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統治者都是愚蠢的,並非他們智力不全,而是在封建體制之下沒有發現國家的隱憂,也沒有發現封建體制延續下去之後出現分裂的危險。
一個國家的危險一般分為兩種:內憂、外患。
在一個封建國家內部,沒有內憂外患,就會長久和平地發展下去。
於是,很多封建國家建立的時候,開國皇帝往往要派大將出征,征服邊疆的少數民族,必要的時候,還要禦駕親征。
唐朝有駐邊制度,派很多兵馬長期駐守邊疆,防止少數民族入侵。
很多做幕僚的文人隨軍出征,長期在邊塞地區居住,寫出了不少的邊塞詩。
隻是,當唐朝內部出現安史之亂的時候,朝廷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
很多皇帝不得不利用神權統治人們,還要把自己塑造成為最大的神,或者是神仙轉世,不普及文化和文字,實行愚民統治,其實,他們自己就是愚蠢的,並非老百姓是愚蠢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書同文,車同軌』在文化方面貢獻比較大,隻是嚴刑峻法太過頭,以至於陳勝、吳廣一聲吶喊,招令徒屬起義,讓看似強大的秦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封建統治者愚蠢的地方就在於自己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也就是擁有絕對權力之後的胡作非為,套用現在的詞語叫做亂作為。
暴君亂作為,昏君不作為,所謂的明君隻是弄了一兩項惠民政策而已,到底能收到什麼好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他們愚蠢的地方在於,認為自己手握重權,就不去貼近老百姓了,總是高高在上,鼻孔朝天,甚至皇帝一輩子都不會走出皇宮,等於自動隔離了民間,成了一種局限在皇宮裡的隻能聽大臣們匯報的絕對領導。
如此一來,皇帝獲得的就是二手資料,甚至是被嚴重改造過的資料。
很多大臣報喜不報憂,還要沆瀣一氣,互相勾連,把皇帝蒙騙得死死的,而皇帝本人並不知道被蒙騙了。
直到起義軍兵臨城下,皇帝才知道大臣們以前說的話都是假話,再處置大臣的時候,那些報喜不報憂的大臣早就逃走了,或者直接投敵叛變。
可是,那又怪得了誰呢?
皇帝受制於封建禮教的約束,自我封閉,不會主動貼近民間,體察民情,也就永遠不會掌握第一手資料。
即便有了明代的東廠、西廠特務機構,也不會讓皇帝得到第一手真實的資料。
畢竟,東廠、西廠也受人控制,甚至直接受控於權勢熏天的太監。
一些朝代的宦官專權,外戚專權或篡權,就是這麼形成的。
除了皇帝比較弱小,皇族勢力弱小,就是宦官或外戚蒙蔽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那麼,處在被挾持狀態下的皇帝還是皇帝嗎?
當然不是了。
皇帝成了被人控制的傳聲筒,甚至成了助紂為虐的幫兇。
而在封建體制內部,往往是誰掌握了兵權誰就擁有話語權,而且還能成為皇帝。
宋代以前,掌握兵權的人只要帶兵造反,就能推翻皇權,自己成為皇帝。
後周太祖郭威是那麼起家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那麼起家的。
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為了防止武將帶兵造反,就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手段把兵權收歸皇帝所有,不讓大將擁兵自重,也就防止了大將造反的行為。
不過,弊端很大,容易弄成打仗的時候『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大將領導的不是自己的兵將,而兵將跟的也不是自己平時跟著操練的大將,就容易出現磨合期的問題,甚至直接出現潰逃和慘敗的情況。
屈辱的南宋更是那樣,打仗輸多贏少,直至亡國。
皇帝們難道不想改革嗎?
當然不想改革,有句話叫做『祖宗之法不可變』就是這麼回事。
後世的皇帝要遵從太祖皇帝的做法,一直走下去,即便朝廷出現了很多弊端,打仗總是輸,也不一定能改變多少。
皇帝隻是為了自己享受,順便把王朝延續下去,只要不在自己手裡丟了江山就行。
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只要皇帝專註於自己享受了,官員們也就專註於自己享受了,而不會專註於改善民生,為老百姓辦實事。
他們忽略了權力的來源,而權力隻會對來源負責。
權力的來源是老百姓,當老百姓把權力交上去,賦予皇帝以絕對權力,皇帝賦予官員一定權力之後,老百姓驚奇地發現,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不代表老百姓說話了,反而成了統治階級人物,要處處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制定法律的時候都要處處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卻不會維護老百姓的利益了。
皇帝和官員幾乎不會微服私訪,也不會關注貧苦之人,隻會關注那些權貴們。
即便打官司,老百姓也占不到半點便宜。
誰有錢,誰有權誰就能獲勝。
於是,在官本位思想的支撐之下,社會良知逐漸喪失,人心逐漸不穩定。
要是遇到災荒,老百姓就要揭竿而起了。
難道皇帝就沒有備好糧食和錢財應對饑荒嗎?
當然沒有,因為準備好的糧食已經被一些官員倒賣了,準備好的銀子已經被皇族和官員花得所剩無幾了,還怎麼應急呢?
看來,他們脫離了老百姓,瘋狂造神,搞愚民統治,愚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他們自己。
說白了,封建統治者都是自戀的一群人,也是迷信絕對權力的一群人,豈不知,絕對權力也是相對存在的,要是不用權力為老百姓辦事,就會削弱絕對權力的權威和力量,最終轉移到別人身上,再來一次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