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為爭奪太行山的上黨地區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秦國左庶長王齕已經率大軍占據上黨,占據了地理優勢;趙國上卿廉頗率領的趙軍隻能駐紮在長平防守。
兩軍初一接觸,趙國就吃了大虧;
首先趙軍發現秦軍斥候,於是擊殺了幾個秦軍斥候,但是沒想到秦軍斥候反過來斬殺了趙軍裨將茄;
其次,在正面交戰中,王齕擊敗趙軍,攻占了趙軍的二鄣城,並斬殺四名趙軍都尉。
戰報傳到邯鄲,趙王就急了。
本來趙孝成王剛剛即位才三年多,看到韓國人竟然主動把上黨地區送給自己,這可是戰略要地,趙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吸引,加上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也支持拿下上黨十七城。
圖註:影視劇中的趙孝成王
趙王其實也不傻,問趙勝: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打怎麼辦?
趙勝說:白起來了我們有廉頗,廉頗雖然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還是沒問題的。
趙王這才下定決心接收上黨地區。
結果趙王寄予厚望的廉頗一開始就打了敗仗,裨將竟然被秦軍的斥候殺了,四名都尉都被陣斬……
趙孝成王氣的想禦駕親征,就把大臣叫過來商量。
結果一個叫樓昌的大臣建議說:禦駕親征也沒好處,還不如派人去秦國議和!
另外一個大臣虞卿表示反對:樓昌之所以想議和,是因為他認為我軍必敗。
但是如果我們主動求和,秦國會答應嗎?
大王你想一下,秦軍的戰略是啥?
肯定是要滅亡趙國啊,這還議啥和?
如果你真的要議和,也應該聯合楚國、魏國,秦國人看到趙國和其他大國外交,肯定擔心我們聯合起來伐秦,這個時候再和談才是真的和談。
但是趙王並沒有聽取虞卿的建議,而是聽從樓昌的建議,直接派鄭朱去秦國求和。
鄭朱到了秦國後,秦國丞相范雎大喜,直接大張旗鼓地招待鄭朱,專門把鄭朱前來秦國求和的消息傳得滿天下都知道。
圖註:影視劇中的范雎
趙王得到這個消息後,專門問虞卿:你看,范雎這麼大張旗鼓地招待我們求和的使者,你還說啥秦國不會和談!你現在還有啥要說的?
虞卿說:根據我的看法,大王你求和的意願肯定沒戲,而且趙軍也肯定完了!范雎把鄭朱求和的事情搞的天下皆知,那麼魏國和楚國肯定以為秦趙打不起來了,要和談,他們肯定不會出兵救援趙國了。
而秦國看到各國都沒準備救趙國,那麼他們肯定隻想擊敗趙國也不會議和的。
果然,秦國丞相范雎把鄭朱求和的事情大肆宣傳出去,但是無論怎麼宣傳,都沒有議和的打算。
而此時魏國、楚國等國都認為趙國既然準備議和了,那也沒必要派兵救趙了。
老謀深算的秦國在和談一事上欺騙了趙國,更欺騙了其他國家。
在看到各國都沒有救趙的準備後,秦國再次使出離間計,通過賄賂趙王身邊的親信說秦國人隻害怕閼與之戰中擊敗秦國人的趙奢父子,根本不怕閉門不出不敢打仗的膽小鬼廉頗。
年輕的趙王本來就想禦駕親征,擊敗秦軍拿下上黨,沒想到寄予厚望的廉頗連續失敗,最後還被秦軍打得閉門不出,簡直太丟趙國人的臉了。
於是輕輕松松中計,用初出茅廬的趙括換下穩重的老將廉頗……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秦國也暗中派出白起,在長平教了一把趙括如何帶兵打仗。
圖註:白起
其實長平之戰的結局早在戰場外就決定了。
首先趙國君主趙孝成王見利忘義,貪圖韓國人送上上黨十七城的利益,中了韓國禍水北引的計策,認為趙國可以輕松占據上黨地區;
接著趙孝成王未能正確判斷秦國的戰略目標是統一六國,秦國服務這一戰略目標的政策是『遠交近攻』,還以為秦趙兩國可以輕松和談,說明趙孝成王壓根不知道秦軍要的是什麼;
然後趙孝成王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熱血上頭就想要禦駕親征,聽樓昌的就想要議和,對於虞卿的正確意見不但不聽,還故意問他你不是說秦國不和談嗎,現在為啥還要大張旗鼓地宣傳趙國使者到秦國呢……
最後才是中了離間計,用趙括臨陣換將換下廉頗。
《孫子兵法》裡就直接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長平之戰中,趙國在廟算上可以說就輸得一塌糊塗,無論是戰略目標還是戰爭決心都極為模糊。
趙國貪圖上黨地區的利益,卻沒有正確判斷利益背後的風險,在戰爭準備、外交溝通上都被秦國玩弄於股掌之間。
戰爭是國與國之間最後的手段,一個不小心就會導致非常慘痛的結局。
趙國在戰前貪圖眼前利益不顧巨大風險;戰時猶豫是戰是和,戰略混亂,無效外交;戰中還臨陣換將……可以說長平之戰其實早就在戰爭之前註定了趙國在軍事上的失敗。
其實總結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就算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最後,大家再次回顧一下《孫子兵法》的第一段: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