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軍中的一名虎將,王近山為祖國和人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爭年代,王近山因作戰勇猛,被稱為『王瘋子』,有戰爭的地方總有他的身影,總是沖在最前線指揮戰鬥;他是現實中的李雲龍,驍勇善戰,在作戰中帶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機智果敢,不僅敢打沒有命令的仗,還善打強敵,擁有著一往無前的『亮劍精神』。
王近山
1978年5月10日,伴隨著專門為他播放的悠揚軍號聲,王近山安然逝去。
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即使在彌留之際,他的思緒卻仍飛到殘酷的戰場。
近日,王近山之女王媛媛接受紅船編輯部的專訪,講述起父親在硝煙彌漫的年代,在風起雲湧的戰場上,曾英勇奮戰的一幕幕。
帶大家了解,這位現實中《亮劍》原型的真實故事。
王媛媛
勇猛的『王瘋子』
1915年,王近山出生於中國著名的將軍縣——紅安,成長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父親15歲就參加了革命。
當時家裡比較貧困,又經常受地主的欺壓,因此他不甘心,所以他與小夥伴一起去找部隊準備參軍。
但是沒想到小夥伴被地主惡霸抓住,綁在樹上削鼻子、挖眼睛,被摧殘致死。
從此,父親發誓要為他的小夥伴報仇,除盡天下的地主惡霸,改變老百姓悲慘的生活』王媛媛講起父親參軍的初心。
1930年3月,年僅15歲的王近山,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父親的祖上有蒙古族血統,所以他的骨子裡也有著天生的勇猛性格。
盡管到了部隊後,條件很差,沒有槍,而且當時他個子又小,但是他從來不怕,經常拿著砍柴刀與敵人進行搏鬥、刺殺』
王媛媛講述道,父親16歲時,在一次戰鬥中和一個大個頭的國民黨兵展開肉搏,扭打在一起。
年紀小、個頭小的王近山自然拼不過。
於是,他抱著同歸於盡的決心,狠狠抱著敵人一起滾下了懸崖。
結果,國民黨兵死了,而王近山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父親滾下懸崖時,腦袋被一塊尖石鑿了個大洞,鮮血成河。
當戰友們在山下找到他時,看到他血流滿面,都以為他肯定也死了,沒想到還有一口氣,就趕緊將父親救活了。
如此瘋狂的行為,如此英勇頑強,令戰友們震撼,於是大家就送給他一個外號‘王瘋子’。
從此,16歲的父親就成了名』
王近山參加紅軍兩年後,在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並且於17歲時就當上了連長,這個年紀當連長,在紅軍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
之後,他18歲當了團長,到了20歲時,他已經升任師長,憑借著過人的才能,指揮千軍萬馬。
有戰爭的地方總有王近山的身影,碰上進攻不順利的時候,他還會提著武器跟戰士們一起沖鋒,這樣的勇猛是獨一無二的。
然而『王瘋子』的綽號與王近山的外貌幾乎沒有相同之處。
在同事們的眼中,他極為和善,工作過程中常常會露出微笑,說起話來慢條斯理。
就是這位白面書生,打起仗來可一點都不含糊,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每次打仗都沖鋒在前,如同不要命一般。
在一生征戰的過程中,他身上留下了無數道傷疤,左上臂上開過刀,大腿受過骨折,子彈打穿過右肩膀,光頭部就受傷兩次……
作為一代戰將,光有『勇、猛、瘋』是絕對不夠的,智謀也是必要的。
『在部隊的歷練過程中,父親除了自己在戰爭中不斷總結經驗,他還很榮幸遇到了他的導師,有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等,在他們的領導下,父親學會了很多打仗的真本領。
父親還積極學習文化知識,劉伯承只要一講文化課,他就會搬個小板凳坐在最前排去聽首長講課,再用所學指揮戰役』
敢打無命令之仗
作為《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王近山除了驍勇善戰,還特別敢打無準備、無命令之仗。
1943年初秋,正值國民黨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其進攻予頭直指陜甘寧邊區,此時,中央決定派時任八路軍三八六旅旅長的王近山帶領一個團和一些幹部去延安,增強黨中央的防備力量。
同年10月18日,王近山率領新四旅十六團,從太嶽抗日根據地向外線轉移,經過一夜行軍到達洪洞縣。
在這裡王近山得到情報,有日軍部隊將從韓略村經過。
分析敵情後,王近山決定在此伏擊敵人。
『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部隊,父親就覺得日本鬼子的胸膛已經撞到了我們的刺刀,我們不打白不打。
直到見到這個部隊,看到他們的穿著佩戴,才發現這不是一般的日軍隊伍。
一般的日本軍隊穿的是膠鞋,但這支部隊穿的都是大皮靴,腰間挎的都是腰刀,一看就是日本軍官。
而且他們來勢兇猛,特別狂妄。
為了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父親決定組織戰鬥,殲滅他們』
王媛媛講述道,最終,在王近山的指揮下,一百二十多個日本高級軍官,除了三名日軍鉆進山洞逃跑外,其餘全部被殲。
而讓王近山沒想到的是,被殲的這支日軍就是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組織的『日軍戰地觀摩團』,均是來自華北軍各部的中隊長級別以上的軍官,其中還有一名少將旅團長。
這場戰鬥是王近山打的一場無準備、無命令的戰鬥,所以他準備回去就做檢討。
沒想到,到了延安後,毛澤東對韓略村伏擊戰非常滿意,還親自接見了他,並說:『我早就聽說紅四方面軍有個王瘋子,現在成了吳下阿蒙了,了不起啊!』
王近山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帶頭沖鋒陷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解放戰爭時期,他還曾參與指揮了著名的定陶戰役、襄樊戰役等重大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定陶戰役中,血戰大楊湖是最關鍵、最困難、也打得最慘烈的一次戰鬥。
因為這場戰役是處在絕對的我弱敵強的情況下,當時我軍隻有5萬兵力,敵人卻有30萬大軍,並且國軍裝備精良,糧草彈藥供應充足』
在劉伯承和鄧小平召開的動員會上,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主攻由誰來擔任令劉伯承和鄧小平犯了難,因為此戰無異於虎口拔牙,有太多的風險和未知。
在大家都沉默的時候,王近山在動員會上主動拍案而起。
他在會上高聲喊道:報告一號《劉伯承司令》、二號《鄧小平政委》首長,就用我們六縱去拼吧!我們六縱還年輕,把主力縱隊保存下來,拿我們去拼是值得的!打得隻剩一個旅,我當旅長;隻剩一個團,我當團長;隻剩下一個連,我就當連長。
就算整個縱隊全打光了,我們也對得起黨,對得起哺育我們的太行山父老鄉親!
立下軍令狀後,王近山慷慨領命,率部直撲敵整3師師部所在地——大楊湖。
最後,王近山率領部隊經過拼死一戰,六縱成功殲滅了整編的敵方第三師,還消滅了敵47師,第三師的師長趙錫田也被抓獲,取得了勝利。
此戰結束後,王近山指揮的六縱成為了劉鄧麾下的主力縱隊,『鐵六縱』的稱呼從此也在軍中叫響了。
『戰役勝利時,父親帶著他的部隊,腳下踩在大楊湖的血水裡,留下了眼淚。
他當時跟部隊剩下的指戰員們說,六縱有一千七百多人犧牲在這片血染的大楊村,六縱的後來人一定不能忘了他們!』說到這裡,王媛媛的眼中泛起淚花。
將指揮部設在前線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的戰爭,也是王近山一生戎馬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章。
1951年2月,作為第四批入朝作戰的兵團,第三兵團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的帶領下進入了朝鮮,支援前線部隊作戰。
當時的第三兵團下轄三個軍,分別是第12軍、第15軍和第60軍。
其中第12軍是解放戰爭中改編的二野六縱,是王近山帶出來的部隊,在第二野戰軍時,王近山還是12軍的首任軍長。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正式打響。
但在這場戰役中,王近山麾下的60軍180師遭遇了重大損失,入朝首戰失利。
王近山還因此被召回到了北京,但是毛澤東跟他講:『這場戰役,責任不全在你,希望你放下包袱,繼續打好以後的仗。
你是個常勝將軍,但不能輕敵和驕傲,你要繼續打勝仗!』
毛澤東的話對王近山來說是鼓舞也是鞭策,而放下思想包袱的王近山,在日後的上甘嶺戰役中一雪前恥,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1952年10月,美軍在上甘嶺發動攻勢,想要一舉拿下上甘嶺並以此為據點進攻金城、平康兩城。
而想要拿下上甘嶺就必須拿下597.9、537.7這兩個高地。
『父親他們開始根本沒有想到,上甘嶺戰鬥會打這麼大、這麼激烈,作戰規模由戰鬥發展成為戰役,其激烈程度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
最後537.7高地和597.9高地,被美國人幾十萬發炮彈炸得幾乎就是夷為平地』
『父親曾經講過,他在上甘嶺戰役中將指揮部設在陣地前沿,直接指揮到了連排班,他拿著望遠鏡就能看到他的部隊前線,親眼目睹了戰況的慘烈』
王媛媛回憶到,父親看見上甘嶺上的戰士們不斷與敵人拼殺,拼著拼著,戰士們就都倒在了戰火紛飛的硝煙之中。
他親眼看見打瞎眼睛的人背著打斷腿的戰士繼續沖鋒陷陣,最後,武器彈藥用盡了,他們也已精疲力盡,索性拿著爆破筒跟敵人同歸於盡。
有一次,一個小連長蓬頭垢面地回來了,說要求增援他的連隊。
父親當時問他:『你是連長怎麼自己回來報信,不叫通訊員』連長回答:『我們連的人全部都犧牲了,就剩我一個』父親一聽眼淚就流下來了,他讓這個小連長去吃飯休息,等小連長再帶著兵準備沖到前沿陣地的時候,父親把連長摁下了,說:『讓他留下吧,這個連就剩這麼一個種了』
在上甘嶺這場舉世矚目的血戰中,王近山麾下的15軍、12軍與數萬『聯合國軍』血戰多日,最終殲敵2.5萬人,成功守住了陣地,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勝利背後是無數戰士們的付出與犧牲,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
王媛媛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六、七十年代,當時還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王近山去到軍區視察的時候,接待他時就請他觀看了電影《上甘嶺》,然而電影放映到一半,這個曾被稱之為『王瘋子』的鐵血硬漢卻淚流滿面,難抑情緒,不得不中途退場。
『父親曾說,真正的上甘嶺戰役比電影中的要慘烈得多,電影中所反映的其實連戰場的1%都不及』
一將成名萬古枯,犧牲的烈士中,像邱少雲、黃繼光等叫上名來的還有很多,而叫不上名的不隻成千上萬。
『有很多剛穿上軍裝,剛走上戰場就犧牲在他鄉的戰士們,甚至還有很多犧牲的戰士是不知道名字的。
父親在戰場上見得太多太多,所以上甘嶺戰役他一直刻骨銘心』
將軍和司機的曠世友誼
在抗美援朝中,將軍王近山和他的司機朱鐵民,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演繹了一段深厚的革命友誼。
當時美軍飛機在朝鮮上空縱橫肆虐,因此志願軍在白天基本不敢行動,都是夜間活動。
但是王近山卻堅持白天也要上戰場視察,有好幾次,王近山都遭遇了敵機的攻擊,彈片擊破了王近山的左臂,成為朝鮮戰場唯一掛彩的兵團司令。
『父親和司機兩人,時常白天開著吉普車在公路上飛奔,到處探查地形。
為保護司令免受敵機轟炸,司機總是將父親隱藏在樹林裡,自己則在吉普車後面裝上許多松樹枝,拖著松樹枝泛起煙塵在公路上狂奔以吸引敵機。
美軍一看,怎麼還有人敢在大白天開著車在陣地上跑?
於是飛機、大炮,全都追著汽車去了。
但是兩次以後,父親覺得這樣太危險,就再也不讓司機這麼做了』
王媛媛講述,實際上王近山與司機朱鐵民的情誼,是由逐漸磨合到信任的。
朱鐵民開始並不了解司令的脾氣,司令上了車就要司機快開,也不管是否有危險。
可朱鐵民當時認為,怎麼能帶著首長去冒險呢,所以無論司令怎麼下命令,他還是會按照自己的節奏開,一定要為司令的安危負責。
事後,朱鐵民會跟王近山匯報,他為什麼這樣開,為什麼這一段兒開得慢。
從此,兩個人越來越默契,司令上車再也不指揮司機開車了。
抗美援朝即將結束之際,王近山對司機朱鐵民說:『老朱,你在朝鮮戰場上的功勞大大的,雖然軍功章沒有你的,但是我的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你說你需要什麼,回國之後我一定滿足你的要求』而朱鐵民說自己什麼都不缺,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孩子。
王近山得知司機因為沒有孩子而苦惱,經過深思熟慮,毅然承諾:『老朱,回國後我給你們找最好的醫生,治不好的話,我回國後所生的第一個孩子,無論是男是女,都送給你!』
當時朱鐵民聽了非常感動,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司令真的履行了承諾。
1953年11月,王近山的第六個孩子王媛媛出生於北京,於是他履行了當時的承諾,將他最小的女兒過繼給了朱鐵民,為他養老送終。
朱鐵民夫婦
『我從小在司機爸爸家長大,養父母對我非常好。
一直到1969年,我參軍以後才又跟回了司令爸爸王近山,由朱改回了姓王』
2009年,王媛媛撰寫了一本書——《司令爸爸 司機爸爸》。
書中講述了將軍王近山和司機朱鐵民的革命友誼故事,也講述了女兒眼中兩個不同的父親形象。
王媛媛說,與司機爸爸相比,司令爸爸王近山的教育是嚴厲的,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吃苦,要接受鍛煉。
並且父親希望將自己的軍人精神一代代傳承下來,於是要求子女們都去當兵。
『當時我是父親的重點關注對象,因為很小的時候我就跟養父母生活在一起,一直被他們無微不至地寵愛,對於這點,司令爸爸非常不滿意,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強,能幹,能吃苦。
所以他把我送入了部隊,接受鍛煉,希望通過部隊生活改掉我身上嬌生慣養的習性』
於是,跟父親王近山一樣,15歲的王媛媛進入部隊成為了一名軍人。
雖然是副參謀長的女兒,但是她不僅沒有得到任何特殊照顧,反而被父親有意安排到最艱苦的崗位。
『我小時候被養父母寵慣了,到了部隊吃一點苦就覺得好苦。
我每天得種地、挑水甚至挑糞。
我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部隊有文藝宣傳隊,一到過節就把我們叫去表演,後來我參加了宣傳隊,結果爸爸聽說以後非常不高興,把我打回原地了。
後來我又參加了部隊組織的體訓比賽,爸爸聽說後,再次給我打回原地』
王媛媛回憶說,有時候她回到南京,父親王近山就會批評她,責怪她不好好在醫院裡工作。
一會兒宣傳隊,一會兒體訓隊,對她很不滿意。
而王媛媛那時候不服氣,老是跟父親對著幹。
但是後來懂事後,她逐漸理解了父親對她的期望。
『後來,我隨著部隊去了大別山,每天給百姓看病送藥。
爸爸聽說我到了大別山,有一次過來找我,他帶著我在山裡轉。
我印象特別深刻,他指著山頭告訴我,他曾經在這裡打過什麼仗。
他當時那種宏偉的氣勢,令我肅然起敬,我想爸爸真了不起,是個大英雄,我打心眼兒裡對父親油然而生出一種敬佩』
當兵八年後,王媛媛得知司機爸爸生病了,他身邊又沒有其他的孩子,所以在1977年,她毅然辦了復員手續,回到了司機爸爸身邊照顧他,一直到他88歲去世。
生長於兩個家庭,得到兩個家庭的愛和培養,王媛媛感覺這是她一生的榮幸。
而她也要繼承兩個爸爸的精神,把優秀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既然父輩的血液在我心中流淌,那我就要接過他們的紅色旗幟,這也是兩位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希望我繼續走的路,我要讓老一輩的思想和理念永遠傳承下去』
撰文:李影
視覺:王學民
統籌:張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