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神龍政變的五大臣結局如何?兩人流放時病死,三人下場淒慘。《網路歷史》

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正式改元神龍。

但是,八十一歲的她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場由宰相張柬之領導的,旨在推翻武周政權,恢復李唐社稷的政變行動已經開始醞釀了。

張柬之,今湖北襄陽人。

快八十歲時,在狄仁傑和姚崇的舉薦下,入朝拜相。

雖然此時張柬之已經年逾八十,但這是一個有理想的老頭。

他的理想,就是匡復李唐社稷。

八十載的滄桑歲月,始終不曾湮滅他心中的抱負。

神龍元年,張柬之將再次迎來他的人生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剛拜相的張柬之在宰相的位子上還沒坐穩,便迅速在朝中物色了四個人,準備推翻武周政權。

這四個人分別是宰相兼太子右庶崔玄暐、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

之所以會選擇這四人,是張柬之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才確定的。

結合當時的形勢,這四個人無疑是發動政變的最佳人選。

第一,崔玄暐代表的是太子李顯,而由於這次政變的特殊性,李顯不便拋頭露面。

所以,由崔玄暐作為代表出面,再合適不過了。

第二,敬暉、桓彥范以及張柬之都是狄仁傑提拔起來的,三人立場一致,結成同盟理所當然。

第三,袁恕己則代表了相王李旦,和崔玄暐情況類似。

人有了,還得有兵,不然就這幾個人想發動政變,無異於以卵擊石。

當然,這難不倒張柬之。

他既然敢帶頭政變,就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了。

當時在皇宮中,有兩支禁軍。

其中北衙禁軍駐守玄武門,主要職責是保衛皇宮的安全;南衙禁軍負責保衛宰相和文武百官的安全,同時也兼有保衛京師之責。

一旦掌握這兩支禁軍,這次政變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為此,張柬之先是找到了掌握北衙禁軍的最高統帥,左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

向他打起了感情牌,由於李多祚是高宗一手提拔的,所以張柬之一找到他,就直截了當地說道:『將軍今日的富貴,是誰給的?

』李多祚聽完,說道:『大帝』。

這裡的大帝指唐高宗。

緊接著,張柬之又趁熱打鐵,說道:『今大帝之子為豎所危,將軍難道不想報大帝的恩德嗎?

聽到這兒,李多祚也是個明白人,他直接對天發誓:『只要有利於國家,我但聽你的調遣,就算是家人也顧不上』

李多祚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張柬之還能再說什麼。

策反李多祚後,張柬之迅速將一批親信安插在了北衙禁軍之中,以待將來發揮作用。

至於南衙禁軍,則根本不需要張柬之操心,因為掌握南衙禁軍的,正是相王李旦,而李旦又是此次政變的參與者,所以南衙禁軍一事根本不需要他擔心。

與此同時,張柬之又讓太平公主策反武則天身邊的宮女,監視武皇的一舉一動,一旦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馬上稟報他們。

三步計劃,環環相扣,從政變的人選,再到政變的人手,可謂是天衣無縫。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

大唐帝國的命運何去何從,是繼續由武皇執掌乾坤,還是還政於李唐,將在這一天見分曉。

政變當天,張柬之兵分三路。

第一路,由他本人和崔玄暐、桓彥范、左威衛大將軍薛思行等人率五百多名羽林軍直達玄武門,將這個宮廷重地牢牢控制住。

第二路,由李多祚、李湛和李顯的女婿駙馬都尉王同皎,前往東宮迎接太子,共同前往玄武門匯合。

第三路,由相王李旦以及袁恕己率領南衙禁軍控制朝廷各部,一旦政變成功,就可以迅速穩定宮廷局勢。

政變開始後,關鍵時刻,李顯卻掉了鏈子,當李多祚前往東宮迎接他的時候,這位當了四十九年太子的李顯卻優柔寡斷,躊躇不前。

這麼多年,他一直活在武則天的陰影之中,雖然他想推翻武則天的意願很強烈,但事到臨頭,他還是退縮了。

看著李顯心事重重的模樣,李多祚首先開口:『先帝把帝國交給陛下,卻被人罷黜,此事人神共憤,已經有二十三年之久!如今好不容易等到天意彰顯,如今北衙與南衙同心協力,勢必要誅殺兇逆,匡復李唐社稷,願殿下不負眾望,速速前往玄武門!』

『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

今天誘其衷,北門、南衙,同心協力,以誅兇逆,復李氏社稷,願殿下至玄武門以副眾。

——《資治通鑒》唐紀23

李顯想了想。

覺得李多祚說的有理。

可在武則天多年的壓制下,他始終不敢邁出這一步。

思慮片刻,他為自己找了個借口:『兇逆肯定是要剿滅的,但當今聖上龍體欠安,我們這麼做,會不會驚嚇到她?

我們不妨將此事延後,再與諸公從長計議』

膽小就膽小,李顯還為自己找了個這麼冠冕堂皇的理由。

李顯自己退縮了,可下面的人卻不幹了,如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於是,李湛出言威脅道:『諸位將軍和宰相冒著被滅族的風險為社稷盡忠,殿下卻將他們推入死地,要停手也可以,請殿下自己出去宣佈』

『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乎!請殿下自出止之』 ——《資治通鑒》唐紀23

要李顯自己去宣佈,他哪有這個膽量。

到那時候,他自己就算想跑也跑不了了。

經過一番利弊權衡之後,李顯終於鼓足了勇氣,跟著眾人前往玄武門。

而在玄武門守候多時的張柬之,眼見事情快要無望的時候,終於等到了姍姍來遲的李顯。

隨之李顯的到來,負責守衛玄武門的田歸道放下了戒心,打開了城門,放眾人入內。

眾人一進去,直奔武皇的居所長生殿。

先是誅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

當睡夢中的武則天從夢中驚醒之後,她看到自己的床前站滿了人。

憑借著多年的經驗,她意識到眼下發生了什麼。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她用威嚴的聲音說道:『誰人作亂?

眾人面面相覷之際,張柬之站了出來,高聲回答道:『張易之,張昌宗二人謀反,臣等已奉太子之命,將其誅殺。

隻是擔心消息走漏,所以不敢先行奏報。

臣等擅自在宮中用兵,罪該萬死!』

張柬之雖然說得誠懇,可事情都到了這一步,武則天還會相信他嗎?

顯然不會。

她看到太子在人群中,很快便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隨即對李顯說道:『原來是你?

盡管事情已成定局,可心虛的李顯還是被這四個字嚇得夠嗆。

緊接著,武則天又說道:『既然人都已經殺了,你也可以回東宮去了』什麼叫政治高手,這才是,面對如此境地,武則天竟然如此從容不迫。

人殺了,那你就回宮去,皇帝還是我當。

不過,李顯雖好糊弄,可手下的大臣卻不好糊弄。

隻見桓彥范站出來說道:『太子豈能回去!願陛下傳位於太子,以順天人之望』

對他的話,武則天不可置否地笑了。

她轉頭問崔玄暐:『其他人都是因為被人的推薦才當上大官的,你是朕親自提拔的,沒想到你也在這裡!』

對於武皇的詢問,崔玄暐厚著臉皮說道:『臣這樣做,都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資治通鑒》唐紀23

眼看眾人一心逼她退位,武則天終究做出了決定。

政變第二天,武則天被迫下詔,命太子監國,大赦天下。

第三天,傳位於太子李顯。

第四天,李顯即皇帝位。

第五天,武則天被軟禁於上陽宮。

第六天,李顯率文武百官前往上陽宮,向武則天進獻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退居幕後,結束了她的皇帝生涯。

二月初四,李顯下詔宣佈,恢復國號為唐。

神龍政變,李唐歸來。

而這次政變中的所有人,都一一加官進爵,尤其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居功至偉,五人全部拜相,一時風光無限。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中國歷史有這麼一個定律,那就是,隨著皇帝打天下的人或者奪取皇位的人,雖然一時顯赫無比,但往往幾乎很少有善終的。

而神龍政變的五大臣也將步此後塵。

神龍政變後,朝中大權被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所掌握,時間一久,李顯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而張柬之、桓彥范等人還彷佛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沒有回過神來,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處於功高震主的危險境地。

尤其是桓彥范,貪婪的手未免伸得太長了。

不僅自己賺得盆滿缽滿,還將他的大舅哥也拉入其中,聲稱一個當時遠在千裡之外的人也參與了政變,要求李顯賞賜一番。

對於桓彥范此舉,李顯雖然很生氣,但他還是照做了。

因為眼下還不是與五大臣翻臉的時候。

要想與五大臣對抗,他一個人顯得勢單力薄,他必須找出一個代理人來。

選來選去,李顯的目光落在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身上。

事實上,當神龍政變爆發後不久,就有人向張柬之等人發出警告,希望他們借機鏟除武三思一黨。

可張柬之等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覺得,眼下自己手握大權,武三思一黨不過是砧板上的肉,根本不會有作為。

俗話說『斬草要除根』,可五大臣並沒有這麼做,他們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根本沒把別人的警告當作一回事。

他們自以為為中宗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個小小的武三思又如何奈何得了他們?

確實,單憑一個武三思,是奈何不了他們,可若是有皇帝在背後支持呢?

那事情可就又變得不一樣了。

果不其然,之後為了制約五大臣,李顯決定起用武三思。

對付五大臣,沒有哪個人比武三思更合適了,因為在之前的神龍政變中,武皇被迫退位,利益受損最大的就屬武三思了。

所以,在他的眼裡,五大臣就是他的眼中釘,必須除之而後快!

中宗即位後,將上官婉兒納為妃嬪,而在此之前,上官婉兒就與武三思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於是,在上官婉兒的引薦下,武三思頻頻出入宮闈,並和中宗的媳婦韋後勾搭在了一起。

有了兩個女人在背後支持,武三思的勢力與日俱增,重新活躍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

這時,五大臣才察覺到事情不對勁,於是紛紛上奏中宗,要求誅殺武氏一黨。

可這樣的要求,無異於癡人說夢,中宗當然不會理睬。

隨後的日子裡,中宗與武三思關系越來越近,經常去武三思府上飲酒作樂,推杯換盞,而對五大臣則越來越疏遠。

神龍元年五月,中宗的一個舉動,又刺激了一下五大臣緊繃著的神經。

他聲稱武三思等人都參與了神龍政變,與張柬之等人並列為功臣,並大加賞賜。

中宗此舉,無疑是向五大臣攤牌了,我就是要對付你們。

隨後,為了避免事情繼續惡化,五大臣經過商量,決定派遣一名臥底前去監視武三思。

可是,這名叫崔湜的臥底,一到武三思府上,轉頭就把他們賣了,他向武三思說明了來意,武三思隨即讓他不要聲張,假裝繼續在他府上臥底,讓五大臣不要起疑心。

而對於這一切,可憐的五大臣還蒙在鼓裡。

經過一番精心策劃後,武三思終於出手了。

他先是找到韋後,和他一起進宮遊說皇帝,對李顯說道:『五大臣仗著自己是復辟功臣,囂張跋扈,已經對國家構成了嚴重威脅,必須把他們除掉!』

中宗聽完,深以為是,詢問武三思有何良策。

武三思說:『明升暗降,將他們先封王,然後解除他們的宰相職務,剝奪掉實權』中宗同意了他的建議。

於是,在一次朝會上,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暐、敬暉、袁恕己五人還未反應過來,就被中宗依次封了王,同時規定,除了初一十五之外,其餘時間不必上朝。

五大臣就這樣被剝奪了實權。

不久之後,張柬之意識到朝廷決非久留之地,於是請求回老家養病。

對於他的請求,中宗立即照準。

神龍《公元706年》二年,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相繼被貶為各地刺史。

五大臣退隱後,他們身後的功臣集團也相繼遭了武則天的毒手,被一一清洗。

但這還遠遠不夠,在武三思眼裡,五大臣必須死。

所以,在不久之後,他就指使手下誣陷五大臣與駙馬王同皎串通謀反。

到了這一步,凡是對五大臣不利的指控,中宗根本不加以調查,直接下詔剝奪了五大臣的封爵,由刺史貶為司馬。

眼看五大臣的威脅越小,但武三思還是沒打算放過他們。

為了置五大臣於死地,武三思將他與韋後的醜聞命人寫出來,甚至描繪了種種細節,然後張貼在洛陽的大街小巷。

一時間,中宗被戴綠帽子一事,傳遍了洛陽的大街小巷。

很快,這事傳到了中宗的耳朵中,這讓他怒不可遏,隨即下令禦史大夫李承嘉徹查。

而李承嘉,是武三思的黨羽。

這口大黑鍋,在武三思的授意下,自然被五大臣背上了。

李承嘉給中宗的調查結果是:『這都是張柬之等人搞的,表面上說是廢黜皇後,實際上是企圖謀反,請陛下將無人族誅』

在武三思的操作下,中宗判五大臣終身流放。

五大臣沒死,武三思的目的沒有達到。

這時,之前出賣五大臣的崔湜怕五大臣東山再起,於是對武三思說道:『張柬之等人不死,後患無窮,不如派人假傳聖旨,把他們全部殺掉』

隨後,崔湜派了一個叫周利貞的人,此人曾和五大臣有過節,對他們可謂是恨之入骨。

在武三思的授意下,周利貞前去置五大臣於死地。

此時,五大臣正在流放的路上。

不過,讓周利貞遺憾的是,八十二歲的張柬之和七十歲的崔玄暐在流放的途中病死,避免了他的毒手。

不過,剩下的三個人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當周利貞在貴州一帶追上桓彥范時,將所有的怒火發泄在了他的身上。

他命人削尖了竹子,然後將桓彥范綁在竹刺上,拖來拖去,直到肉盡見骨,才命人將奄奄一息桓彥范亂棍打死。

第二個慘死的是敬暉。

周利貞追上他後,命人用刀片將他的肉一片片剮下,活活凌遲了。

最後一位是袁恕己,周利貞給他灌下去了一種叫『野葛汁』的毒汁,此汁入喉,猶如鐵鉤來回鉤自己的咽喉,令人生不如死。

當袁恕己被灌下毒汁之後,痛苦難當,咽喉傳來的痛苦讓他雙手不停抓地,直到指甲全部脫落。

一旁的袁恕己看夠了,然後才命手下將袁恕己活活打死。

神龍政變的五位有功大臣,在中宗和武三思的不斷迫害下,淒慘地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而唐中宗李顯,將為自己愚蠢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