能,因為在前邊戰友都犧牲了,他們還要用手裡的子彈,進行戰鬥,來拖延美軍的腳步!
美軍坦克的火炮,將陣地轟平,履帶碾過前方陣地。
後邊的防線,志願軍戰士一八九師的戰士們,擦一擦眼淚,也隻能說上一句:『該我們了!』
手榴彈,子彈,然後是刺刀,他們將自己防守的一個點,建立成了一個個的堅固的據點。
最終志願軍的戰士們,就是利用這樣的法子,死死地拖住美軍坦克滾動的履帶。
人高馬大的美軍戰車,就沒有了之前的鋒銳,速度明顯地降了下來。
當然了,戰爭是活得不是死的,志願軍的戰士有硬拼的勇氣,但也不會白白地去犧牲。
在這種讓美軍陷入到拔釘子戰術之後,志願軍又想出了使用防禦戰中的運動戰,這樣就會抵消美軍強大的戰鬥力。
怎麼就能讓處於防禦戰中的部隊運動起來呢?
開創這一想法的依然是一八九師蔡長元,他命令師指揮所不斷調整陣地,讓全師的的部隊陣地處於一種不斷變化的狀態中。
但就算是這樣隨著戰鬥的推進,部隊有著嚴重的損失,一八九師又開始重新建立部隊的建制,團縮編成了營,營變成了排,排更是變成了班,有的班戰鬥減員太厲害,幾個班再合並成一個班。
最後機關人員也開始加入到了連隊的戰鬥。
通過這種陣地調整,不僅抵消了美軍的戰鬥力,還讓一八九師的戰鬥力始終處於旺盛。
《美軍當天的作戰都是通過前一天的情報匯總之後,決定這一天的作戰部署的》
當一八九師從陣地上撤下來的時候,剩下來的人員也僅僅夠編成一個團,就是這麼一個用師編成的團,在撤下來之後補充了彈藥,又一次的整裝待命,隨時裝備再次加入到戰團。
而這場鐵原狙擊戰,志願軍六十三軍整整打了十四天的時間,而志願軍利用這寶貴的十四天時間,在三八線附近重新穩定住了防線。
六十三軍這場狙擊戰打下來之後,傷亡達到了兩萬多人,其中建制最好的部隊是一八八師的五六三團,入朝作戰的時候,這麼一個團有著兩千七百多人,鐵原狙擊戰結束之後,他們就剩下二百六十六個人。
所以其他部隊,可向而知了。
其中還有一個細節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六十三軍從鐵原撤下來的時候,彭德懷將軍前去慰問六十
三軍的戰士們。
當時看到的場景是,這些撤下來的六十三軍的戰士們的衣服都變成了一條條的了,更有一些戰士身上就穿著一條褲衩。
而六十三軍的軍長傅崇碧,因為重傷進行手術昏迷了四天,他醒來看到彭德懷將軍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兵』
美軍人高馬大吧,美軍武器裝備先進吧,還不是打了敗仗。
所以戰爭這件事,比的根本就不是人高馬大。
最後說一句,營養上去了,我們也會人高馬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