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鄒衍提出的『五德始終說』被秦始皇所采納,在宋朝以後『五德始終說』逐漸失去市場之前,歷朝帝王為了確立統治合法性,常常以『五行相克』或『五行相生』確立本朝『德行』,就連歷朝皇帝所穿服飾顏色,也基本遵循『水德尚黑、火德尚赤、木德尚蒼、金德尚白、土德尚黃』的標準。
『五行』最早見於《尚書·洪范》,其中寫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不過並未出現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
戰國末期,鄒衍將陰陽家學說和五行學說融會貫通,進而總結出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又將五行相生相克與王朝興亡聯系了起來。
黃帝因見『大螾大螻』,故為土德;大禹見『草木秋冬不殺』,故夏朝為木德;商湯見『金刃生於水』,故商朝為金德;周文王見『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故周朝為火德。
如此,鄒衍不僅為先秦時期各個朝代定下了『德行』,而且這些王朝的興替也符合五行相克的理論,因此鄒衍認為『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
由於鄒衍的這種學說為燕昭王稱北帝、齊閔王稱東帝提供了理論基礎,而得以廣為傳播。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而正是由於『水德尚黑』,因此秦國以皂色為正色,不僅秦始皇身穿黑色袍服,就連旗幟、徽章等也多以黑色為主。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北平侯張蒼認為秦朝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王朝,漢朝才是真正接替周朝的王朝,漢受命符應是河決金堤,所以漢朝的正朔應為水德。
於是,劉邦采納張蒼的建議,定漢朝德行為『水德』,自稱黑帝,建黑帝廟。
因此,漢初的皇帝,實際上也是著黑色袍服的。
漢文帝時,擅長占候的公孫臣上書,認為『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
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他則認為漢受符命因是『黃龍見』,結果第二年夏天果然有人說黃龍見於成紀,於是漢文帝拜公孫臣為博士,命他與儒生們草議改正朔、易服色之事,漢文帝於是自漢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開始著黃色服飾。
不過,這次禮制改革隻持續了一年時間, 又有人上書表示劉邦有『赤帝之子』的傳說,因此漢朝即是土德,也應協於火德,於是漢文帝又按照『火德尚赤』的原則,改穿紅袍。
直到漢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年》,太史令司馬遷、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三人上書漢武帝,重新整理禮制,頒行《太初歷》,並重新確立漢朝為土德。
同時,又結合董仲舒提出的『三統說』,於是在服色上仍以黑色為主,再輔以黃色和紅色。
自漢武帝改正朔為土德後,一直延續到了漢朝末年,在儒家已經獨霸天下的情況下,大儒劉向又根據董仲舒的『三統說』,重新編制《三統歷》,並和兒子劉歆經過苦心鉆研,認為天道核心是仁,因此王朝的交替不應該遵循『五行相克』,而應該遵循『五行相生』,然後從伏羲開始,重新推導出歷代王朝的世系和德行,由此總結出《世經》。
根據他們的理論,伏羲屬木,炎帝屬火,黃帝屬土,少昊屬金,顓頊屬水,帝嚳《ku)屬木,唐堯屬火,虞舜屬土,夏禹屬金,商湯屬水,周武屬木,並再次將秦朝排除在外,認為承襲周朝的漢朝應當屬火,這也符合劉邦『赤帝子』的傳說。
這個說法看似合理,不過在正朔已經確立上百年的情況下,這種理論並未被朝廷采納。
不過,王莽篡漢建新之後,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卻采納了劉向父子的理論,同時認為自己乃是禪讓而非推翻,應用相生而非相克,正式定漢為火德,新莽為土德。
新莽末年,光武帝劉秀起兵時,利用讖緯《赤伏符》中的說法,『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將自己比附為火德的繼承者。
於是,在建立東漢後,劉秀也認可了漢朝為火德,且五德相生的理論,認為自己承襲了西漢的火德德行,尚赤色,這也是『炎漢』的由來。
到了漢末三國,接受漢獻帝禪讓稱帝的曹丕,繼續采納『五行相生』理論,定曹魏為土德,尚黃色;劉備則認為自己承襲了漢朝德行,定蜀漢為火德,尚赤色。
最搞笑的是東吳,孫權可沒有另外兩家那種優勢,於是依據自己位居東方、東方屬木的原則,再加上『木生火、木克土』,剛好把劉備和曹丕都管上了,於是定東吳為木德,尚青色。
至於兩晉,由於司馬炎是篡魏稱帝,而魏為土德,根據『土生金』的原則,於是定晉朝為金德,尚白色。
到了東晉十六國,雖然處於亂世,但各個政權為了正統地位,仍然繼續采納『五德始終說』,其中東晉承襲西晉德行,仍為金德,尚白色。
至於混亂的十六國,則基本根據『繼承為相生,戰爭為相克』的原則,各自確定德行。
而到了南北朝,局勢相對東晉十六國有所緩和,因此主要采納『五行相生』理論,於是接受晉朝禪讓的南朝宋為水德,尚黑;南齊為木德,尚青;南梁則承襲南齊木德,尚青;南陳為火德,尚赤;北方的北魏,則定為水德,尚黑;至於北齊和北周,則皆自稱為北魏的延續,因而皆定為木德,尚青。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之後,依舊采用『五行相生』理論,因『木生火』,因此定隋朝為火德,尚赤。
李淵接受隋恭帝楊侑禪讓稱帝,按照『火生土』唐朝為土德,尚黃。
與此同時,唐朝認為赤黃近似日色,而『日』是皇帝尊位的象征,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於是規定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
自此,赤黃色開始成為皇帝常服的專用顏色。
唐高宗以前,官員和百姓還可以穿其他黃色衣服,但到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由於黃色與赤黃容易混淆,於是一律禁止官民再穿黃色衣物,由此黃色徹底成為皇帝的專用服飾顏色。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五個強大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五行相生』的大原則下,分別確立自己政權的德行,其中朱溫篡唐建梁,於是後梁為木德;後唐則認為自己乃是承襲唐朝,於是後唐為土德;後晉取代後唐,於是後晉為金德;後漢取代後晉,於是後漢為水德;後周取代後漢,於是後周為木德。
宋太祖趙匡胤接受禪讓建立宋朝之後,按照『木生火』而定宋朝為火德,尚赤。
不過,五行之說到北宋中期便開始遭受了沖擊,歐陽修就認為這是『不經之說』、『昧者之論』,相較於『五德始終說』強調政權的合法性,歐陽修認為更應該強調政權的正當性,這使得『五德始終說』的影響力開始逐漸下降。
至於金朝,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已經高度漢化的金朝,在這一年終於確定了自己的德行,當時的刑部尚書李愈在奏折中說『本朝太祖以金為國號,又自國初至今八十餘年,以醜為臘。
若止以金為德運,則合天心、合人道、合祖訓』。
於是,將南下中原後的金朝定為『土德』《有承襲宋朝火德之意》,而將之前的金朝定為『金德』。
元朝入主中原後,盡管仍有儒生向蒙元統治者上書推演德運,但卻始終沒有受到蒙元統治者的重視。
雖然有說法認為『大哉乾元,乾卦金屬性』,且『土生金』符合五行相生《取代金國》,認為元朝屬於德行為金,不過這種說法並未獲得官方認可。
這既有元朝統治者不感興趣的原因,同樣也與『五德始終說』影響力的下降有關。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後,如果繼續按照『五德相生』的原則,那麼取代元朝的明朝應為水德,不過朱元璋卻認為自己姓朱,又繼承於紅巾軍,且國號為大明,奪取天下的口號是光復大宋,這些皆為火,於是明朝便成為了火德。
明朝末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結果又想到了『五德始終說』,根據趙士錦《甲申紀事》中的說法,李自成認為自己的大順政權乃是水德,剛好克制明朝的『火德』,於是『賊雲以水德王,衣服尚藍,故軍中俱穿藍,官帽亦用藍』。
至於清朝入關後,民間仍根據『五行相克』原則流傳著清朝為『水德』的說法,不過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
實際上,相較於前朝采納『五德始終說』來確定正統,明清兩朝更為強調奪取天下的合法性。
乾隆便曾說『五德之運,說本無稽』,而是強調『我朝為明復仇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得天下最正』。
如上所述,自鄒衍提出『五德始終說』,且被始皇帝采納之後,後世帝王皆以『五行相克』或『五行相生』來確定本朝德行,不過早期還常常以祥瑞來牽強附會,後期則完全依靠推演,直到宋朝以後,『五德始終說』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因此,《古今圖書集成》考述歷代德運,至金而止,而明清兩朝的《群書紀數略》和《幼學歌》在描述歷代德運時則是至宋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