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將歐洲政治思想進行中國化的努力。《網路歷史》

最早對英國議會制有所介紹的文獻,是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前編輯整理的《四洲志》。

該介紹將英國上議院音譯為律好司《House of Lords,貴族院》,下議院音譯為甘文好司《House of Commons》,上院主要職權是對推行國王政事不力的官員進行議罰,下院則就條例增改、新設職官、增減稅餉等政策議決,而國王則擁有任命大臣及刑官的權力。

在此之後,魏源、徐繼畬分別在各自著述中對英國議會制進行介紹,如魏源將下院理解為中國的『鄉紳會議』,上院理解為『五爵公會』,而鄉紳會議的職權是就征賦、大臣賢否、斟酌和戰、變置律例、大臣擅權監察及納餉等進行議決,並奏聞於國王,並認為『英國之自立,悉賴此鄉紳』——魏源將議院之存在理解為英國自立的依托了。

而徐繼畬則更進一步地將議會稱為中國化的『公會所』,下院稱為鄉紳房,上院稱為爵房,並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國王、大臣、上院、下院四者之間的國是議決程序和相互制衡關系。

而民間對鄉紳《下院議員》的選擇權以及通過鄉紳而行申述權《或稱請願權》等,與財政權一起構成鄉紳的主要職權,而上院公爵的職權則主要是立法權《條例變置權》。

此一時期對歐洲議會制度的介紹主要是對『夷』人社會情況的介紹,①並沒有要求清室予以參考或承納。

而繞有趣味的是徐繼畬在《瀛寰志略》中對美國議會創立者華盛頓的介紹: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陳]勝、[吳]廣,割據雄於曹、劉。

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裡,仍不僭位,不傳子孫,而創為推選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

徐繼畬將華盛頓創設議會且不戀權位而將總統一職委於推舉之法的胸襟,理解為幾近中國的天下為公思想境界,並認為這與王制三代遺意幾乎相同,是典型地按照中國人的思想傳統來理解美國的政治制度,雖然差強,但也不無合理成分;而從中顯露的贊賞之意甚為明顯。

對歐美議會制持贊美態度的還有王滔、馮桂芬、鄭觀應、郭嵩燾、何啟、胡禮垣、張蔭桓、薛福成、黃遵憲等人。

1877 年郭嵩燾翻譯張德彝在《隨使英俄記》中對英國議會下院職權的介紹中已經多少帶有贊許傾向了:

下院紳士為英國最要之選,號令政事,每由此出,再上院核定。

亦有倡自上院,而交議於下院者。

然必下情胥協,然後奏聞君主,以見施行。

否則飭下再議。

若仍以前言之是,君主亦俯允所請。

如君主辯駁的當,間亦聽從。

總之,凡事紳主之,官成之,國君統之而已。

這裡的介紹已經接近於英國議會制的實際情形,尤其對上院、下院和君主之間有關政事之策形成的制衡關系給予了較為準確的理解。

而英國議會制演變的實際情況也的確如張德彝了解的那樣,下院的權力正隨著紳士《以新興的商業資本群體為主》勢力的增強而獲得了政事的議決權,但這並不表示,以世襲貴族為主的上院的權力已旁落,也不表示君主正在失去傳統的統治國家的權力。

1895年出版的《泰西新史覽要》中對這三者的權力關系做了明確的說明:『英律,凡下議院議定事件必須上之上議院,及上議院以為可,仍須上之英王以取進止』④

精通漢語的傳教士李提摩太對英國議會的介紹《翻譯》,應反映了 1895 年前後議會制度的實際情況。

而中國使者對英議會的贊賞傾向,重在英國政事決策中『鄉間』紳士參與權所形成的『上下一心』之實效,這與滿清政權中漢族官員在政事決策中處於附屬地位有密切關系,隱隱透漏了漢族官員對滿清皇室及貴族把持朝政的不滿。

實際上,英國下院所擁有的權力在1909年以前,還主要是財政權、公民請願權、大臣監察權和政事議決權,立法權仍然是上院的特權,至多下院在 1832年之後才獲得部分參與權,而且當時的英國君主並不像今天這樣隻是作為國家主權的象征,他仍然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而議會議決國是,尚沒有進入制度化時期,即國會並不是常設機構,隻有得到英王的諭準,才能開院聚議,每年以數次為多。

這類具體而微的議會制實際情節,其實並不是未為中國士紳成員所觀察,隻是他們的焦點不在這些細節,而在議會制度對中國的自強會有什麼樣的幫助。

歐洲的議會制度對中國來說有什麼啟示意義呢?

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專辟《議院上》、《議院下》、《公舉》、《原君》、《自強論》五章,來介紹和評論歐洲的議會制。

鄭觀應認為:

蓋五大洲有君主之國,有民主之國,有君民共主之國。

君主者權偏於上,民主者權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

凡事雖有上下院議定,仍奏其君裁奪:君謂然,即簽名準行;君謂否,則發下再議。

其立法之善,思慮之密,無逾於此。

此制即立,實合億萬人為一心矣。

試觀英國彈丸之地,女主當國,用人行政皆恃上下院議員經理,比年得人土地已二十倍其本國。

議院之明效大驗有如此者。

所以君民共主之國,普天之下十居其六,君主之國十居一二,民主之國十居二三耳。

今日本行之亦勃然興起,步趨西國,陵侮中朝。

而猶謂議院不可行哉?

而猶謂中國尚可不亟行哉?

在鄭觀應對英國議會制的所有肯定評價中,有三點應予商榷。

一是英國通過推行殖民政策而獲得20倍於本國土地與議會制的關系。

鄭氏將英國海外殖民政策的成功歸於議院之明效,顯然是不了解殖民政策的背景和殖民擴張的血腥歷史。

如果了解的話,就會發現,在英國於 17 世紀大規模參與全球殖民掠奪時期,國王與在殖民活動中興起的社會新貴及世襲貴族之間,正圍繞著權利法案進行著長達 47 年的革命,而議院本身尚沒有進入穩定的制度化時期。

如果如鄭氏那樣將議院的存在理解為英國強大和得以推行殖民政策的原因,則殖民主義的所有罪惡便是議院制所賜了,這顯然是一個因果混亂的邏輯。

二是錯誤地將議院制及下議院議員選舉看作是『合四萬萬之眾如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體』的方法,如此方法,『雖以並吞四海無難也』,『尚何敵國外患之敢相陵侮哉?

』⑥鄭氏自然不知英國議院制度實根源於歐洲社會古老的貴族-平民社會結構中平民對貴族的依附關系,世襲貴族在希臘和羅馬時期即以貴族院《或元老院》的方式支持著斯巴達城邦和羅馬城市的共和政體。

而下院的組成則是國王-貴族利益共同體對新興商業資本屺覦政治權力不得不做出的讓步,而作為下院議員前身的市鎮代表,並不代表世襲貴族控制下的鄉間農民的利益,他們隻代表市鎮中財產所有人的利益,故鄭氏有關議院制可致上下一心、君民一體的認識,是議會制及下院議員選舉制的一種中國化理解。

三是鄭氏將議員選舉看作是自民間遴選『天下英奇之士、才智之民』,並使其『竭其忠誠,伸其抱負』的重要措施,這一措施將使國家『君不至獨任其勞,民不至偏居於逸,君民相洽,情誼交孚』,而實現富國強兵的『天下之望』。

⑦這是典型的以中國政治倫理來詮釋歐洲議院制及其選舉法,而將議院資格條件中有關財產多寡的規定,看作是對才能的認定而不是對社會政治權利的不公平處分,因而誤會了近代歐洲議會制對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財產權規定,實際上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國民身份和社會地位差別之上的一種社會傳統——直到1945年之前財產權始終都是歐洲社會政治權力的來源和支撐。

這種將歐洲政治思想包括議會思想中國化的努力,是那些接觸歐洲文化並認為將其引入中國可助實現富國強兵的士子們的美好願望, 並在 1915-1928 年的新文化運動期間達到高潮。

而鄭觀應和康有為等人,善於將所知的歐洲思想、文化和器械等,放在救民族於危亡的羅盤上,希望能在新的方向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議院或說議會制,是鄭觀應立憲、維新和商戰三說中居於首要地位的方法。

他在《盛世危言·自強論》中說:『中國不能自強,由於上下離心。

篇中擬立憲法,冀當軸者合群圖治,以順人心,雖參用西法,實亦三代之遺規也』⑦

相較於鄭觀應而言,後起的康有為更大膽地將西方議會思想與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倫理相融合。

他在1895 年的《公車上書》中,將古代典籍中所有與歐洲議會或憲政有關的思想或則例,按照他的理解,做了中西比擬:

夫先王之治天下,與民共之。

《洪范》之大疑大事,謀及庶人為大同。

《孟子》稱進賢殺人,待於國人之皆可。

盤庚則命眾至庭,文王則與國人交。

《尚書》之四目四聰,皆由辟門。

《周禮》之詢謀詢遷,皆合大眾。

嘗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廣益,通達民情,實以通憂共患,結合民志。

昔漢有征辟有道之制,宋有給事封駁之條,伏乞特詔頒行海內,令士民公舉博古今、通中外、明政體、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縣,約十萬戶,而舉一人,不論已仕未仕,皆得充選,因用漢制,名曰議郎。

皇上開英武殿,廣懸圖書,俾輪班入直,以備顧問。

並準其隨時請對,上駁詔書,下達民詞。

凡內外興革大政,籌餉事宜,皆令會議於太和門,三占從二,下部施行。

所有人員,歲一更換。

若民心推服,留者領班,著為定例,宣示天下。

《康有為,《公車上書》》⑧

對康有為議會思想有專門研究的李春馥,將歐洲截至 1909 年議會上下議院職權及相互制衡關系、議院與君主的制衡,議院與行政權的制衡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通過與康有為在《公車上述》以及之後上清帝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書中有關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思考及認識進行比照,揭示了康有為變法的實質乃是推行君主立憲制,但基於時代背景和康有為自身的謹慎,往往以托古和『微言大義』的方式,企圖為將帝制改造為君主立憲制確立歷史基礎。

如下有關中國政治思想與歐洲議會思想對接的意見,主要參考了李春馥的研究成果⑨或受其啟發。

【本文完】

註釋

①[韓]李春馥,戊戍時期康有為議會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 36-40 頁。

以下引用該書內容均為相同版本。

②轉引自:張朋園著,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 年,第7頁。

以下引用該書內容均為相同版本。

③轉引自:[韓]李春馥,戊戍時期康有為議會思想研究,第 41 頁。

④[英]麥肯齊著,李提摩太等譯,泰西新史覽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第 78 頁。

本處轉引自:[韓]李春馥,戊戍時期康有為議會思想研究,第 42 頁。

⑤鄭觀應著,盛世危言·議院上,第 98 頁。

⑥鄭觀應著,盛世危言·議院上,第 96,97 頁。

⑦鄭觀應著,盛世危言·自強論,第 112 頁。

⑨參見:[韓]李春馥,戊戍時期康有為議會思想研究,第一章。

版權說明:本自媒體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本文的內容版權歸作者居原氏所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註明文章來源及原創作者。

本自媒體內容裡的圖片或視頻資料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本自媒體號。