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溪月彎彎,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歷史上被貶的文人太多,有一個人屬實淒慘,因為他病逝在貶所,至死都沒等到被再次起用的那一天。
倘若命運的伏筆在一開始就鋪展,那麼誰能事先預見?
一如他的人生,那時他還太年輕,怎能料到一個看似簡單的選擇,竟把他後半生的悲劇命運就此凝定。
他是柳宗元,字子厚。
01
唐代宗大歷八年《773》,他出生在長安,祖籍山西河東郡《今山西永濟》,而柳氏是河東望族,所以後人稱他柳河東、河東先生。
因祖上世代做官,柳家在長安的城內和郊外,都有房舍和田產。
父親柳鎮剛正不阿,常年在外宦途奔波,母親盧氏嫻淑聰敏,是柳宗元的啟蒙者。
少年時期,柳宗元就表現出非凡的才華。
他4歲開始讀書識字,13歲就寫出《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文中旗幟鮮明地譴責叛亂的行為,表述統一的立場。
濃厚的家庭文化氛圍對他的成長大有裨益。
父母不止傳授他傳統的儒家經典,還教習寫詩作文。
貞元九年《793》,時年21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和他一同登榜的還有劉禹錫。
與久困科場,屢試不中的眾多考生相比,他們無疑是春風得意的天才少年。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正當他沉浸在高中的喜悅中時,父親卻病逝在長安。
柳宗元為父守孝期間,不能參加吏部的『銓選』,因此無法做官。
不過,他利用這段時間,去邠州《今陜西彬州》看望在那裡做官的叔父。
在邠州,他遍訪各地,有意識地考察社會實際,洞察社會矛盾。
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服喪期滿,被安排到秘書省任校書郎,管理經籍圖書。
兩年後,他在博學鴻詞科考試中脫穎而出,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
集賢殿是一個收藏典籍的書院,他主要負責經籍圖書的編纂和搜集,職務和校書郎差不多。
因工作的便利,他得以博覽群書,進一步開闊視野。
貞元十七年《801》,他又到藍田《今陜西藍田》當縣尉,兩年後被調回長安任監察禦史裡行,進入了權力中樞。
他對朝廷上層的人物和架構了解得更為深刻,同時也結交了一批政治上的同道。
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順宗任命王叔文為翰林學士,參與朝廷大政的決策。
33歲的柳宗元與王叔文等重臣政見一致,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負責為禮部起草文件政令。
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仕途一帆風順。
然而,這些年,他熟悉了官場和政治,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和士兵的艱辛,清醒的認知讓他萌發了參與政治改革的願望。
人生的有些選擇雖不能單純去定義對錯,但這樣的選擇卻足以改變命運的軌跡。
對柳宗元而言,參與王叔文等人領導的『永貞革新』就是如此。
這場聲勢猛烈的革新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目的。
如懲辦罪惡昭著的貪官污吏,禁止劫掠民財的『宮市』,免除正稅以外的苛捐雜稅,釋放部分宮女和女樂,謀劃奪取掌握在宦官和藩鎮手裡的兵權等等。
一系列改革開展得大刀闊斧,卻因觸犯既得利益集團,遭到他們的瘋狂反撲,革新派內外交困。
病入膏肓的唐順宗被迫禪位給宦官擁立的太子李純。
唐憲宗李純一即位就疾風驟雨般地開始懲治改革派,貶王叔文為渝州《今重慶》司戶,不久被賜死,王伾為開州《今重慶開州》司馬,到任不久後病死。
參與其中的八個幹將全部遭到貶職流放,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一場轟轟烈烈的革新僅僅持續了一百多天,就匆匆謝幕,以失敗告終。
在這場政治災禍中,柳宗元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赴任途中,又被一紙加貶,降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
劉禹錫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
02
永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背負著巨大的冤屈,頂著『莫須有』的罪名離京了。
他攙扶著年近七旬的老母南下時,還是蕭瑟的秋季,當他們渡過洞庭、上溯湘江時,時序已屆初冬。
期間,舟行到汨羅江口時,柳宗元特意在此停泊,憑吊投江自沉的屈原。
在《吊屈原文》中,他贊美屈原堅貞不屈的精神,又悲嘆自己與屈原相似的境遇,禁不住黯然神傷。
永州在唐朝時屬於南方,地勢崎嶇,荒僻貧瘠。
他從冠蓋滿京華的帝都來到這樣一個不毛之地,連個居住的地方都沒有,隻能寄居在古老的龍興寺裡。
他的職務又是一個不能參與政務的閑職,因此心情極度壓抑。
他在寺院的西墻上開了一扇軒窗,閑來遠眺山水景致,胸中的鬱悒稍微得到紓解。
他也常隨寺院的重巽和尚參禪悟道,打坐念經。
柳宗元在永州厄運連連,單是手中無權,語言不通,氣候不適,以致他心力俱疲。
更令他痛心的是,垂暮之年的母親跟隨他來到濕熱的永州,未及半載就因水土不服,缺醫少藥病故而去。
正值壯年的他,人生失意、理想受挫、孑然一身。
他萬念俱灰,精神上極為苦悶,以致百病侵擾,憔悴消瘦。
三十多歲的人,卻未老先衰,不止齒牙松動,鬢發斑白,記憶衰退,而且走路時膝蓋打顫,坐下時渾身疼痛。
不過,縱然身處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卻仍舊心系長安,盼望有朝一日能官復原職,再沐皇恩。
為此,他曾數次給朝中故交寫信求助,但希望渺茫,幾乎沒有下文。
朝廷似乎也一直沒有寬宥之意,他陷入年復一年的苦等之中。
在苦等無望的境地裡,柳宗元悲淒愴然,幸以自然為朋友,以山水為寄托,精神支柱並未完全坍塌。
他開始試著調適自己的心態,攜同老友新朋放浪形骸,移情幽遠,遊歷郊野荒城,飽覽奇山異水。
孤獨無依之時,他任由思想在時空裡穿越,經歷頓悟與迷失的碰撞後,在矛盾彷徨中掙紮著前行。
永州十年於柳宗元而言,雖是人生之低谷,卻是創作之高峰。
他一生留下的詩文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在永州創作的。
永州的山水給他以慰藉,也為他提供創作的靈感。
一個冬日裡,寒風刺骨,雪落無聲。
他來到郊外,漫無目的地走著,雪地上留下兩行深深淺淺的腳印。
四野茫茫,白雪皚皚,空中沒有一隻飛鳥,路上沒有一個人影。
突然間,他看到不遠處的江面上泊著一葉孤舟。
走近一看,一位老翁頭戴鬥笠,身披蓑衣,平靜地坐在船頭,正心無旁騖地持竿垂釣。
萬籟俱寂的雪野是如此空曠,寒江獨釣的老翁又是如此孤獨。
自從來到永州,與昔日故人大多是天涯隔雲水,音書全阻斷。
他當下的處境和老翁何其相像,頓時感湧萬分,將淒涼無助化作筆下的萬千孤獨,一首《江雪》傾瀉而出: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03
在永州,柳宗元深入民間,才發現百姓們的疾苦超乎想象。
有一次,他們來到郊外一戶蔣姓人家,了解到蔣氏祖孫三代都以捕蛇為生的遭遇。
隻因進貢這種蛇,就可以抵繳租稅,永州的百姓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爭著去捕蛇。
蔣氏的祖父、父親都因捕蛇而被毒死,他自己捕蛇也有十二年,曾經多次差點喪命。
可是蔣氏不得不繼續捕蛇,他根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什麼時候會來。
柳宗元聽了既震驚又悲痛,憐憫之情溢滿心間。
一篇《捕蛇者說》從心中噴湧而出,他為底層悲苦的民眾而吶喊,揭露了貪暴統治者對農民的橫征暴斂,發出『苛政猛於虎』的強烈控訴。
元和五年《810》,柳宗元被貶至永州已有五年之久,他的心情開始變得平和,心生久居之計。
一次出外遊覽,他發現風景秀麗的冉溪,便在此購得一塊土地,清除積穢,疏泉穿池,構亭築屋,還把溪名改為愚溪,從此卜居在愚溪之畔,過上了和農圃為鄰的溪居生活: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然而,縱使溪居生活再恬淡閑適,也掩蓋不了詩人內心孤獨的憂憤。
在經歷過殘酷的政治鬥爭風波後,他覺得自己就像縲紲的囚徒。
元和八年《813》某日,柳宗元隨永州刺史赴黃溪的黃龍祠祈雨,中途他穿行於幽深的溪谷,聽到猿猴淒厲的悲鳴,不堪其哀,悲情四溢,作五言絕句《入黃溪聞猿》:
溪路千裡曲,哀猿何處鳴?
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
從永貞元年到元和八年,哭泣的心已經傷透,流淌的淚已經枯涸。
時間漫長到,足以消磨掉一個人所有的意志,時間久遠到,足以將一個人胸中的壯懷湮滅殆盡。
貶謫邊遠之地的詩人,唯剩的一片衷腸,也在這窮途末路的磨折之下,愁腸寸斷。
他不再抱任何幻想,才有了絕望悲涼之語。
04
柳宗元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815》,他已經43歲了,一紙進京的詔書忽然而至。
他悲喜交集,熬過了三千多個日日夜夜,終於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過往的痛苦和感傷似乎頃刻間消散了,隻是沒想到等這一刻他等了十年。
站在命運的岔路口,他四顧茫然,不知前方還有什麼風浪在等著他。
轉念想到他當初突遭重創,這些年憂思不止,心有不甘,壯志未酬的他便毅然踏上了返京的路。
他和劉禹錫興沖沖地向闊別十年的長安進發。
北歸的路四千裡,他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急速的行程,表明他是何其興奮和焦急。
在灞陵附近的亭中休息時,柳宗元作了《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一詩: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裡外北歸人。
詔書許逐陽和至,驛路開花處處新。
原本以為重獲起用,可以為朝廷效力了。
不過誰能想到,當他滿懷希望地趕回朝堂時,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更加冰冷的現實:朝中的內部爭鬥依然非常激烈,憲宗心中那道不可彌合的裂隙依然存在。
有一天,春花爛漫,劉禹錫在遊玩玄都觀時,一時興起寫了『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的詩句,被當作攻擊的口實,惹怒龍顏。
就這樣,柳宗元等人北歸不到一個月,再次被貶,這回他是去更為荒涼的柳州《今廣西柳州》。
柳州在西南一隅,比永州離政治中心更加遙遠。
世間最殘忍的事,莫過於給人一絲希望,這希望剛剛燃起,瞬間就化為泡影。
柳宗元大夢初醒,這才意識到永州之貶隻不過是人生悲劇的開篇,他不如意的政治生涯遠遠沒有結束,後半生註定要與孤獨長久為伴。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再次遭逢厄運,他們無可奈何,隻得打點行裝,攜家帶口,再次從長安啟程,踏上南渡的顛沛遠途。
在赴任途中,他和劉禹錫贈詩唱和,寫下風雨同舟歲月裡真摯的友情。
同行到衡陽,他們要分別了。
劉禹錫要改行陸路到連州《今廣東連州》,柳宗元則要上溯湘江到柳州。
漫長的光陰裡,他們又要分離多久,還會有重聚的那一天嗎?
他不知道。
臨別前,兩人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約定好晚年時定要鄰翁對飲,攜度餘生。
懷著美好的願望,柳宗元再次寫下別離的詩行: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此時的他不會想到這一別竟是和好友的訣別,不會想到他將在遠離故土的柳州走完自己短暫失意的一生。
05
元和十年《815》六月,長途跋涉的柳宗元到達柳州。
初到西南邊陲這個少數民族居多的地區,他深感柳州治安環境不穩,民風極其彪悍。
當地的風土人情迥然有異,鄉民們沒有受過傳統中華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基本處於未開化狀態。
好在這一次,他是刺史的身份,實權在握,和永州無權參與政事大有不同。
當他看到柳州風俗落後,百姓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再無法坐視不管。
他抱著病軀,將心思專註於當下,將其為政理念貫徹到具體的治理措施之中。
他在柳州積極發揚中原先進文化,還立足當地實際,頒佈一系列制度和法令。
比如解放奴婢,破除舊習,移風易俗;興文辦學,普及教育,開化民風;鑿井汲水,確保水源,改善民生;開荒興農,種樹種菜,發展生產。
在他的治理下,昔日蠻荒的柳州風貌煥然一新。
柳宗元在任期間,還致力於推廣醫學,提升鄉民的健康水平,還整治街巷,修築廟宇,開發不少自然景觀。
這些惠民工程,還被柳州周邊地區效仿,造福更多百姓。
他傳播的先進觀念,推廣的先進技術,不止改變了當地落後陳舊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推動了柳州的文化事業建設,轉變了鄉民們的思維方式。
可謂恩澤百世,流芳千古。
然而,任是再卓越的政績,仍舊掩蓋不了他內心的惆悵,任是再勤政為民,也揮不去他心中的孤獨苦悶。
到柳州的第一年秋天,他登上城樓,面對滿目異鄉風物,想起四散各地的友人,不禁百感交集,寫下了《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又是一個秋日,為了排遣寂寥的愁思,他與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懷遠。
山峰奇特而突兀,尖山猶如鋒芒的利劍,好似要割斷人的愁腸一般。
對荒遠之地的逐客而言,更觸動愁懷。
他想起遠在京都長安的親友們,愁思彌漫,苦楚難言,於是寫下了七言絕句《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在詩人眼中,這散落的群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
每個峰頭站上一個,他就有千千萬萬個化身了,如此,他便可以在每個峰頂眺望故鄉。
06
柳宗元留給柳州的時間隻有四年,在柳州他身體虛弱,病痛纏身,深受折磨。
人生的晚年,他以一句『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便將多年的心酸如數道盡。
殘酷的政治迫害,長期貶謫的打擊,邊地險惡的環境,內心的痛苦煎熬,一點點耗盡了他的生命。
元和十四年《819》,一生波折的柳宗元病亡於柳州任上,終年47歲。
後半生在貶謫中度過的他,終究再等不來皇帝赦免的詔書了,英年客死在異鄉的他,終究再回不到故鄉了。
臨終前,他給劉禹錫寫信,把後事托付給相交一生的摯友。
柳宗元委托劉禹錫為他撫養遺孤,還請他代編自己一生的全部文稿,並作序傳世。
一次又一次的南渡和北歸,摧殘了他,也考驗著他。
他寫出了山水遊記的典范之作『永州八記』,讓一方的山水因他而傳頌千古、煥發異彩。
他為政以德,讓一方的百姓生活改善,也讓自己的名字在世間流傳。
也許,貶謫是他逃不過的宿命,這樣的宿命毀滅了他,也造就了他。
-作者-
溪月彎彎,願用厚重作紙,清淡作筆,書寫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