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官到底是怎樣的存在?皇上:他敢懟我!諫官:我有什麼不敢!。《網路歷史》

古代有這麼一種官,官職不大,權力卻不小。

從皇上的個人言行到國家的政治政策,什麼都敢懟,懟得不爽,還敢撞柱子。

這皇上都要避其鋒芒,輕易不敢得罪這個群體有個專屬的名字叫諫官,諫在古代專門指這個臣對君,晚輩對長輩的直言規勸。

諫官顧名思義,對皇上不當的決策進行規勸的官員,有人說了這古代可是封建專制時代,皇權至高無上,官員挑皇上的刺,就不怕被殺頭?

不怕,那是因為按照禮法言者無罪,意思是哪怕諫言的人說錯了,也不能定他的罪,所以直言敢諫,以死而爭,就成了諫官的職業道德。

那就算有諫官敢懟皇上可皇上金口玉言,能容忍別人對自己這個決策指手畫腳嗎?

其實,哪怕皇上心裡再不樂意,也沒膽子敢取締諫官制度,因為從堯舜禹時期就有了諫官的雛形。

歷代帝王都想留下賢德盛名,求言納諫的美名,這也使得諫官制度能夠連綿幾千年。

早在夏商西周和東周時期就出現了諫官的萌芽。

到了秦漢時期,這個諫官制度逐漸形成了。

秦朝的時候,明確就設置了叫諫議大夫,這個專職,這個機制一直延續到宋元,但是秦朝皇權是專斷獨大,諫議大夫們並沒有施展的空間,這也是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漢朝的時候,就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諫議大夫受到重視,允許他們直言君上的過錯,同時要鼓勵賢良方正,於是漢朝就湧現出一批很有作為的諫官。

到了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諫官制度已經趨於成熟了。

晉朝的時候,設了門下省專管諫官的監督。

南朝的時候,諫官機構更趨於強化,從門下省又分出一個叫集書省,專門從事規諫,評議等。

隋朝的時候,因為皇帝不喜歡諫言,那麼諫官制度發展就停滯了。

唐朝是農民起義發的家,所以對隋亡的上不聞過,下不盡忠這個歷史教訓特別敏感。

於是唐高祖廣開言路,重視諫官在門下省和中書省設置了許多的諫官。

到了宋朝,為了避免唐末五代十國君弱臣強這個局面,宋太祖就削弱了諫官對君王的監管,加強了對百官的監控,於是,許多諫官還兼任其他的官職,甚至,還搶了禦史的飯碗,搶了別人飯碗,總得有所作為,才說得過去啊。

所以宋朝的諫官以敢諫善諫而聞名。

明朝的時候,諫官制度逐漸就衰弱了。

明朝沒有設專職諫官,而是設了通政使司和六科給事中,這個原本的職責是對皇帝的旨意詳審,對內閣所擬定的這個詔令有反駁權,然後,然而這項職責屬於空沒,通政使司和六科給事中這個規諫不是針對天子的位是,而是針對百官,這就失去了對皇帝的規諫作用,所以明朝的諫官制度名存實亡。

清朝的相關制度比前代進一步地削弱了。

清初六科給事中設立不足,到雍正的時候,這個六科給事中就歸於都察院來管轄了,這就正式宣佈了諫官制度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諫官制度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呢,他在中國君主專制當中起到的重要監察作用是不可磨滅的,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要重視人民的利益,要勇於糾正錯誤,改正錯誤,敢於與違背人民利益的貪官腐敗鬥爭,才能向更美好的明天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