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無僅有的這場城市攻防戰為大唐續命150年,守城主將為何卻備受爭議。《網路歷史》

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城市保衛戰,攻城者數以百萬計,守軍隻有數千人,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守軍沒有退後半步,彈盡時巧用草人借箭,糧絕時以啃樹皮、煮紙充饑,最終煮屍體為食,後人傳言:守軍殺人食人達3萬餘。

這導致了守軍的2名主將,在戰後多年裡一直備受爭議。

同時2名主將的後人險些反目成仇……這就是唐朝安史之亂中的睢陽保衛戰。

安祿山叛軍遇到一堵墻

天寶十五年正月,安史之亂中的叛軍頭目張通晤攻陷宋州、曹州等地,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降。

這個毫無骨氣的唐朝大官,在投降前強行命令轄區內真源縣的縣令張巡擔任譙郡長史,讓他迎接叛軍入城。

自己投降了,讓下屬也跟著投降,也許是擔心張巡不聽從自己的,楊萬石還順手給張巡提了個官。

對於這個決定,無人能說清楚是為什麼。

但不管怎麼樣,楊萬石的這個決定,間接地給安祿山叛軍上了一堂課,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不可逾越的血肉城墻。

張巡也不是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到的。

所謂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巡本是鄧州南陽人。

他博覽群書,文才極佳,還通曉兵法,熟知軍事。

也就是傳說中的文武全才,他開元末年考中進士。

隨後由太子舍人外放為清河縣令,因政績突出,任期屆滿返回京城。

正逢楊國忠專權,權勢炙手可熱。

有人勸張巡晉見他,也許能得到重用,張巡卻果斷拒絕,就被調任真源縣令。

上任之初,張巡發現真源縣內有很多強橫狡猾的不法之徒,縣衙的大吏華南金更是作威作福、專橫跋扈,縣裡的民謠說:『南金口,明府手』(意指南金說的話,能當縣太爺的家。

)張巡到任後,依法處決了他,赦免了餘黨,這些人均改邪歸正。

張巡為政簡略,民眾很是稱道。

楊萬石也許正是看中了張巡的名望,才在投降前順手給張巡一個人情,提了個小官。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張巡正是那種給點兒陽光就燦爛的人,他率領屬吏哭於玄元皇帝祠,起兵平叛,追隨者有千餘人。

又與抵抗安祿山隊伍的吳王兵馬匯合,兵力達到2000餘人。

後來,收復了投降的雍丘,與原縣令令狐潮縱馬決戰,受傷也不顧,在這次戰役中,張巡為了振奮士氣,把城中令狐潮沒來得及帶走的妻兒全部斬殺。

將士們見張巡作為一介文人卻如此勇猛,就擁戴他主持軍務。

此後,唐廷得知張巡的這波操作,感覺到這確實是個人才,就索性把兗州以東各地全交付張巡治理。

張巡的熱身戰:雍丘保衛戰

張巡接手這麼一大片地盤的軍務後,打的第一仗是跟雍丘投降的原縣令令狐潮。

當時,令狐潮率叛軍4萬兵臨城下,雙方兵力懸殊太大,導致人心大為惶恐。

張巡對諸將說:『對方知道城中的虛實,必有輕敵之心。

我們現在出擊,可出其不意打敗他們,乘勢擊之,必能殺其氣焰』諸將表示贊同。

張巡先是分兵千人登城防衛,又分派出幾支隊伍殺出城外,他身先士卒,直逼令狐潮的大營獲得勝利。

次日,吃了虧的令狐潮率軍攻城,張巡在城上設置守衛木柵欄,紮草灌油焚燒之,攻城兵士不敢靠近,張巡又率部乘機攻擊。

歷時60多天,大小數百次戰鬥,士卒吃飯不卸甲,裹傷而戰,令狐潮最終敗逃,張巡乘勝追擊,差點兒抓住令狐潮。

令狐潮十分惱怒,再次率兵來戰。

但是此人素來與張巡比較友善,到了城下他動情地對張巡說:『大唐形勢危急,兵已不能出潼關,大勢已去。

你以弱兵守危城,無從盡忠,何不跟隨我以求富貴呢?

』令狐潮這波掏心窩子的話,有理有據,還是有一定鼓動性的。

但他面對的是一個意志如鐵的人,是個心懷天下的人,張巡回答他:『古制父被君殺,按理不該報復。

而你卻因妻兒被殺而懷怨,借叛軍之力圖報復,我將見到你的頭顱在大街上示眾,為後世恥笑,你怎麼辦呢?

』令狐潮聞言羞慚而去。

當時,唐都長安已陷落,張巡與唐廷斷絕音訊,城內一片人心惶惶,其中有6員大將動了投降心思,他們對張巡說,我們勢單力薄,敵不過亂兵,而且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投降。

這6人都是開府、特進等官,他們出現動搖發出了一個危險信號。

怎麼辦?

張巡為此表現出一名成熟政治家的本色,表面上答應了他們,先把他們安撫住,以防生變。

次日張巡在大堂上掛天子畫像,率軍士朝拜。

隨後召引6員大將到來,曉之以大義,譴責他們意欲投降的想法並全部斬殺,一時間軍心備受激勵。

不過,打仗不能光靠軍心,吃飽了飯才有幹架的力氣。

當時,正趕上張巡軍內缺糧,而令孤潮運送給兵營的載鹽米的幾百條船就要到了,事先聞訊的張巡夜間設營壘於城南,此舉讓令狐潮大驚,他擔心張巡有了內外呼應的支點,就傾巢來打。

張巡見令狐潮中計,就派敢死隊悄然摸到河邊,奪取了鹽米千斛,燒掉了餘下的鹽米而回。

缺糧的問題得以緩解。

下一步要解決彈藥問題了。

守城中一刻也不能缺少的是弓箭,而張巡發現弓箭已經用完了,就命令士兵紮起千餘個草人,裹上黑衣,夜間用繩索垂吊到城下。

令狐潮擔心是張巡發動夜襲,就命令士兵發箭射擊,射了許久,才發現是草人。

張巡收回草人,得箭數十萬支。

漢有諸葛亮草船借箭,唐有張巡草人借箭,前者多有演義成分,而後者是真實的歷史,張巡此舉可謂神操作。

不過,更神的還在後頭。

草人借箭成功後不久,張巡又讓人在夜間往城下吊草人,令狐潮一時哭笑不得,如此故伎重演,又來騙我的箭,這是拿我當傻子啊。

於是就不再防備,但這回張巡來真的啦!他派出500名敢死隊員偷襲了令狐潮的軍營,燒其營帳,追擊10餘裡。

令狐潮因為自己的智商問題遭受失敗而慚恨,召來更多的兵馬圍住雍丘城。

城內很快『柴水盡』,張巡騙令狐潮說,想帶著部隊離城,請退兵60裡,允許讓我逃走。

令狐潮的不知是計,就答應了。

張巡就空城而出向四面走出30裡,采取田野中的房屋取下木材回城加強工事。

令狐潮因為自己的智商又一次下線而惱怒,重新率軍包圍雍丘城。

張巡於是繼續忽悠令狐潮:『你要這座城,請送我30匹馬,我有了馬就出逃,你就可以占領此城作為報償』一再受騙的令狐潮這次依然上當了,他如數給了馬,張巡收到馬後全部發給部下的忠勇猛將,並約定:『他們一到,你們一人要抓一個』次日,令狐潮派人責備張巡為什麼沒有離城,張巡說:『我是想走,但將士不聽命,怎麼辦?

』令狐潮發現這是又被忽悠了,就準備發兵攻城,陣勢還沒有擺好,張巡的30名勇士縱馬沖出,俘獲令狐潮部將14人,斬首百餘,還繳獲了一批兵器牛馬。

令狐潮逃回陳留,不再出來了。

7月份,令狐潮又率部將翟伯玉攻城,派出使者4人傳話招降張巡。

張巡斬殺來使示眾,剩下的隨從人員全部捆送到吳王處。

在雍丘被圍城的4個月裡,令狐潮經常是幾萬人攻城,張巡兵力僅千餘人,但是他每戰總能制勝。

這個開掛的表現讓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嘆為觀止,他率軍駐紮在彭城,任命張巡為代理先鋒。

不久後,魯地的大片土地和東平被叛軍占領,濟陰太守高承義率全郡縣都投降了,李巨不僅不戰,還率軍東奔到臨淮。

而李巨如同當年的楊萬石一樣,順手給張巡提的一個小官,這個決定直接讓張巡在此後的睢陽保衛戰中一戰成神。

張巡的封神戰:睢陽保衛戰

李巨敗逃後,叛將楊朝宗計劃揮師寧陵,斷絕張巡的糧道。

張巡已失掉了李巨這個依托,隻好率兵自保寧陵,當時他的兵力不過是馬300匹,兵3000人。

到了睢陽,他與太守許遠、城父縣令姚門言等人會合。

派遣將領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與叛軍戰於寧陵城北,斬將20人,殺亂兵萬餘人,投屍於汴水,河水阻塞不流。

楊朝宗乘夜逃走。

這個戰績一下驚動了唐肅宗,他下詔任命張巡為主客郎中、副河南節度使。

張巡再次表現出高情商來,他知道仗是大家打的,功勞不能自已拿了,就把有功的將士名單抄報給李巨,希望能給這些人也封個一官半職。

但是,李巨挺會過日子,拿到名單後隻是授予了他們折沖、果毅等小官。

張巡直言規勸:『社稷還處在危險中,歷代先帝陵寢尚在護守之外,怎能吝惜對功臣的賞賜呢?

』李巨不聽。

至德二年,安祿山死,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族的人馬與楊朝宗會合,總計兵力達到十餘萬,開始進攻睢陽。

張巡一次次激勵將士堅守城池,一天大小戰役20次,士氣不衰。

許遠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及張巡,請張巡主持軍事而自己甘居其下,張巡受而不辭,許遠則專門籌集軍糧、整修作戰器械。

此前,許遠的部下李滔在援救東平時加入了叛軍,大將田秀榮暗中與李滔聯絡通。

有人向許遠告發:『田秀榮早晨出戰時,會戴一項碧色帽子作標識』

許遠留意一看,果然如此,作戰結果自然是全隊覆滅。

田秀榮回來卻說:『我是引誘敵人』並請求率精銳騎兵出戰,並換了一頂錦帽。

許遠把這件事告訴了張巡,張巡叫田秀榮上城,當眾斥責他,下令將其斬首。

並親自領兵作戰,尹子琦戰敗,張巡把繳獲的車馬牛羊全分給將士,自己一點兒也不往家裡拿。

這個戰績再次驚動唐肅宗,下詔任命張巡為禦史中丞,許遠為侍禦史,姚門言為吏部郎中。

張巡想乘勝攻打陳留,尹子琦得知又把睢陽圍了起來。

張巡殺牛設宴,犒勞將士,率軍出戰。

叛軍看張巡的兵少,大加嘲笑。

張巡、許遠親自擂鼓指揮進攻,叛軍兵潰敗,張巡追擊了數十裡。

5月份,叛軍兵割麥,增加了兵力。

張巡夜間擊鼓整隊,想要出擊的樣子。

叛軍報警。

張巡就不敲鼓了,叛軍看到張巡兵解散了,就松弛了戒備。

張巡卻命南霽雲等人開城門奇襲尹子琦營帳,砍了軍旗。

有一個大頭目身披鎧甲,領拓羯族騎兵千人揮旗要登城向張巡招降。

張巡暗中用繩索吊下幾十名死士於城壕中,拿著鐵鉤、長刀、強弩,與他們約定:『聽見鼓聲就奮起戰鬥』這個大頭目依仗人多不加防備,城上鼓噪起來,埋伏的士兵突然襲擊,抓獲了大頭目,並用弩發箭向外射,讓叛軍的救兵無法靠前。

一會兒,城壕中的戰士又登上城頭。

張巡想箭射尹子琦,但辨別不清誰是,於是削蒿草為箭,中箭者發現是草箭就很高興,以為張巡箭用完了,跑去報告尹子琦,這樣就知道了尹的所在。

命令南霽雲射他,一箭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叛軍隻好退兵。

7月份,叛軍又圍住了睢陽城。

這次圍城給張巡造成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解決士兵能吃上飯。

因為當初睢陽城儲有谷6萬斛,可夠1年食用,但是,李巨曾經調發一半送給濮陽、濟陰兩地,許遠力爭不從,但李巨不聽。

而濟陰得糧後就叛變了。

此時,睢陽城的糧食已吃完,每天隻能發給士兵一小把米,主要是啃樹皮、煮紙充饑,張巡所率的千餘人都瘦弱不堪,救兵又不能及時趕到。

叛軍知道城中是這個情況,就急迫地動用雲梯、沖車攻城,張巡派兵用鉤趕頂住城墻,阻擋敵軍的前進,用鐵籠罩火燒敵軍的雲梯。

叛軍用鉤車、木馬進攻都被張巡擊毀。

叛軍威服於他的機智,不再進攻,而是改為挖壕溝、樹柵欄把睢陽城團團圍住。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針對張巡兵糧已盡的情況準備困死睢陽城。

隨後,睢陽城成了一個人間地獄,張巡的士兵大量被餓死,活著的也是異常疲憊。

面對危局,張巡把自己的愛妾牽出來說:『各位將士終年缺糧,而忠義之志一點也沒有消減,我恨不得割下身上的肉給大家吃,難道還愛惜一妾而坐視士兵挨餓嗎?

』說完殺掉愛妾犒賞大家,但在座者都哭泣不願意吃,張巡就強令大家必須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許遠也殺掉了自己的奴仆作為士兵食物,當然,靠吃人肉並不是唯一的辦法,更多的人是捕雀、挖鼠、煮戰袍、弓弩來飽腹。

張巡殺妾給士兵飽腹的同時,也沒忘記守城的正事。

叛將李懷忠經過城下,張巡問他:『你效力胡人多久了?

』李懷忠答:『2年』張巡又問『:你的祖父、父親是做官的嗎?

』李懷忠答:『是的』巡說:『你家世代為官,吃天子的飯,為什麼要跟隨叛賊,劍拔弩張地與我鬥呢?

』懷忠說:『不對,我過去為將,幾次拼力死戰,最終卻被賊俘,這大概是天意吧』張巡說:『自古叛逆終究是要被消滅的,一旦叛亂平定,你的父母妻子都要被殺,你怎能忍心幹這樣的事呢?

』李懷忠掩面流淚而去,不一會兒,帶著他的幾十人來降。

張巡先後說服收降的叛軍將領很多,都得到他們拼死效力。

此時,禦史大夫賀蘭進明接替李巨為節度使,駐紮在臨淮,許叔冀、尚衡駐彭城,但這些人都持觀望態度不肯救睢陽之圍。

張巡命南霽雲到許叔冀那裡請發救兵相救,許叔冀不答應,隻送了佈數千匹。

霽雲謾罵於馬上,要求拼死決鬥,許叔冀不敢回答。

張巡又派南霽雲到臨淮告急,他率精銳騎兵30人突圍出城,叛軍上萬人阻擋他們,南霽雲左右開弓,異常英勇,叛軍潰敗下去。

南霽雲見到了賀蘭進明,但是賀蘭進明說:『睢陽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麼用處呢?

』南霽雲說:『城也許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謝罪』許叔冀原是賀蘭進明的部下,朝廷本來是讓他來牽制賀蘭進明的,所以也兼任了禦史大夫,他倆的權勢相當而許叔冀的兵力更精銳。

賀蘭進明怕出兵後會被許叔冀襲擊,又妒忌張巡聲名威望,本來就沒有出兵的意思。

又愛南霽雲是壯士,就想留下他為自己所用。

因此大設酒宴招待,音樂聲起,南霽雲哭著說:『昨天沖出睢陽時,將士已經整月吃不到糧食了。

現在你不出兵,而設宴奏樂,從大義上講我不忍心獨自享受,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去。

現在主將交給我的任務沒有完成,我請求留下一個指頭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報告』說完,他拔出佩刀砍斷一根手指,滿座皆驚,為之流淚。

終於不吃而去。

南霽雲又抽箭回頭射佛寺的寶塔,箭進磚中,他說:『我破滅叛賊回來,定要消滅賀蘭進明,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標志!』到了真源,南霽雲得馬百匹;在寧陵宿營時,得兵3000人,隨後乘夜突圍回到睢陽城。

但是被賊叛軍發覺,派兵阻擋,南霽雲邊戰邊進,士兵大多戰死,最後進城的才有千餘人。

當時正遇大霧,張巡聽到戰鬥的聲音,說:『這是霽雲的聲音』就打開城門,南霽雲軍趕著繳獲的幾百頭牛入城,將士們執手哭泣。

叛軍此時天道睢陽已無外援,就加緊了圍攻。

大家議論向東轉移,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放棄,叛軍會乘勝鼓噪南竄,江、淮必亡。

而且帶領饑餓士兵行軍,肯定到不了目的地。

十月初九,叛軍攻城,將士傷病無法作戰。

張巡向西叩拜說:『孤城防衛之計已窮,不能保全了,臣活著不能報告陛下,死當為鬼以殺賊』最終城被攻陷,他與許遠一起被俘。

張巡的將士見到了,起立而哭,張巡說:『大家鎮靜,不要怕,死是命中註定的』尹子琦對張巡說:『聽說你督戰時,大聲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滿面,牙也咬碎,何至於這樣呢?

』張巡答:『我要用正氣消滅逆賊,隻是力不從心而已』尹子琦大怒,用刀撬開他的口,發現隻剩三四顆牙齒。

張巡罵著說:『我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賊,乃豬狗,怎能長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氣節,想要釋放他。

有人說:『他是謹守節義的人,怎肯為我所用?

而且他得軍心,不可留』

叛軍用刀脅迫他投降,張巡不屈服。

叛軍又逼霽雲降,南霽雲沒有應聲。

張巡呼叫:『南八,男兒一死而已,不能向不義的人投降!』

南霽雲笑著說:『你有所作為啊,也是了解我的,我豈敢不死!』他同樣不肯投降,於是他們與姚門言、雷萬春等36人一同被殺。

張巡時年49歲。

起初,尹子琦的意見是生俘一人送到安慶緒那裡,有人說:『指揮軍隊守城抵抗的是張巡』於是押送許遠到洛陽,許遠走到偃師,也不肯屈服而死。

以前李巨撤至臨淮時,張巡有一個嫁給陸家的姐姐,攔著李巨勸他別走,李巨不聽,賜給細絹百匹,她不接受,在張巡軍中縫縫補補,軍中稱為『陸家姑』,在張巡之前被害。

史載,張巡身長七尺,每逢發怒,胡須都張開。

讀書不過3遍就終身不忘。

寫文章不打草稿,一揮而就。

防守睢陽時,士兵百姓,見面問過姓名,此後沒有不認識的。

從令狐潮到尹子琦,張巡守衛的睢陽經歷了大小400次戰鬥,斬叛軍將領300、士卒10餘萬。

張巡用兵不遵依古法,命令大將教習戰法時,按各自的意圖。

有人問為什麼,張巡答說:『古時人情敦厚樸實,所以軍陣分左右前後,大將在中間,三軍望之以統一進退。

現在胡人搞得是快速馳騁突擊,聚如雲合,分如鳥散,變化百出,所以我隻是使士兵領會將領意圖,將領了解士兵情緒,上下互相熟習,人各自為戰罷了』

在睢陽保衛戰中,張巡兵士的兵器甲胄都是取之於敵,未曾自己修造。

每次戰鬥,張巡也不親臨軍陣中,有退卻的,張巡早已站在那裡,說:『我決不離開這裡,去為我決戰』士兵為其誠意所感,無不以一當百。

此時,唐肅宗下詔命中書侍郎張鎬接替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率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4名節度使互為掎角之勢,以救睢陽。

張巡死後3天,張鎬終於來到,10天後廣平王收復東京洛陽。

張巡守衛睢陽,真吃掉了3萬人?

根據新唐書所記載,張巡守衛睢陽,因為被圍日久,開始是殺馬吃,馬吃完了,又殺婦女老弱,共吃掉3萬人。

人們知道將要死去,但沒有背叛的。

城破之日,剩下的老百姓還有400餘人。

光看數字是觸目驚心的,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所以,從睢陽保衛戰結束後不久,張巡和許遠的作為就開始備受爭議。

當時就有人認為:張巡開始守睢陽時有民6萬,既然糧盡,不保存實力率隊出城求再生之路,與其吃人,何如保全人?

這個邏輯很明顯:既然戰爭是為了保衛國民和國家,現在為了國家居然要搞人吃人的這一套?

與其吃人,不如保全人。

戰爭不是請客吃飯,總是要死人的,不死人的戰爭隻存在於網絡遊戲。

張巡守衛睢陽是不是真吃掉了3萬人姑且不談,現在隻談這種行為是否正義?

什麼?

吃人還有正義的嗎?

我們知道,睢陽保衛戰讓江南的膏腴之地不至於落入敵手,為平叛和大唐的基本運轉提供了財政基礎,盡管睢陽有3萬人死於人之口,但江南廣大地區的百姓由此也保全了生命。

而這3萬人與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平民傷亡相比,隻怕是小巫見大巫。

可以說,正是張巡和許遠2位主將的堅守,才為大唐強行續命達150年之久。

當時的人們也清醒認識到了這一點,比如張澹、李紓、董南史、張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等人都認為張巡護衛江、淮,大挫叛軍的氣焰,天下不亡,是他的功勞。

李翰等人都是當朝名士,也是意見領袖,他們一說話,從此天下人再沒有異議。

唐肅宗時,下詔追封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南霽雲開府儀同三司並追封為揚州大都督,其子孫後代也都加以恩寵。

睢陽、雍丘免徭役稅收3年。

張巡之子張亞夫被任為金吾大將軍,許遠之子許玫被任為婺州司馬。

在睢陽分別為張巡、許遠立廟,按時祭祀。

貞元年間,又給張巡的另一子張去疾、許遠之子許峴賜官,還追封張巡之妻為申國夫人,賜綢百匹。

大中年間畫張巡、許遠、南霽雲之像於凌煙閣,他們3人正式入列凌煙閣。

睢陽的張巡、許遠二人祠廟香火不斷,號稱『雙廟』。

歷史總是曲折的。

到了唐大歷年,發生了一件事情。

張巡之子張去疾向唐代宗上書說:『逆胡南侵時,我父親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各守城的一面。

城破之日,賊兵進城之初從許遠防區劃分。

尹子琦將睢陽守軍分為兩部分,張巡及下屬將校三十餘人都被挖心割肌,慘毒之極,而許遠與其部下卻沒受到傷害。

張巡臨死時嘆息說:‘唉,有人非常可恨!’賊酋說:‘您恨我嗎?

’張巡回答:‘我恨許遠人心難測,貽誤國事,如我死後有知,在九泉之下也是不會饒恕他的。

’所以許遠究竟心向何處,梁、宋的人們都知道。

他導致國威喪失,張巡功業毀壞,臣與許遠不共戴天,請陛下追奪他的官爵,以辨冤雪恥』

唐代宗接書後沒有貿然下結論,而是下詔書給尚書省,讓張去疾和許峴及百官共議。

大家都認為張去疾提出的證據最明顯的,就是城破後許遠獨自活著。

許遠本來就是睢陽太守,凡破城後的屠殺中敵軍都以生俘主將為大功,所以許遠死於張巡之後用不著懷疑。

如果說後死者就是附賊,那麼等於說先於張巡而死者認為張巡一定是叛逆。

當時張去疾還年幼,不了解詳情。

而且自國家遭難以來,講忠烈沒有超過張巡、許遠這兩人的,事載史冊如同日月星辰一樣,不可妄加輕重。

於是此議作罷。

然而仍存在議論紛紜的情況。

直到唐元和年間,韓愈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認為沒有寫許遠事跡是不對的。

韓愈說:『張、許兩人,以死殉國成名,隻是死的時間有先後而已。

兩家子弟才能低下,不能熟知父輩的志向,使世人懷疑許遠怕死而降賊。

許遠如果真的怕死,何苦要守尺寸之地,吃其所愛者之肉,抵抗而不投降呢?

而且見援兵不到,饑餓至人吃人還要堅守,雖再愚笨也知必死無疑,由此看出許遠之不怕死是很清楚的』韓愈又說:『城破從兩人所守之處劃分,這簡直是兒童之見。

人之將死,他的臟器必有先染病的,拉斷一根繩子,必有斷絕之處。

現據此謬論而責難許遠,太不通情理了』韓愈對於褒貶人和事是非常謹慎的,此後對於許遠的議論大為減少,兩家的後人也不再糾結這些。

許遠,是武則天時的右相許敬宗之曾孫,是寬厚長者,為政清明。

早年客居河西,章仇兼瓊征召他來代理劍南府太守,想以女兒許配給他,許遠堅決推辭。

章仇兼瓊惱怒,借口有過加以彈劾,降為高要縣尉。

後遇赦回。

適逢安祿山叛變,有人向玄宗推薦許遠,所以被任命為睢陽太守。

許遠與張巡同年而月份大一些,所以張巡呼之為兄。

南霽雲是魏州頓丘縣人。

少年時貧賤,替人駕船。

安祿山反叛,鉅野縣尉張沼起兵討伐,提拔他為軍官。

尚衡攻打汴州的李廷望時,用他為先鋒。

被派遣到睢陽,與張巡商議事情。

退下來後對人說:『張公開誠佈公待人,真是我應該追隨的人』於是留在張巡處。

張巡堅持勸他回去,也不走。

尚衡攜帶金銀佈帛來迎接,霽雲謝絕不受,於是張巡厚加禮遇。

睢陽開始被圍時,張巡築臺招募敢死之士,幾天了都沒人敢應征。

不久有人而來,正是南霽雲。

南霽雲擅長騎馬射箭,見到敵兵近到身前百步以內才發射,無不應聲而倒斃。

當然,以今天的眼光看,張巡為了守城吃掉3萬人是永遠不可饒恕的罪過!我們所紀念的並不是張巡這種絕無僅有的『壯舉』,而是他忠勇報國和永不投降的精神。

這也是張巡在明清兩朝時被入祀帝王廟的主要原因。

如果還不能理解張巡的所為,可以讀一讀他在守衛睢陽時所寫的一首詩,感受一下張巡在決定食人那一時刻裡內心的掙紮和不屈。

這首詩叫《守睢陽作》——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此詩中應該著重強調的兩句話是『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什麼意思?

翻譯一下:將領忠心報國,並且取信於士兵,應該是不可戰勝的,堅貞不屈與敵戰鬥到底的意志決不會改變。

在彈盡糧絕的時候,張巡想到的是將士團結一心、忠心報國,這種精神和意志是不會被戰勝的……回看歷史,我們不要僅是記住了被吃掉的3萬人,輕率否定張巡和許遠。

讀史明智,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你說是這樣嗎?

參考文獻《新唐書》、《唐讀千首鑒賞》、《大唐醒世錄》,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