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寶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越王者旨於賜』劍。《網路歷史》

越王劍為何出現在壽縣蔡國墓?

探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越王者旨於賜』劍

承載歷史記憶,煥發新的活力。

十一長假期間,淮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帶您走進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一同看文物,探館藏。

說起越王勾踐,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勾踐戰敗後以柴草臥鋪,並經常舔嘗苦膽,以時時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難的故事,被後人稱為『臥薪嘗膽』,後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這一成語也成為勵志的經典。

可說起越王勾踐的兒子,不少人就有些茫然了,今天要向大家展示的『越王者旨於賜』劍就是由勾踐的兒子者旨於賜在位期間打造,這把劍意義重大,不僅能夠看出當時越蔡兩國的關系,更真實反映了那個年代的青銅兵器鑄造水平。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解說員楊柳向記者介紹,『越王者旨於賜』劍為戰國時期越國青銅兵器,『它於1996年1月出土於壽縣西圈《戰國早期蔡國貴族墓葬》3號墓葬,也是我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據考古發現,壽縣境內蔡國墓地,也稱『西圈墓地』,出土了一批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墓葬。

不僅有『越王者旨於賜』劍、『蔡侯產』戈、『蔡叔獻舞之行』雙聯戈等銘文青銅兵器,青銅車馬器,還有漆木器、玉器、原始青瓷、印紋硬陶等,表明其主人有較高的身份。

記者仔細觀察這把劍,它由劍身、劍格、劍柄和劍首四部分組成,劍首呈喇叭狀,劍柄上有兩道凸箍,用綠松石鑲嵌出精美的勾連雲紋,在劍格的雙面用綠松石鑲嵌出極富美感的空心鳥篆八字銘文:『王《越》王《越》者旨於賜』。

據了解,這把劍的所有者為越王者旨於賜,他是越王勾踐之子,也就是文獻中記載的『鼫《shí》與』,在位六年《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

據說,這短短的六年裡,為鼫與鑄劍的工匠曾為他精鑄了一批兵器。

之前的考古發掘中,也曾出土幾件鑄有『者旨於賜』劍銘文的青銅劍、青銅戈,有專家認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就是『越王者旨於賜』劍。

那麼,一把越王在位期間打造的青銅劍,為何會出現在蔡國的墓葬中呢?

這就要從當時越蔡兩國與其它各國之間的關系說起。

春秋後期,吳、楚為爭奪對江淮流域的控制權,戰火不斷。

位於淮河中遊的州來國,是南下北上的軍事戰略要地,自然成為吳、楚爭奪江淮的首要之地,幾易其主,先後成為楚、吳、越、蔡等國勢力范圍。

楚國向淮河流域擴張時,蔡國首當其沖,公元前506年,蔡國與吳國結盟,雙方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與楚軍展開激戰,最終擊敗楚軍20萬主力,攻入楚郢都,楚、蔡結怨。

公元前505年,楚國憑借秦國的力量,擊敗了吳國。

蔡國恐怕楚國報復,為求吳國庇佑,於公元前493年蔡昭侯時遷都州來。

越王勾踐經臥薪嘗膽,於公元前473年一舉滅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後蔡國又與越國交好,一同抗楚。

楊柳向記者介紹,越王者旨於賜與當時在壽縣地區的蔡國君主蔡聲侯產屬於同一時代的王侯,兩人年齡相近,並且共同抵抗楚國,他便將在位期間所打造的青銅劍作為信物送於蔡國,最終入葬於蔡國貴族墓葬中,這就是為什麼『越王者旨於賜』劍會在蔡國墓葬中出土的原因。

『這把劍的出土,反映了越蔡兩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密切交往的友好關系,同時為我們了解越國先進青銅兵器鑄造技術,提供了一件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

策劃 沈國冰

淮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凌雲 蘇國義 付莉榮 采制

淮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越 攝影

責編 湯 寧

初審 孫繼奎

終審 沈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