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出土的漢代陶狗
中國古代馴化動物的起源甚早,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人們馴化最早的是『六畜』,即『馬、牛、羊、豕、犬、雞』。
當時的『六畜』不僅用於祭祀的重要場所,更是作為家庭財富的象征。
其中的犬,據考古資料顯示,最晚在距今10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關於人類與狗相處的痕跡。
一方面,狗在農業社會中忠誠、勇猛的形象讓人憐愛有加,而另一方面,有些狗不衛生、搖尾乞憐又令人倍感嫌棄。
長期以來,鏟屎官與狗就處在一種既信賴又嫌棄的矛盾關系中。
一、早期對狗功能的認知
狗首先扮演著抵禦蠱禍的重要角色,《史記》記載了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是說當時在城門殺狗以防止暑氣傷人。
同樣的做法在《風俗通義》中也有記載,即『殺狗磔四邑門』,因為狗擅長守禦,故將其置於四門以辟盜賊,並且也有了殺白狗後將它們的血塗在門戶之上以免不祥的做法,這就有些類似於後世的門神的作用。
古代陶狗形象
除了狗血有這個功能之外,狗屎同樣也被賦予這種獨特的功效。
在《韓非子》中就提到有個燕國人的妻子與人通奸,恰巧其丈夫從外地趕回來了,走投無路之下妻子讓通奸之人赤身披發出門,丈夫問出門的人是誰,妻子與左右之人都假裝說沒看見什麼人,並且還說丈夫神智迷亂,這就是『浴之以狗矢』。
同樣的事情在《睡虎地秦墓竹簡》的日書中也記載過,人們無故被鬼纏身,『以犬矢投之』,就可以擺脫鬼怪的糾纏。
按照狗的種類不同,它們還扮演著狩獵、看家、食用等不同的功能。
宋朝人陸佃在著作《埤雅》中就指出狗分為田犬、吠犬和食犬三種,恰好對應上文提到的三種功能。
有關狗狩獵功能的描述,《漢書》在寫劉邦分封功臣之時,面對大臣各自爭功的局面,劉邦打了個比喻,說大臣勇猛作戰就像是獵狗,而蕭何發令指示,功勞比獵狗更為突出,大臣也都欣然接受,可以說明當時人對狗的狩獵功能的認同。
劉邦和他的狗『虎子』
在《韓非子》中描寫了狗的看家功能。
宋國有戶釀酒的人家,釀的酒很香醇,對待顧客很熱情,也不會做缺斤少兩的黑心買賣,他們家的酒旗掛得很高,打老遠就能看見。
但奇怪的是,他們家釀的酒卻賣不出去。
萬分困惑之下,賣家詢問當地長者,才知道是自己家的看門狗長相兇惡,顧客都不敢來買酒。
當時吃狗肉也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淮南子》中講到楚人殺了猴子來招待鄰居,但是當時食用猴子是禁止的,所以楚人引誘鄰居稱猴肉為狗羹,以免鄰居懷疑,說明吃狗肉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
狗還有娛樂宮廷的功能。
《韓非子》中指出帝王若是『好飾子女狗馬以娛其心』,就是說帝王若是沉迷於犬馬聲色,就會引來禍患。
而大量的史料記載當時皇家宮殿內有走狗臺、犬臺宮等,以狗作為宮殿的命名,足可見皇帝對狗的重視。
雙犬圖
二、秦漢時期官方養狗
秦末劉邦帶領起義軍進攻咸陽,史書記載他進入咸陽城之後的景象是『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這裡把狗與馬、重寶放在一起來形容咸陽宮財富之盛,可見狗的確在當時扮演重要角色。
同時,通過《裡耶秦簡》中有關秦始皇統一之後『更名方』的記載:『王犬曰皇帝犬』。
這一事例至少說明,當時皇帝與狗之間存在一種直接的財產占有關系。
而綜合漢文帝時期『減諸服禦狗馬』和漢武帝時期『分諸苑養狗馬禽獸』的記載,甚至可以猜想,當時狗的蓄養如同馬匹一樣,存在一個龐雜的管理體系和管理群體。
出土簡牘中也有大量材料表明秦漢時期官方養狗設有特定的官員,並且官員內部的職權分工也很清晰
犬圖
由於狗具有傷人的隱患,再加上狗不注意衛生,與宮廷的整潔劃一相悖,因而史籍當中也記載了官方分散養狗的現象。
而那些皇宮中的狗的飼養規格也是很高的,《漢書》中東方朔針對這一點就曾批判過漢武帝:『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罽。
』這裡的繢和罽,分別是指五彩和織毛,就是說蓄養的狗要身穿五彩的毛織衣物,奢侈程度可見一斑。
三、官方養狗與鼠患治理
我們一般認為老鼠的天敵是貓,甚至還衍生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的俗語,但最早養狗的一大主要目的就是消滅鼠患。
在哥倫佈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古人主要以五谷為主食,而對肉類的需求多來自六畜,但是牛羊馬豬狗的生長周期比較長,數量也相對少,並且農耕社會對牛馬的保護意識也很強,所以古人就選擇雞或者雞蛋來補充體內蛋白質。
當時的賦稅並沒有將雞蛋納入征收范圍,那麼官府要獲得雞蛋,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自己養雞生蛋。
但養雞給官府治理鼠患帶來了困擾,因為當時貓的野性還很大,常常偷雞吃,而狗對雞的威脅相對來說要小一些,所以就用狗來滅鼠,既滅了鼠,又保護了雞。
《史記》就記載了李斯年少時在倉庫裡看到老鼠在偷吃糧食,說『不見人犬之憂』,說明當時主要是依靠狗與人力去消除鼠患的。
漢畫像磚中的狗
到了唐宋以後,官府對雞的需求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得到滿足,因而養雞不再是必須之事。
再加上隋唐以來書寫載體由絹帛向紙張改變,書寫起來雖然方便了,但文本經典的保存相對來講更為艱難,所以鼠患的解決就更為迫切了。
由於不用顧及貓對雞的威脅,人們更加看重貓的捕鼠功能,於是貓就取代了狗,承擔起治理鼠患的責任。
四、忠誠抑或是奴相?
在悠久的馴化過程當中,人對狗傾註了大量的時間,也使得人與狗之間存在一種親密的特殊關系。
自古以來,狗就被賦予了忠誠的品德,一些文學作品和口耳相傳的故事中都有類似的案例。
在《續搜神傳》中記載了晉代一位姓楊的人,他養了一條狗與自己形影不離,一天,他去外面喝醉酒,直接在路邊的草地上睡著了。
正好這時候四周火勢蔓延,狗不論怎麼叫他都不醒,就跳到水裡浸濕自己,然後回來把水灑在主人四周的草地上,這樣來來回回無數次,主人最後獲救,而狗卻累死了。
唐代也記載了忠犬救主的故事,當時有個叫柳超的朝官,因為觸犯王法被貶,隨行的隻有兩個奴仆與一條狗。
在路上兩個奴仆心生歹意,要將柳超置於死地,狗發現之後就將兩個奴仆給咬死了。
到了清朝,滿族人不食狗肉,也源於努爾哈赤曾被忠犬所救的傳說。
楊貴妃用魚肉喂狗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人們對於這種忠誠行為都是大加褒揚的,但狗效忠的對象要是變成了別人,狗所具有的忠誠品質就變成醜陋的奴相,因而遭到世人的唾棄。
我們常說的看門狗、狗腿子、走狗等,就變成了鄙夷的稱號。
甚至一些謾罵之語也與狗掛上了聯系,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勢,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
但民間對狗的寵愛仍然存在,古人在生育存活率較低的情況下,流傳著『取賤名好養活』的說法,因而有很多人取名狗蛋、狗剩、二狗等等,同時,古人謙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這都反映了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如懿傳 嘉貴妃養了好多狗
文史君說
從秦漢時期開始,狗就與人類建立了友好的關系,官方也建立了一套嚴密又復雜的蓄狗系統,它們在人們生活當中扮演抵禦巫蠱、看家護院、治理鼠患、食用等功能。
到唐宋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士人竟相以歌舞詩歌相會,狗的許多習性不為人所接受,而高顏值、善捕鼠、性溫和的貓成為人們的新寵。
狗的命運也出現了兩級分化,一些體型小、毛色光澤,或是擁有一技之長的狗繼續被人所寵愛,而絕大部分普通的狗卻遭到人們的嫌棄,但在廣大民間它們又不可或缺,隻能卑微地扮演門衛與賤畜等功能。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記,1982年。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李超:《秦漢養狗官制考》,《農業考古》2017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