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駐德蘇軍不強可不行,因為德國是冷戰的最前沿,但凡世界上有那麼一丁點的風吹草動,就會集中體現在德國。
這話可一點都沒有誇大的意思,很多研究冷戰的學者都這麼認為,比如美國學者巴爾克說過,柏林是當時歐洲的世界性焦點。
這種焦點,其實不僅僅是蘇聯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之間的矛盾,還有東德和西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和西德之間的矛盾。
所以想要回答好題主的問題,最好還是從這些矛盾是怎麼出現的來加以說明,然後再看看蘇聯對於這個問題焦點地區如何應對的。
德國為什麼成為冷戰時期的焦點。
話說德國的強悍都是有目共睹的,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兩起世界性的大戰,德國都是發起國,而且每次在戰爭初期德國可以說強悍的一塌糊塗,說橫掃歐洲都不過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被《凡爾賽條約》所束縛,但隨後的事實證明,《凡爾賽條約》的束縛力量必須以戰勝國的國家力量來實行監督的,一旦這些戰勝國的國家力量因為利益問題來個各掃門前雪的話,這個力度是要打折扣的。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就被一分為二,讓各個戰勝國對德國實施監管。
這麼做的原因,丘吉爾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回答:
『我們大家都擔心一個統一的德國的力量』
那麼當時四國是如何劃分的呢?
在1943年四月份的時候,蘇聯、美國和英國在莫斯科舉行了一個三國外長會議,當時一致同意在對德國的問題上,他們要有共同的責任。
那麼在這個的基礎上,會議上就通過了要成立一個歐洲咨詢委員會的提案,而關於德國的問題都會由這個歐洲咨詢委員會來擬定。
而到了1944年一月十四號的時候,這個歐洲咨詢委員會就開了第一次正式會議,在會議上英國人就提出了關於德國占領區的問題草案。
在這份草案中,柏林的東部地區由蘇聯占領,而在這個東部地區蘇聯還要劃出一塊叫做大柏林地區,必須由三國《蘇美英》共同占領。
最終在九月十二號,在這份草案的基礎上,又簽署了一個《關於德國占領區和管理大柏林的議定書》。
其中關於德國的占領問題是這麼說的,蘇聯,美國和英國三個國家各自占領一個區域,而關於柏林就被劃分成特殊的柏林區,是三個國家共同管理,不被三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所單獨占領。
當然柏林雖然被認定為三國共同管理,但也會有管理的界限,其中蘇聯是最為明確的,而美國和英國的位置卻很模糊。
但不管怎麼說吧,柏林的占領問題算是得到了第一步的解決。
那麼在這個協定中,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就成為了後來蘇聯和美國之間相互對峙的一個焦點。
在這個協定中的第十條,有這麼一個說法,說在柏林聯合軍總部在內的德國管制機構應該是暫時性的。
也就是說,盟國對於德國設立的管制和管理機構不是一個永遠存在的機構,它有一個時間限制,這個限制條件就是德國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作為基礎的,一旦這些要求得到解決和實現,這些機構就要隨之消失了。
那麼後來又怎麼成為了四國管理呢?
這其實是在1945年五月一號發生的事情,當時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簽署了修改後的德國管制機構協定。
這個協定成為了四國共同占領德國的一塊基石,之後四國又簽署了四個文件。
蘇聯占領一塊,美英法各占一塊,四國不僅將德國一分為二,還將德國的首都柏林分成了兩大塊,這就促成了歷史上的東德和西德的出現。
所以在冷戰時期,德國出現的問題,說到底其實是柏林問題。
柏林問題。
1945年的七月份,柏林聯合軍管總部成立,到1948年聯合軍管總部破裂,在這幾年時間裡,柏林屬於四國共同管理的時期。
在初期蘇聯和美國之間還能保持一個平和,沒有出現什麼過大的不合。
但在1946年的十月二十號之後,就出現了問題。
因為這一天是柏林第一次代表會議的選舉日,這一次選舉,德國的統一社會黨失敗,而屬於資產階級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和自由民主黨結盟之後獲勝。
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隨後他們就可以控制柏林市的代表議會和之後成立的市政廳的多數席位。
那麼這件事出現之後,美國就進入到了下一步的動作,開始排斥蘇聯,剝奪蘇聯在柏林事務上的話語權。
怎麼做呢?
美國,英國和法國,將聯合軍管之前實行的一致同意原則,擅自改成了一致不批準原則。
什麼意思呢?
以前柏林的自己治理的機關有什麼決議或者想法,四國共同認可了,才能推行。
結果變成了一致不批準原則之後,就變成了這些決議和想法,隻有四國一致反對才會被取消,取消不了,就能推行。
這就相當於把蘇聯的權益給排擠掉了,那麼關於柏林的問題,只要三國一塊商量,就可以行事了。
而事情有了第一步,通常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直到把問題激化到沒法解決的地步才行。
這話可不是空話,看看美國這些年幹的一些事情,就能知道當時他們的思路。
所以後來美國就開始做起了小動作,要合並西方占領的三個區,在1947年一月一號美國和英國的雙占領區出現,當時法國猶豫了,但在1948年三個占領區還是合並了。
最終這件事導致了四國共同管理柏林的機構被裁撤了。
那麼美國這就停手了嗎?
當然不可能了,於是在1948年六月十八號,美國英國和法國開始在占領區內,推行幣制改革,他們想在經濟上,完全地割裂德國,從而和蘇聯進行劃分。
畢竟面對這種事情,蘇聯不可能不回擊的,所以蘇聯隨後也開始推行幣制改革。
而這麼做還是不夠徹底,最終聯邦德國在美國的扶持下,開始出現,這就從政治上開始割裂德國。
而籌建聯邦德國的第一步,其實就是分裂柏林。
當時柏林的地位比較特殊,屬於四個國家共同管理,那麼這個時候,之前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和自由民主黨就要起到作用了,他們拉攏了社會民主黨,在沒有統一社會黨參與的會議上,公開分裂了柏林市的代表會議。
並在一個月之後,這三個政黨又將辦公地點全部遷到了西柏林,至此整個柏林就失去了統一的市政機關。
那麼在這種局面之下,統一社會黨,在東柏林建立了臨時民主市政廳。
至此整個柏林就被分開了。
十個月之後,東德和西德就出現了。
最終形成的德國變成了世界的焦點和敏感區
不說別的,那道赫赫有名的柏林墻就是一個證明,這條長達一百六十七公裡的墻,初期其實就是一些鐵絲網加磚頭瓦塊構建起來的,後期不僅變成了混凝土墻,還架設了了望塔和防車輛壕溝。
此後這道墻壁,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很多事情都有這道墻的身影,以至於如今很多人將這道墻稱之為多事之墻。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局面,讓這道混凝土構建的墻出現在歷史上呢?
早在民主德國建立之前,蘇聯就認為柏林是德國的蘇聯占領區的一部分,民主德國建國之後,柏林就應該是民主德國的領土。
這個說法是有依據的,畢竟當時圍攻柏林的時候,隻有蘇聯參與其中,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注意力是進入到山區尋找德國東山再起的根基,企圖一舉拔除,當然事實證明這件事是想多了,什麼都沒有。
所以早在四國共同管理柏林結束以後,其實美國,英國和法國就已經失去了駐紮在西柏林的權力。
蘇聯之所以沒有在這之後,提出將西柏林轉交出來,還繼續容忍美國,英國和法國繼續駐紮在西柏林,是為了和平利益而作出的讓步。
當然這個讓步是蘇聯方面的說法。
那麼美國,英國和法國這三個國家的想法又是如何呢?
他們認為戰爭結束之後,整個柏林其實一直就處於被四個國家占領和管理的四方之地,那麼民主德國《東德》成立之後,蘇聯將東柏林交還給民主德國,這是不對的,是違背了四國的柏林協議。
那麼這一通解釋下來,美國,英國和法國就認為蘇聯的說法是不對的,四國管理德國就沒有結束,也就是說這三個國家將軍隊駐留在西柏林是沒有任何毛病的。
這麼看來問題似乎很簡單,就是蘇聯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之間的矛盾,其實不然,美國這麼做的結果,讓美國,英國和法國於後來成立的聯邦德國《西德》之間也就有了矛盾。
怎麼回事呢?
美國,英國和法國既然不承認四國管理柏林結束了,讓他們有了在柏林駐軍的權力,但反過來他們就認為西柏林就不屬於後來成立的聯邦德國。
而聯邦德國對於這個問題肯定不幹了,不能三國說不承認,這片土地就沒了,所以聯邦德國對於柏林的領土是一直有要求的,甚至還把柏林認為是聯邦德國的一個州。
那麼在這種局面之下,就出現了這麼一個結果,民主德國將東柏林作為他們的首都,而西柏林因為歸屬問題的原因就沒有聯邦德國什麼事了,聯邦德國對於這件事很生氣。
所以有關柏林的問題,就變成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西柏林到底是歸誰來管理,第二個美國,英國和法國到底有沒有在西柏林駐軍的權力,第三個西柏林和聯邦德國在交通問題上所產生的一系列的問題。
其實第三個問題,就是由前兩個問題產生的。
駐德蘇軍的強大
從這些描述中,不難發現,德國其實已經成為了蘇聯和美國之間的一個較量的中心。
既然是中心,出現的問題自然就多了,而解決問題無非就是兩種方式,一個是談判,另一個是軍事。
而談判的基石何嘗不是軍事呢?
那麼在德國駐紮一支強大的軍隊,顯然是最合適的事情了。
接下來看看蘇聯駐德的軍隊是怎麼樣的一個組成。
首先蘇聯駐德的部隊,被叫做駐德蘇軍集群,這個集群是蘇聯駐紮在國外軍隊數目最多的部隊。
駐德蘇聯集群的大部分武器都是高度現代化裝備的武器,而且在哪個時期只要蘇聯新出現的武器,都會優先裝備給這支部隊。
比如說T—72坦克,SS—21,SS—22運載火箭,蘇—25地對空導彈,米格29等等。
武器精良就不說了,數目還巨大,為此蘇聯還給這支部隊裝備了能夠維持六十到九十天的彈藥儲備,除此之外還做好了,能夠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就能轉移部隊的工作。
舉個例子,看看當時駐德蘇軍的強大
比如蘇空降師,這種部隊有七千到七千兩百人,下轄包括三個摩托化機槍團,一個炮兵團,一個AA營和一通通訊連組成。
武器裝備更是奢華,包括310BMD彈道導彈,30BRD姿態於瞄準控制系統,甚至還裝備有反坦克導彈。
而下轄的炮兵團,更是裝備了一百四十毫米的導彈發射架六個,一百二十二毫米塔形榴彈射炮三十六個,八十五毫米榴彈射炮架三十五個。
當時的民主德國自己也有空軍和陸軍,他們的軍隊就可以隨時得到這樣的蘇聯空軍,一到兩個空降師的增援。
這還不算,七個集團軍中,有五個集團軍有著各自的直升機團,一個這樣的直升機團部署了五十架直升機。
而戰時司令部可以直接領導八個空降警戒師。
除此之外還有六百個特種小分隊,目標是摧毀敵人的核力量。
在整個華約國第一梯隊中,包括駐德,駐捷克斯洛伐克,駐波蘭的蘇軍高達六十二萬五千人,三十個師,一萬零五百輛坦克,四千七百五十門火炮,和導彈三百四十枚,各種戰鬥機和直升機有兩千四百架,不可謂不強悍。
而駐德蘇軍就占據了這些部隊一半還多的份額,這一半的份額中,光坦克師就占據了十個,機械化步兵七個。
不大一點地方,修建的機場就有四十七個,為了培訓還有一百一十六個訓練場可供使用。
而修建的兵營數量都是一個恐怖的數據,近八百個。
有人算了一下,駐德蘇軍,三十個人左右就可以有一輛坦克或者裝甲車可供支援,三個人就能得到一輛機動車代步,每三百人就有一架飛機給予支援。
這也是為什麼,哪個時期西方總是害怕蘇聯的一個原因,而他們描述這支恐怖部隊的時候,總是用鋼鐵洪流來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