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姓有一個最龐大的支系–客家劉氏。
這個支系雖然不見載於任何中國正史,但卻人丁興旺,人口占今日劉姓的十之三四;而且其成員移居海外的特別多,是劉姓家族中最具有開拓精神的家族。
在中山劉氏眾多支派中,以劉備94世次子劉永95世一支最為興旺。
蜀漢亡後,劉永徙居洛陽。
五胡亂華,劉永子孫也紛紛南遷。
劉永14世孫劉虯曾住今河南南陽、湖北江陵;劉永24世孫劉賄,在唐懿宗時官任朝散大夫,由洛陽遷江南,又遷今浙江金華。
唐末僖宗乾符年間,劉祥(劉永25世孫)為避黃巢之亂,與兄劉祺、弟劉禋,南下避亂,兄弟三人失散。
劉祺避居大梁河東,官知建州,其裔創潮安東津、普寧桂花籃派系,分居潮、普、揭等地(譜稱西派)。
劉禋遷居安城(今江西吉安)。
劉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今三明市寧化縣),為劉氏入閩始祖(又稱唐中代始祖,譜稱東派);生四子:天錫、天瑞、天明、天誠。
天錫於唐懿宗時登進士第,官至觀察使,罷官後隨父避居寧化石壁。
劉祥的孫子劉沐,欽點狀元,博學多才,在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主持撰修客家劉氏的第一部族譜。
劉祥四世孫劉龍圖,登後周翰林學士;五世孫劉任,北宋開寶年間(968-976年)任河南轉運使;七世孫劉參常,任官河南懷慶府尹,創建客家劉氏的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九世孫劉月清《其父劉德洪官授北宋大司馬》,任江南制置使;十二孫世《春田》劉詔,南宋高宗時,官虔州判官,敕賜紫金光祿大夫;十三世孫劉貴盛,官授浙江金華府伊;十四世孫劉龍,官授湖廣承宣使,升河南宣撫使,任後返籍居寧化石壁。
劉龍生九子:名開一至開九。
劉開七,字必高,號三郎,宋元之際人,原籍福建汀州寧化石壁。
官任潮州總鎮,時率兵往興寧崗背平亂,卒於營,墓葬在嘉應州興寧縣北廂崗背高車頭黃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
因任職於粵,所以從福建寧化遷居廣東潮州、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等處立業,故被尊為客家劉氏之近代肇基始祖。
在興寧崗背榕樹村建劉氏大宗祠一座,堂號『愛敬堂』,定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掃墓,永為定祀。
劉開七的兒子劉廣傳,字清淑,生於元初,27歲登進士,任江西省贛州府瑞金縣令。
在任期間,勤政愛民,築城建學,平洞寇,政績卓著,被加任終奉郎的官銜。
墓葬於江西瑞金縣金雞瀝三角塘背龍形眼睛穴。
劉龍(廣傳的爺爺)因兒子劉開七葬於興寧,遂令部分子孫到興寧北廂龍歸洞走馬嶺下及程鄉開基立業。
廣傳生14子,86孫,360個曾孫,分佈江南各地居住。
因裔孫居住各地,曾作了律詩一首,以囑十四子之符節以便認祖歸宗: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及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
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
據多種劉氏族譜記載,客家劉氏在劉姓大家族中屬於中山劉氏大宗,出自中山靖王劉勝和三國蜀主劉備之後,其開基始祖,是從光州固始入閩的劉祥,或作劉翔。
但是,對於劉祥或劉翔本身的情況以及其祖先的來源與傳遞世系,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凡是劉氏宗親們,將這篇文章傳揚出去,
遠播劉氏文化,弘揚劉氏精神,
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共創劉氏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