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已經過去快80年了!但是現在俄烏戰爭的硝煙,卻再一次讓人回想起了那場慘烈的世界大戰。
在整場戰爭中,大約有近7000萬軍民的生命被畫上了句號,另外還有1.3億人負傷。
而在各大參戰國中,蘇聯無疑是傷亡最慘重的國家之一。
在那場戰爭中,蘇聯最初公開的傷亡數字是2960萬,其中軍人1200萬,平民1740萬人。
但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蘇聯當時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2680萬,傷亡大約在4200萬人左右。
但不管是2960萬人還是4200萬人,對於一個人口隻有1.6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兩種傷亡數字都是難以想象的損失。
也正因為如此慘重的傷亡,蘇聯在戰後出現了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
就算是現在的俄羅斯,依舊沒能完全恢復過來。
蘇聯當年之所以會在戰爭中死傷這麼多人,其實客觀和人為因素都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蘇聯在戰爭中傷亡巨大的四大主因!
一:戰爭初期,高層指揮失誤導致蘇軍傷亡慘重。
蘇德戰爭初期,由於蘇聯高層的盲目自信,造成了一系列不必要的重大傷亡。
例如僅基輔一役,蘇軍就一下子損失了85萬軍人,其中65萬人被俘。
要知道:這種規模的兵力,已經相當於一個中等軍事強國的全國總兵力了。
戰爭爆發前,斯大林太低估希特勒的野心了!當時蘇軍的實力和規模其實還算是比較強大的,再加上蘇德剛剛攜手瓜分了波蘭,這也讓斯大林堅信:納粹德國在打敗英國之前,絕對不會主動招惹自己。
希特勒起初也是這樣想的,畢竟,他也深知:德國不能再次陷入到兩線作戰的窘境。
但是,英吉利海峽卻阻擋了德軍奪占英國的腳步。
同時1939年底爆發的蘇芬戰爭,也給了希特勒一種錯覺:蘇聯隻是表面上看起來強大而已,一個小小的芬蘭都打得那樣吃力。
於是,希特勒調轉了自己的槍口,悍然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而此時,蘇聯根本就沒有做任何備戰的準備。
直到邊境線上的炮聲響起,德軍轟炸機鋪天蓋地而來時,斯大林都以為是情報有誤:德國人不可能進攻我們。
正是蘇聯高層的這種大意,讓戰爭初期的蘇軍完全陷入到被動之中:很多成建制的蘇軍部隊都被德軍包圍或消滅,從而釀成了嚴重的裝備和人員損失。
讓情況變得更惡劣的是:面對蘇軍在前線節節潰敗的局面,蘇聯高層領導仍幻想著讓蘇軍立刻發起反攻,奪回失地。
戰爭初期,斯大林曾多次下達『反攻』命令!讓那些好不容易撤出來的蘇軍部隊,立即停止撤退。
而這一戰略誤判,也讓很多原本可以成功撤出包圍圈的蘇軍部隊,喪失了最佳的撤離時機,最終還是被德軍徹底包圍和殲滅了。
還有很多原本應該放棄的城市,依然在進行了一些無謂的抵抗。
最後,城市不僅沒能守住,蘇軍的人員和裝備損失卻更加慘重。
例如基輔戰役,就是本來可以撤出包圍圈的蘇軍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堅持防禦。
最終導致65萬蘇軍被包圍和殲滅,堪稱世界戰史上一次最慘烈的殲滅戰。
戰爭初期蘇聯高層的一系列錯誤決策,讓本來就很嚴重的形勢更加惡化了,損失也更大了。
犧牲是偉大的,但毫無意義的犧牲,卻是令人心痛的!
《這裡指的是1941年6月戰爭剛爆發時的撤退,不是1942年斯大林頒佈227號命令時的那種潰退。》
二:動員能力強大,但動員兵太多導致軍事素養偏低。
蘇聯的很多精銳部隊在戰爭前期被德軍成建制摧毀後,德國卻未能徹底將蘇聯打垮!這主要得益於蘇聯地大物博,以及其強大的戰時動員能力。
大戰來即時,蘇聯最先動員的是那些23至37歲的男性公民。
僅僅七天的時間,整個蘇聯就有530萬男性公民緊急參軍。
隨著戰爭的繼續進行,蘇軍為了不斷得到兵員的補充,又開始動員下到18歲,上至50歲的男人參戰。
戰爭後期,蘇聯更是把參軍的年齡下限放寬到17歲,上限提高到55歲。
因此在衛國戰爭中,很多在校學生和年過半百的老翁都提槍上了戰場。
由於前線人員傷亡巨大,後來蘇聯甚至把犯人也送到了戰場上。
從1943年8月29日開始,蘇聯一共讓130萬犯人拿起槍加入到軍隊中。
除此之外,蘇聯還有大約80多萬女性也參軍了。
而且她們不僅僅是擔任後勤工作,而是拿槍和男兵一樣和德軍直接作戰。
在戰爭中,蘇軍的狙擊手,坦克兵和炮兵部隊裡,都有大量女兵的身影。
整個衛國戰爭中,蘇聯一共動員了大約2960萬人參軍。
到戰爭結束時,蘇軍的總兵力高達1136萬人。
如此強悍巨大的動員能力,成為蘇軍最終戰勝法西斯的一大法寶。
不過,這些戰時被動員到軍隊中的人員,畢竟沒有受過長期且嚴格的軍事訓練。
因此他們在戰場上的傷亡率很高,例如那130萬犯人,到戰爭結束時他們中隻有一半人活了下來。
三:反攻時傷亡依然巨大,這和蘇軍的戰略意圖有關。
蘇德戰爭後期,盡管蘇軍奪得了戰爭主動權,便在反攻中依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畢竟,德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在戰爭後期兵力雖然有限,但主動防禦時還是很強悍的。
這種情況下,蘇軍進攻時依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其實,這也並不是因為所謂的『人海戰術』造成的,而是因為蘇軍推進速度過快,不斷『死磕』德軍防禦重地的原因。
因為,當時蘇聯出於和英美爭奪戰後勢力范圍的考慮:把收復國土直接變成了攻城略地。
而這種不顧一切的進攻,必然會造成重大的傷亡。
攻克柏林一役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蘇軍在圍攻柏林這座孤城時,同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30多萬蘇聯士兵在勝利的前夕『非死即傷』。
所以,現在我們回頭看:蘇德戰爭中蘇軍一直都是在以多打少,但每一場仗下來傷亡都很大。
雖說戰爭中的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蘇軍在後期的一系列反攻中,推進速度過急過快,卻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
四:由於納粹的殘忍針對,蘇軍戰俘的死亡率太高。
在蘇德戰爭中,德軍總共俘獲大約600萬蘇聯軍事人員《很多失蹤人員其實也是被俘》。
但戰爭結束後,蘇軍戰俘幸存下來的隻有250萬人左右,死亡率幾乎達到了五分之三。
從這方面來看:納粹德國確實是在故意針對蘇聯戰俘!
德國人對英法戰俘卻保持著一種很客氣的態度:英法美三國戰俘,在戰爭期間德國人幾乎沒有對他們進行刻意的虐待。
所以,戰爭中落到德國人手裡的西線盟軍戰俘,基本上都能活下來。
德國人之所以會對他們這樣『客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爭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德軍在西線戰事一直比較順利,並沒有吃什麼大的苦頭,心態上還過得去。
再加上德國和英法美等國祖上還有一些『親戚』關系,所以西線盟軍戰俘便成了德軍的優待對象。
但德國人對蘇聯戰俘,卻是相當殘忍的!
在德軍的一篇備忘錄裡這樣寫到:蘇德戰爭並不適用於《日內瓦公約》。
在納粹們的眼裡:被俘的蘇軍官兵根本不能算是戰俘,依然還是敵人。
因此,一些身強力壯的蘇軍戰俘,在集中營裡會被德國殘忍地用於人體細菌,毒氣,生物研究,最後被納粹殘忍地折磨致死。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蘇聯戰俘病死,或者被德國人活活餓死。
幾百萬蘇軍戰俘的死亡,也是二戰蘇聯慘重傷亡數字的『奉獻者』之一。
結語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聯無疑是一個犧牲最大,奉獻最多的國家之一。
這一點,永遠都是無法磨滅的歷史!
不過,雖然蘇聯在戰爭中損失巨大,但戰後蘇聯得到的也很多:戰勝德國後,蘇聯獲得了德國的大量工業設備和人才,勢力范圍包含了大半個歐洲。
最終在戰後,蘇聯和美國一起崛起為世界兩極的超級大國。
但美國在戰爭中本土幾乎沒有任何損失,軍人傷亡僅僅112萬人,其中約32萬人死亡。
從這方面來看,蘇聯在二戰中的表現更應該贏得人們的尊重。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