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巷|建城的他,還親手建了 『天府第一樓』?《網路歷史》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在古代有著眾多的樓閣,其中張儀樓、散花樓、得賢樓、西樓被稱為古代成都四大名樓,而張儀樓更是被譽為『天府第一樓』,值得細細說道。

▲散花樓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張儀樓顧名思義,應該是跟張儀有關的樓閣。

它的特殊之處不光在於修建者張儀本身的名聲,更在於其代表著成都科學築城的歷史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據史料記載,當時身為秦國丞相的張儀親自主持城池的修建。

他並未完全照搬中原北方城池將成都城修為一座規正的方城,而是經過觀測,依照成都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將成都城池設計成西北偏向東南傾斜走向的不規正方城——這種設計對城市排水防洪卓有成效。

▲張儀

後世為紀念張儀築城,在少城西南宣明門上修建了張儀樓

《古今集記》記載:『張儀樓,高百尺。

初,張儀築城,雖因神龜,然亦順江山之形。

以城勢稍偏,故作樓以定南北』

說明張儀樓既有紀念之意,還有定城市南北方之功能。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說張儀樓是張儀親自主持修建的

關於古時張儀樓的位置,蕭梁時李膺作《益州記》有雲:『少城有九門,南面三門,最東曰陽城門,次西曰宣明門,蜀時張儀樓即宣明門樓也』由此可見,張儀樓之名始於蜀漢

宣明門的位置,在今成都市汪家拐與文廟西街之間,張儀樓也大致在此。

在李膺之前,任豫所撰《益州記》稱:『諸樓年代既久,榱棟非昔,唯西門一樓,雖有補葺,張儀時舊跡猶存』這些說明在任豫時,張儀樓已非蜀漢及晉初時的景象,而『張儀舊跡』可能是張儀時城樓的故址。

東晉時期,桓溫平夷少城,原有各城樓也隨之被毀。

因此,李膺所記載的應該是根據史籍追述的往事。

之後隋蜀王楊秀展築城垣,實際是重建少城,於是張儀樓故址上又重現華麗的張儀樓。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一曰:『成都西南樓百有餘尺,名張儀樓,臨山瞰江』巍巍張儀樓,屹於郫江之北,登樓遠眺,可望盡二江雙流城下之景致,故為當時有名的登臨勝地。

因此,唐朝時期有不少著名詩人都曾有詩作描寫張儀樓。

岑參《登張儀樓》有雲:『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

樓南長江水,千古長不改。

曾是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杜甫《石犀行》中也有詩句:『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樓』

詩人段文昌還有一首《晚夏登張儀樓呈院中諸公》:『重樓窗戶開,四望斂煙埃。

遠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

乍疑蟬韻促,稍覺雪風來。

並起鄉關思,銷憂在酒杯』

一吟一詠之間,我們仿佛從詩詞中窺見了張儀樓曾經的盛況。

然而,即便巍峨堅固如張儀樓,終究還是會倒下。

南宋戰亂,張儀樓和散花樓都消失在了戰火之中,其歷史在此止步,後世關於張儀樓的描述也都是依照古籍追憶罷了。

不同於與之齊名的散花樓,張儀樓少了幾分『如上九天遊』的灑脫豪邁,多了幾分歷史的積淀。

張儀已逝,功過任後世評說;張儀樓沒,形貌留今人遐想。

古時登嶽陽樓,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之感,也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之意;若登昔時張儀樓,覽物之情有異乎?

本文來源:成都市青羊區地方志辦公室

編輯:馬蘭

校對:譚麟 高賽琦

審核:唐遠波 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