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剩下一個石墩,上面寶貝消失,如果它能保留註定是一級文物。《網路歷史》

眾所周知,頤和園是北京重要的旅遊景點,同時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留下的各種寶貝不計其數。

不過,最讓專家們感到遺憾的是,曾有一件獨一無二的寶貝被毀壞了,如今隻有一個殘破石墩,如果它能保存至今,毫無疑問是一級文物。

究竟是什麼寶貝呢?

下面就讓小編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編先給您說說頤和園,因為這和寶貝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乾隆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清朝國力強盛,因此也才有能力大興土木。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為了給母親孝聖憲皇後慶祝六十大壽,於是就下令在北京城的西北處修建一座園林,即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的前身。

史料記載,清漪園前後耗時14年,期間乾隆皇帝還多次下江南,將江南園林的設計理念,也引入清漪園的建造過程中,最終形成了前有萬壽山,後有昆明湖的格局。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城,不僅火燒圓明園,還將清漪園完全破壞,幾乎成為了一片廢墟。

到光緒年間,慈禧太後掌控了大權,於是她挪用軍費修繕清漪園,目的同樣也是為了給自己慶祝六十大壽。

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清漪園工程基本完工,大體上復原了當時的佈局,另外還從新命名為頤和園。

從整體上來看,頤和園主要就兩部分,即萬壽山和昆明湖,後者更是占據3/4的面積,可以劃分為3個區域,而各每個區域都有一座湖心島,即蓬萊島,方丈島和瀛洲島。

很多人不知道,瀛洲島也被稱之為鳳凰墩,因島內有個殘破的石墩得名,而它的背後也有著鮮為人知的歷史。

乾隆皇帝下江南期間,在無錫的運河中看到了黃埠敦《亭臺》,造型極富特色,於是就仿造它在瀛洲島也修建了一座亭臺,並命名為會波樓。

根據史料記載,以及當時的老照片可知,會波樓是兩層閣樓,在其還有端還一隻銅鑄鎏金的鳳凰,整體長度超過3米,遠遠看去十分壯觀。

這件鍍金銅鳳凰可不一般,它腹內中空,裡面設計了轉軸,口中還銜一個風旗,由此可以確定它其實也是風向儀,用於觀察風向,能根據旋轉的速度確定風速,最後綜合起來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狀況,對皇帝出行遊玩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乾隆皇帝對這件鎏金銅鳳凰十分喜愛,還曾寫下不少的詩詞來贊美它,然而最終它也難逃厄運。

在英法聯軍進入頤和園時,迎風旋轉的鎏金銅鳳凰首當其沖被破壞,因為看它金光閃閃的樣子以為的純金鑄造,所以他們套上繩索將它拽落下來,結果發現並非如此,於是就將它丟棄在了一旁,整體也都摔壞了。

因為清朝的國力孱弱,朝廷根本無力修繕被破壞的頤和園,而那隻作為風向儀的鎏金銅鳳凰也成為廢棄之物。

一直到慈禧太後大修頤和園,鎏金銅鳳凰始終都無人問津,但是可惜慈禧太後對它毫無興趣,在修建瀛洲島閣樓時並沒有將它復原,隻剩下了一座亭臺。

頤和園修繕一新,外表看起來也確實光鮮亮麗,但實際還有很多不怎麼讓人注意的地方都沒修好,尤其是鎏金銅鳳凰。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又趕上八國聯軍入侵,頤和園也次難逃厄運,不僅被洗劫一空,還遭到了更嚴重的破壞,鎏金銅鳳凰也敲得稀巴爛;在到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原本『閑人免進』的頤和園,也成了誰都可以涉足的地方,於是在幾十年間不斷被破壞,最後連鎏金銅鳳凰的碎片都找不到了。

到新中國成立後,專家們開始對頤和園進行保護和修繕,但由於財力和人力資源都有限,修繕的結果也並不理想,最終直到現在頤和園都煥然一新了,瀛洲島上的鎏金銅鳳凰也沒有復原。

文物專家們表示,即便是現在復原了鎏金銅鳳凰,但也不是曾經的鎏金銅鳳凰了,因此完全沒有意義。

鎏金銅鳳凰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寶貝,被破壞之後也就再也沒有了,就如同清朝的命運一般,在鼎盛時期被鑄造出來,但隨著清朝國運衰退也遭受了多次破壞,仔細想想也令人十分感慨。

鎏金銅鳳凰已經沒有了,如今在原來的地方也隻有一個石墩,因此人們就將其稱之為鳳凰墩,以表示這裡曾經有個鎏金銅鳳凰。

文物是無價之寶,是歷史的見證者,也希望我們都能樹立保護文物的意識,切莫讓鎏金銅鳳凰的悲劇再次上演。

參考資料:

《頤和園的犄角旮旯》作者:[美]張克群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